未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

创建背景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创新是颠覆性技术革命的核心。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可突破传统的循环试错和经验积累的“经验寻优”方式,实现以国家战略和上海市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系统寻优”,从而促进材料创新,加快材料从实验室到终端用户的研发速度。在此背景下,我们计划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在材料、化工、物理、信息、机械与动力学科领域的优势力量,依托材料学院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

中心使命

中心建设发展目标

以国家和地区战略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材料学科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在材料研发与加工制造方面的总体水平,突破传统的循环试错和经验积累的“经验寻优”方式,实现以国家战略和上海市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系统寻优”。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在材料、化工、物理、信息、机械与动力学科领域的优势力量,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研发团队,形成校内外的协同创新能力,力争在上海市和国家的材料研发与加工制造领域保持引领优势。建立起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材料基因组学科生态系统,培养材料基因组交叉学科人才,加速高性能结构材料、生物医用与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促进我国在制造业、能源产业、医疗健康以及环保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具体任务

01

初步建成基于材料基因组的跨学科、跨院系科学平台,具体包括数据库及管理平台、高通量计算平台、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表征测试平台。申报“先进材料与高端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02

整合美国MIT、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资源,构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的,平行于美国Hub、欧洲Hub的材料基因组项目亚洲研究中心(Asia Hub of Materials Project)。开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高通量原位制备和表征、跨尺度计算、材料性能预测和服役评估的新型理论方法、以及数据库和知识挖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实现材料以及结构-性能的数据挖掘和高速预测。

03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加强校内跨学院的学术研讨、交流、合作,培养优青,杰青等青年人才,同时在全球范围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如“青年千人”)若干人。

04

实施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产学育人模式,培养具备材料基因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的交叉学科人才。

考核指标

01

建成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的,平行于美国Hub、欧洲Hub的材料基因组项目亚洲研究中心(Asia Hub of Materials Project)。

02

建立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材料高通量原位制备和表征实验线。

03

开发针对材料制备与加工过程的集成计算系统,攻克制约材料微观组织模拟与宏观性能预测的关键技术,建成面向材料过程的集成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成计算材料工程领域的通用标准。

04

申请国家科学仪器重大专项、材料专项等国家重点项目1-2项。

运行机制

整体思路—需求牵引、长效协作 

在校内以协同基金的形式,开展优先启动项目的校内协作。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基础平台的协同搭建,和科研团队的整合。在校外与高端制造单位及生产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创新特色—统一管理、虚拟平台 

构建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中心、平台、创新团队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体系,中心统筹规划科研任务、统一部署,平台组织科研任务,团队执行科研任务。

中心作为作为虚拟交叉平台运行,中心聘用人员的原有挂靠机构不变,由中心推进小组认定成员在中心内的工作对所在的挂靠机构结算。中心机构负责日常运行管理,挂靠单位负责其人事、场地、设备和财务等管理,项目考核与管理方面,坚持动态考核与调整的原则,实现项目的高效运行。

建立落实公开招聘、分类分批招聘,构建实施专职科研人员聘任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结合实际 

在人才培养上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产学育人模式,大力推进具备材料基因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的创新人才培养。

中心架构

联合研究中心下设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结构与能源材料数据库、集成材料计算工程四个公共科学平台,设立先进高温合金、先进高强钢、轻质高强金属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清洁能源材料五大应用方向,聚焦两机热端部件与制造材料、汽车用先进高强钢及其智能制造、高性能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大型构件、可降解生物医用金属植入材料与器件、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五大产业目标。中心将按照“存量设备网络一体化,重点增量设备集中化”的思路展开建设,组织结构与建设路线如图所示。

中心组织架构与层级关系

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一:高通量计算平台

与MIT的Gerberd Ceder教授合作,共建基于The Materials Project的材料基因组亚洲中心 (Asia Hub) 开展学科交叉,与软件工程、大数据领域专家合作,开展智能材料设计研究与常规的手段相比,自动化、智能化的任务提交和数据回收分析,提高计算通量两个数量级。

研究方向二:高通量实验表征平台

高通量方法对材料系统进行筛选的流程图

基于3D打印、气相沉积、化学合成、电化学技术的材料快速制备与表征技术

研究方向三: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

重点解决材料组织到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和预测模型,实现成分-组织-性能的集成设计与制造。

高强度稀土镁合金设计理论

研究方向四:钙钛矿电池材料

研究方向五:光催化材料

研究方向六:储氢材料

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进行设计,采用金属气相合金化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镁基储氢材料,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储氢热/动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官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