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联选萃(上):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出处:南宋陆游七律《题老学庵壁》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shàn茆máo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解读:

这副对联是我见过的最纯粹的一副读书联,上下联别的不讲、只说读书。没有任何世俗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读书本身乐趣。陆游身体好、很长寿(1125-1209),兴趣广泛,藏书也多。你看这老先生,埋头钻到一大堆书中,一会穿越到古代、一会又回到现实,年龄大了,安居林下,有的是时间——只见窗外一会黑(昏)了、一会又白(晓)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如痴如醉地消磨着。

名人楹联墨迹中,像这样纯粹描述读书乐趣的并不多。乾隆身边的大才子纪晓岚,曾说自己“生死书丛一蠹鱼”,一辈子嗜书如命,就像书中的蛀虫一样,钻到书里不愿出来。有画面感、有味道,可惜没见过墨迹。

晚清篆书大家杨沂孙书写过一副“置身百尺楼上,放眼万卷书中”,和陆游的意境能有一比。

杨沂孙(1812—1881),字子舆,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善写篆书、隶书,名噪一时。

先看上联“置身百尺楼上”。虽然现在“百米”以上的高楼多的是,但在古代,这“百尺楼”可算是超出尘世之外了,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了。李白也说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嘛!

再看下联“放眼万卷书中”,其中“放眼”两字,笔力饱满,痛快淋漓。单田芳老先生说评书时,要说大侠剑客功力深厚,常喜欢说“二目如灯”。大家想象一下,“放眼”好像就是这个感觉。两个眼睛就像两个探照灯一样,直要把万卷书中——字面上写出来的、字面后隐藏着的——统统给探照出来。

这幅墨迹上款写到“佑申世讲大兄撰句索书即政”,说明文字不是杨先生撰写的,而是“佑申”先生撰写出来后、请杨先生这个书法家给书写一下。上网查了一下,这位“佑申”先生好像名叫“季纶全”(1837—1907),江阴人,与杨沂孙老家常熟很近,中过进士,曾任两浙盐运副使,有《江阴季纶全盐务汇稿》著作存世。

说到“二目如灯”,我们再看清代文人张廷济的“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了,但一见到好书奇书,还是会立马两眼放光的!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字顺安,号叔未,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嘉庆三年(1798)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诗词,风格朴质,善用典故,精金石考据之学,尤擅长文物鉴赏,一碑一器都能辨其真伪,别其源流。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

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谭延闿写过一副“坐据书城容跋扈,平分月地足相羊”,大笔如椽,很有气魄。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湖南茶陵人。1904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随后殿试赐进士出身。旋入翰林院。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是近代颜体楷书大家。

大家看上联,“坐据书城容跋扈”,书房就是我的小宇宙,我的地盘我做主,千载神游随信步,万卷古今任捭阖。“跋扈”两个字,把自己在书房“傲睨万物”、“不可一世”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

下联“平分月地足相羊”,意思大概是“月光温柔地洒落在大地上,我在月光下自由自在、逍遥徜徉”。

为啥说“平分月地”呢?因为月光照在大地上,富人不会多得一分,穷人也不会少得一分,不偏不倚,人人平等,所以说“平分”。苏东坡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不过是诗人为自己钟爱的扬州吹嘘罢了。

说到这里偶然想到毛主席曾写过一首《咏娃》: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既然下联说“平分”,那上联如改成“独据”或许更好吧。

下联中的“相羊”出自《离骚》,意为“徘徊、盘桓、徜徉”,说人话就是“没事随便溜达”。《离骚》中原句是这样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清代皇族才子盛昱写过一副“种竹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语气虽然和缓,但也是大手笔、大气象。这个天潢贵胄,独处书房,环顾四周满架藏书,就好像诸侯王检阅封地臣民一般神气。

盛昱(1850—1899)爱新觉罗氏,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

还有一副“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言近而旨远,不知作者是谁。语气不像“百尺楼”“放眼”“跋扈”“诸侯”等张扬,意境很不一般。“百尺楼”“放眼”“跋扈”“诸侯”等虽然气魄很大,但不免端着大架子, 非财大气粗是做不到的。季纶全中过进士,干过两浙盐运副使这样的肥差,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基础。谭延闿、盛昱等更是大富大贵,非一般读书人可比了。

陶渊明写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副“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说皓月当空,绿荫正浓,就是拥挤的地铁上,嘈杂的商场里,哪里不是读书的净土呢?碎片时间都是宝,随时打开书本,随时进入状态,更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下读书人的基本功。

当然,回家钻到小屋里就更好了。门一闭,你就——书山如海一身藏,管他冬夏与春秋,山中无四季、寒尽不知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只等“饭已OK,出来密西吧”——再把你拉回现实世界。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也写过一副“自有琴书乐,而无车马喧”。这位袁公子名士派头十足,写字也不落俗套。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次子。

说到读书人的小屋,清代书画篆刻家黄易写过一副“小屋如舟可容膝,异书为友得同心”。这真是道出了穷苦读书人的心声——房子小得和船一样,仅能把自己放进去。物质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呢?我有好书,有不一般的“异书”,像老朋友一样,能和我说说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大家一道迎昏晓、送流年,会心与共、其乐无穷。除此之外,夫复何求?

黄易(1744 年11月1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近代美髯书法大师于右任的“倚榻闻香终日坐,披书对月古人来”,和上面黄易这一副,也有相通之处。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以魏碑入行书,雄浑苍劲,自成风格。

大家看,“披书对月古人来” ,对月披书,在月光下与古人对话,正如与知心老友畅谈一般快活。

于先生还有一副“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也极有味。

同于先生上述两副对联意趣类似的,有一副“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好多人讲这副对联是清代书法家王文治(1730-1802)写的,其实不然。据明末清初学者徐枋讲,他曾见过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写过这副对联。

徐枋(1622-1694)明末清初画家。字昭法,号俟斋、秦余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殉节官员徐汧之子。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遵父遗命不仕异族,隐居于天平山麓“涧上草堂”,自称孤哀子。书擅行草,长于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亦宗倪瓒、黄公望,与杨无咎、朱用纯并称“吴中三高士”。

下面看一副讲读书人如何“馋”书的,用词饶有趣味。“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书写者是清代学者、大书法家何绍基。大家看,灯油将尽,读兴正浓。夜眠人静后,抓紧时间,再好好看一会吧。一个“贪”字,把再过最后一把瘾的“馋”味写得活灵活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晚清官员、诗人、书法家。书宗颜真卿,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人读书远没有现在方便,看看清代学者钱大昕这副“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汉族,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1754年进士,曾任广东学政,清代大学问家。

不用说这副对联所处的清朝了,就说我小时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爸爸是老师,偶尔从镇上买一本课外书回来,那真是欣喜若狂。现在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看《上下五千年》的情景。三字经里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书对古人来说,算是很珍贵的遗产了。

这副下联“异书浑似借荆州”,把书的珍贵说到极致了——不仅用“荆州”表示书价值连城,更让人联想到刘备刘皇叔借到荆州后就想贪为己有、不想再还了。

下面几副,也是纯粹说读书之乐的,虽然文辞没有上述诸联生动可人,但也不失为佳构。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先生的“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语气爽利,也很潇洒。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还有一副“奇书手不释,旧友心相知”。

清代文人童华的“四壁图书小邹鲁,一庭风月古羲皇”,读来便觉“儒风道气”扑面而来。

上联中的“邹”和“鲁”,分别是孟子、孔子的家乡。“四壁图书小邹鲁”意思大概是——四壁图书满载孔孟之道,入得书房,就好像置身孔孟教化之邦。

下联“一庭风月古羲皇”,“羲皇”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氏。这一句意思大概是——庭有风月,心无杂事,好像生活在幽静祥和的上古时代。

下面再看何绍基的“室无长物唯黄卷,庭有清阴满绿萝”,用语虽然平淡,但细嚼起来似乎也很有深意——房间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书还是书;院子里满是绿萝,遍地淸阴。短短14个字,描述出了一个书卷和绿荫的世界,一个十分宁静祥和的世界,一个读书人的桃花源。

最后再说一副集字联,集的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师王铎的字,“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直抒胸臆,把读书的乐趣直接说出来了。其中的“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呢?大家读过上面的内容后,或许能体会到其中的“三味”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