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为何不接受“国家名片”的桂冠?
(图片选自网络。下同)
据近日《长江日报》报道:查全性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不愿意接受“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的说法。他说:“我不说,也会有别人说。我不说,高考也是要恢复的。我只是抓住了机会,说出了知识界乃至全社会都想表达的话。”
8月1日,95岁的查全性不幸辞世。相关推文在网络上的阅读量迅速飙升到10万+。网友称他为“真正的国家名片”。有关媒体披露查全性曾婉拒社会嘉勉他的桂冠,也许是为了赞许一位改革先锋的风格与品德,但如果回到42年前,我们就能理解,查老为何不接受这一张“国家名片”?
当年恢复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缘于1977年8月4日至8日,一个为期5天的座谈会,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浓墨重彩的第一笔。这个会是怎么开的,不妨把目光聚焦在主持会议的邓小平身上,让我们进行一次历史回眸,对现实无疑更有意义。
其一,姿态决定会议走向。早就酝酿要召开的这一次科技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提出要找“敢说话、有见解、有才能”的科学家,准备广纳谏言,这本身是向与会者传达重要信号。而邓小平恢复工作不久,就主动请缨分管科技教育。早在1975年,他主持中央工作时就想整顿教育这个“文革”重灾区。领导人的施政取向对与会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其二,真诚决定会议效果。5天时间全部是即兴的自由发言。邓小平开宗明义:教育怎样合乎四个现代化。就想听听大家意见。发言可长可短,一次两次十次都可以,什么话都可以讲。“三个公司”(钢铁、帽子、鞋子公司)都丢掉。邓小平与会不是“照应头尾”,而是自始至终参加,认真听记,向专家询问具体意见,真诚感动了与会者,许多人连夜赶写发言稿。
其三,理念决定会议质量。“文革”之后,中国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至少20年。中国建设现代化急需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邓小平决定拿恢复高考开刀,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科教兴国,已经成为矢志不愈的发展理念。正是这个理念,成就了这次会议的重要决策,集中各路神仙的智慧,让早已酝酿在胸的恢复高考,出乎意料地提前成为现实。
其四,胆略决定会议落实。座谈会之后,马上恢复高考虽然获得中央的批准,但由于当时左的阻力仍然很大,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在全国重启高考面临很多具体困难。邓小平同志从大局出发,在为社会知识青年上大学、为老三届等大龄青年制定特殊政策,在修改政审条件方面,亲自过问,争取主动,中流砥柱,勇于破冰,排队许多障碍,终于让这一重大决策按时圆满落地。
这仿佛是一个会怎么开的问题,但绝不只是一个会务问题。会议的主导者在会上会下、会前会后的披肝沥胆,运筹帷幄,让与会者产生一种历史要前行的预期,“预感可能是一次取得突破的时机”。查全性教授正是在这样一种转折大势下慷慨陈词,抨击现行招生制度的严重弊端,强烈要求恢复高考。他呼吁:一定要当即立断,只争朝夕,今天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
更加可贵的是,专家们的意见,反过来又震动并激励了邓小平。于是他当场决断:恢复高考,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座谈会”。它解决的是教育领域的事情,却成了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突破口。
如果仅仅是查全性一个人的先见之明和匹夫之勇,如果是人人都四平八稳坐等靠要政策而没有担当,如果领导人仅仅是秀一秀“问计于民”而胸无点墨,如果领导人和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实际长期脱节,就没有恢复高考这一改革开放的先声之举。纵然是浑身锦囊的查全性,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铬印。
必须补充的是,邓小平在文革被疏散在江西南昌期间,在对中国重大和长远的目标形成清晰的认识的同时,曾经为子女像普通父亲一样操心尽责,他与中央通过书信联系最多的是子女们上学,当然还有下放和工作方面的事。这被中外史书所记载。正是有切身体会,在他担任中央领导时,就能推已及人,替更多普通群众着想来制定政策,从而改变一代代人的命运。假设领导干部子女上学都有特权关照,根本遇不到难处,就不会有感同身受,就很难无端生出悲悯,这样的历史性决策自然很难产生了。
“只是我有这个机会讲真话”“我深深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了这一盛举。”查全性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育家,幸逢盛举的他婉拒桂冠的背后,是以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理性思考为前提,对事业发展的科学判断与发展走向的思考。他勇敢弄潮,又归于平凡,不仅是谦虚低调,更是一种对个人的在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对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掌握,这正是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宗旨和落脚点。
我们在缅怀和赞美查全性的时候,在纪念高考恢复42周年之际,这一层深意岂能轻易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