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小学生写《童年趣事》合适吗?怎么写?

上期链接

1.陆生作:作文《变形记》怎么写——幻境的进与出

2.陆生作:《变形记》的另一种写法——角色互换、设身处地

3.陆生作:作文对话描写六步走,干货

4.报告:我在全国童话体作文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

5.陆生作:写好作文,有神器

6.陆生作:一堂失败的作文课

7.陆生作:教作文从大处入手

8.谈谈“让孩子变写作能手的100种技巧”

小学生写《童年趣事》合适吗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也不论童年消失不消失的问题。翻开词典,上头是这么解释的——

童年:儿童时期;幼年。

儿童: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

或者这么说,过“六一”儿童节的就是童年——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没有确切的定义,时间在上小学的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

于是,我才问:小学生写《童年趣事》合适吗?类似的还有《难忘的童年》等。

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我有我的考量。这样的作文题,其实是一种大人视角或者说是一种跳出童年的视角、回望童年的视角,而小学生正处在童年之中啊!

高尔基写《童年》,罗大佑写《童年》,那时他们都已经走出童年了。当然,我们也会夸一个成年人有童心,也有“返老还童”“鹤发童颜”之说,但肯定不会说他们还是童年吧?!

以大人的视角去出作文题,看似非常合适小孩子,其实这种适合是装出来的。就像孩子写作文,“稚拙感”是很清新的,而大人去追求稚拙感,往往是虚假的、装的,缺少了童心便没了稚拙感。大智若愚,稚拙感在写作上是一种聪慧的境界。比如,大人说:你怎么发呆了?小孩则会说:你怎么停住了?小小一处,稚拙感便体现出来。

而且,从小学生写作本身这个角度去论,《童年趣事》是束缚发挥空间、思考空间的。如果换成《记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这写作的空间就大多了吧?

就像作文题《拔河比赛》,可能老师的目的是训练动作描写,可这“拔河比赛”范围实在太小了,万一孩子觉得这个运动实在没意思,没什么好写,不是令他痛苦万分么?如果换成《记一次运动经历》《写一项你喜欢的运动》(要求写清连贯的动作描写),写作的空间是不是大些?孩子选择的素材是不是多一些?再者,训练动作描写,也不一定要运动啊,鲁迅写捕鸟:扫开一块雪来,撒上秕谷……不是写动作的范例吗?烧菜、洗菜、摘桃……都是可以训练动作描写的啊!

我觉得一个作文的命题,最好是开放性的,大家都有东西好写的,而其中包含的写作技巧的训练则是可以指向性的、专项训练。就像一个征文比赛的题目,一定是开放性的,从出题上就预防、减少作文千篇一律的可能性。

不过,就是《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如果小学生能写的话,讲述的视角完全可以从大人的角度去写,比如: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写《我的历险》,故事中的“我”是一个成年人,他在给儿子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写得非常好!

我想大部分小学生是做不到这样的,也没必要要做到这样。命题作文,既然命了题,还是得作起文章来。

看《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分三段理解:

“童年”把它理解为是在时间上限定。再扩大一些的话,就想一想,这“童年”是谁的?如果不局限于作者的,是不是能写的东西就多一些了?当然写自己的童年,方便一些,自己现身说法么。

“事”是要记一件或几件事情,写一篇记事的作文,而不是写人、写景,它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 高潮)、结果。

“趣”则是对“事”的要求——写有趣的事,不是烦恼的事、讨厌的事。当然,这个“趣”字怎么理解?大人、小孩肯定有所不同,要尊重孩子的趣味。一张卡通纸片,孩子都能开心地玩上一天呢,大人不行吧?

好多年前,我也请学生写过《记忆中一件有趣的事》,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写发生在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身上的,总之要“事出有因”,而非凭空杜撰,这是训练他们如何从自己的经历生活中选材;在写的时候,为了写作的效果,可以合理地虚构,这是训练他们如何把事写“饱满”。

在写前的“聊天”环节,我请他们说说自己记忆中有什么有趣的事——看看你说的这件趣事,能不能把大家逗笑。其中一位同学讲的趣事,我记忆至今。他是笑着讲完的,讲得自己都笑趴在桌子上。

说是哥哥犯错了,妈妈回来肯定要批评,所以哥哥请“我”在妈妈面前帮他背个黑锅,哥哥答应给“我”吃糖。妈妈回来了,“我”就从厨房拿了个锅子,背在背上,弯着腰,故意在妈妈面前像乌龟一样慢慢地走来走去。妈妈问怎么回事?“我”说哥哥让我帮他一次背黑锅,结果“东窗事发”,哥哥被妈妈批评,而“我”也没吃到糖。原来“我”懂什么是背黑锅。

出一个宽泛的题目,让孩子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好写。他们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东西好写,原来我也有这么多东西好写。(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