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伤人的辨证(附语音)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一百八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段话讲的是五行、五气对身体的影响,因为我们都知道寒、暑、燥、湿、风分别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五行跟大自然的五气是相通的。这里具体来讲,我们看原文,这段话就不难理解,“风胜则动”,动指的是身体肢节的动摇还有震颤。(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王冰就注解为“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为动”,肢节和身体的动摇,是风之象,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大自然当中的现象就是风一吹,树木就开始摇晃,先是树枝、树叶摇晃的比较重,要是风特别大,树干也跟着摇动,对应到我们身体,这个风强盛的话,身体就动摇,我们都知道中医对于风邪有自己的理解,有外风和内风,要是中了外风什么表现?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里边的一个著名的方剂叫桂枝汤,桂枝汤治的就是中风,就是身体被风邪所伤所导致的疾病,一提到《伤寒论》,我们就知道《伤寒论》有一百一十三方,每个方都有自己的适用证,所谓的证我之前讲过,就是从中医学的思路和表现来判断的一个身体的综合的证状,还有外在表现的一个整体的类型的划分叫做证。(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外风指的就是比如《伤寒论》里面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者为中风”。中风用的就是桂枝汤,《伤寒论》还有一条叫做“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他讲的就是太阳中风的表现,这个风指的是风邪,描述的再细致一些是偏于寒的风邪,所以他的表现都是感冒的症状。
《伤寒论》还有一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讲的就是身体被外风所伤之后的表现,“阳浮而阴弱”,阳气浮出来,阴气阴血不足,叫做“阴弱者汗自出”,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中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叫做辨证论治。就是说中医学是根据患者的表现进行辨证,辨好证之后再给他的治疗。(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比如感冒,中医就分为很多种类型,刚才说的是太阳中风这种感冒,还有太阳伤寒,太阳伤寒的话,他就是发高热,骨节疼痛,汗不出,这种情况用麻黄汤,汗要是出的话,用桂枝汤,这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把表闭住了,是寒邪伤身体,另外一个是风把阴血伤了,所以表气是透的,就是身体还是出汗的,但是还发热,这就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光说太阳病就有这些差别,还有一些患者是风热型感冒,主要表现是发热、咽痛、出汗,他的外在表现的是偏热性的,不是偏寒性的,所以风热型的感冒不怕冷,怕冷不严重,但是发热比较重。还有的感冒是胃肠型感冒,就是湿邪伤身体,表现的是上吐下泻,并且伴随着发热。
所以就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是什么?就是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你只要感冒了之后,你得需要找专业的医生去看,尤其是吃中成药的时候,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吃,你不知道这个中成药到底是治风寒的还是风热的,是治伤寒的还是治中风的?(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既然不一样,同样是感冒,吃错了感冒药,对身体也不好,所以要请教专业的医生给你判断,作为中医师,我们在治疗感冒的时候会详细的根据患者的情况、主诉、表现,还有症状来分析判断他到底是寒还是热,是中风还是伤寒,会详细的判别出来,然后再给他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他好的就非常快,这就是我们学《黄帝内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思路,就是说《黄帝内经》里既然把天所以生寒、暑、燥、湿、风,这五气已经划分出来了,就说明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