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血瘀根源-破瘀汤】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气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重视“中气”及“中气升降”,是黄元御的突出学术思想。由上述原文可知,黄氏对血瘀证的理解亦基于中气升降理论,认为中气升降对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瘀血的形成与肝木虚陷有关,故治疗当升肝、实肝,且此非一脏独病,寻丝捋线,牵及中轴气化不行下的多个脏腑失和。
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是升降之轴心。“四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虚衰,肝木郁滞,肝脾不升,陷而凝瘀,此为血瘀之源。而中气虚衰的根源是胃阳衰而脾阴旺,阳气的源头根于坎中之阳,故常伴有肾寒脾湿。破瘀汤中头两味即是甘草、茯苓,具有培土泄水之效。另以干姜辛热性燥以温胃之阳、燥脾之湿,共奏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之功,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此外,肝木虚陷易生“风热”,《长沙药解》:“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故治疗血瘀,主以升肝清热,“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升达肝气喜用桂枝、丹皮,寒热并用,桂枝具有调和肝脾之功,而且可升可降,“入肝脾而行营血……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长沙药解》) 。清肝木郁热善用丹皮,“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 《长沙药解》)活血不忘养血,化瘀不忘荣脉,加首乌以养血舒脉,桃仁破瘀润燥,丹参散瘀清热,宿血破而新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