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石洪波
在荀子前去燕国游学之时,遭遇了这百年难遇的政治奇事。
公元前316年,战国中期,周慎靓王五年,在中国北方的燕国,发生了一件政治奇事,燕王哙竟然要效法尧舜禹时的禅让制,将国君之位禅让给在燕国颇有几分贤名的丞相子之。此时,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正在燕国游学,他就是荀子。
《荀子》,南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重抄本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后世将其尊为孔、孟之后,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师。根据其著作《荀子》一书的称谓判断,他的学问应该传自孔子的学生仲弓一系。《荀子》中多次将仲弓与孔子并称。仲弓就是冉雍,“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称胜。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仁礼,孟子重视提倡仁,荀子重视宣扬礼。在春秋战国,士子跟老师习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后,便会游历诸国继续学习、提升,并期待获得赏识,尽己所学,一展抱负。荀子前去燕国游学,很快就遭遇这百年难遇的政治奇事。《韩非子·难三》记载:“燕王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当时,燕王哙意欲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这是燕国极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年纪轻轻的荀子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中。结果,荀子的学生韩非在后来记述这件事时,将当时位高权重的燕国丞相子之与年轻士子荀子并列,或许身为学生的韩非存在有意抬高老师荀子地位的考虑,又或许韩非只是在后期看了、听了荀子对当时时政的回忆,而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判。韩非的这一段记载,揭开了一段历史:在燕国发生禅让一事时,荀子曾经参与了讨论,他的意见也曾上达燕王,只是没有得到燕王哙的认可。燕国禅让风波,以子之的失败而告终,因此,历史上将这场动乱称为“子之之乱”。这场风波在《史记·燕世家》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燕王哙继位后,重用时任丞相的子之,甚至将国政交与子之决断,这让子之在燕国名重一时。一天,一个名叫苏代的士人代表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在接见苏代时问道:“齐王治国的情况如何?”苏代回答:“一定不会称霸!”燕王哙问:“为什么?”苏代解释道:“齐王并不信任他的臣子。”苏代这么回答,不过是为了让燕王哙高兴,毕竟他是那么信任和重用他的丞相子之。苏代,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苏代的哥哥闻名遐迩——他就是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联合抵挡秦国的进攻,挂六国相印,名噪一时。苏秦联络东方六国的起点就是燕国,得到了当时在位的燕易王的信任,燕易王便是燕王哙的父亲。当初苏秦在燕国的时候,与子之结成了亲家,作为苏秦的弟弟,苏代才会帮助子之,想让他进一步得到燕王哙的信任,为此子之还馈赠苏代百金表示感谢,愿意言听计从。在燕王哙更加重视子之之际,出现了两个人,他们不再劝说燕王哙进一步重用子之,而劝他干脆将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这两个人,一个叫鹿毛寿,另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鹿毛寿对燕王哙说:“燕王啊,您还不如干脆将燕国让给子之去管理呢。当初,尧做天子,被人称为贤者,是因为他曾经试图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并没有真正失去天下,但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如今大王您若效法尧,将燕国的王位禅让给子之,子之必定不敢接受,但您却因此获得了与尧相同的美名啊。”许由,传说是生活在尧舜时的贤人,他隐居山野,听说尧想将天下禅让给他,甚至跑到河边去洗耳朵,觉得听到尧有这种想法都污染了他的耳朵。鹿毛寿的这番劝告显然迎合了燕王哙的虚荣心。燕王哙心动了。另一个人也在这时候劝燕王哙说:“大禹做天子的时候,选择了伯益当继承人,但他同时任命儿子启的支持者当官吏。等大禹去世之后,伯益虽然继承了天子之位,但没有臣子的有力支持。这时候,启发兵轻易就平定了伯益,建立了夏朝。大禹在名义上将天下禅让给了伯益,实际上是在帮儿子启铺平夺取天下的道路,让启自己去实现。现在,大王您可以在表面上将燕国禅让给子之,但暗地里让朝中官吏都听从太子的吩咐,这样一来,燕国名义上由子之当王,实际上是太子掌权啊。”这个人用大禹的故事劝燕王哙,实际上也不是随口说说,《史记》和其他文献中,都有相似的记载。燕王哙被这套言辞说动,不知是否已经迫于信任臣下的美名在外,而实际上已经感受到了大权旁落的危机?否则,这种无视了历史规律的言谈,怎么能声声入燕王哙之耳?君王之心难测,听了这些人的言论后,燕王哙迅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很快便决定将燕国国君之位传予子之,退位的理由很简单:他老了,该让贤了。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虚情假意,燕王哙甚至将燕国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官印全部收了上来,交给子之,让他重新任命。这一举动,几乎是将整个燕国彻底交给了子之。由于史料不全,我们无法完整地再现历史,借以更深层次地理解燕王哙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禅让制,就连这场政治风波到底是以怎样的矛盾姿态展开的都难以想象。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燕国太子平、将军市被应该向燕王哙表达过反对意见,因不被燕王哙采纳,起兵反抗。反对燕王哙让贤的,不只是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还有不少官员和士子。荀子就是反对燕王哙让贤的人之一。作为热血青年的荀子,他对这件事的意见可以通过他留存至今的作品进行分析。在《荀子·正论》中留存的四组辩论式对话,基本上将荀子对禅让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剖解荀子是一位辩才,他的《正论》建立在辩驳别人言论的基础上。具体而言,荀子首先是引用别人的言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抛出。这其中关于禅让制的辩论总共有以下四组。有人说:“尧舜禅让。”
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荀子》)天子的地位尊崇,天下无人可比,老百姓都要低头服从天子的治理,怎会有禅让天下的道理?
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