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理中汤加吴茱萸汤加大建中汤治疗胃脘疼痛
李某,女,四十岁,四川绵阳经开区松垭人,有多年的老胃病,病情时好时坏,治疗时断时续,因为严重胃脘疼痛而听人介绍,于2017年10月20日前来就诊。
现症状如下:体质中等偏胖,面白,疲倦面容;胃脘疼痛,以夜间疼痛为主,疼痛呈阵发性,随天气变化而加重;无恶心呕吐与腹胀,有反酸与烧心感;不发热,不恶寒,长期怕冷,不出汗,口不干,口不苦,不想喝水,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舌质白,舌苔白嫩,有齿痕,脉沉弱无力。
分析:胃脘疼痛,在夜间加重,夜间气温下降,属于阴中之阴,证明有寒;阴天加重,也证明有寒;胃脘疼痛的同时不怕按(实证热证之胃脘疼是惧怕按压的),喜按则表明是虚证;此外,舌苔白嫩有齿痕,脉沉无力,均指向太阴虚寒证(湿)。小建中汤缓急止痛,大建中汤温中止痛,双管齐下。
辨证:太阴虚寒证。
处方:小建中汤加大建中汤。
桂枝20克,炒芍药4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蜂蜜一匙,党参20克,干姜15克,炒花椒10克。三剂。浸泡二十分钟,煎煮五十分钟,分四次喝完。
二诊:10月26日。胃脘疼痛有减轻,反酸烧心之感无任何改变,大便仍稀溏,其他症状如一诊。
分析:在一诊方子上加入一味吴茱萸,等于加入了吴茱萸汤,专门针对虚寒性反酸,再加牡蛎更加治疗反酸;另加茯苓利湿,针对便溏。
辨证:太阴虚寒证。
处方:小建中汤加大建中汤加吴茱萸汤。
桂枝20克,炒芍药4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蜂蜜一匙,党参20克,干姜15克,炒花椒10克,吴茱萸15克(淘洗4次),茯苓30克。三剂。煎煮方法同一诊。
三诊:10月29日。胃脘疼痛进一步减轻,反酸烧心减轻;吃冰冷食物疼痛加重,腹胀,便溏,其他症状如一诊。
分析:小建中汤已经不能胜任该病情了,只有理中汤才能担当;去掉一诊方子中的大枣(滋腻),去掉小建中汤,换成理中汤加大建中汤加吴茱萸汤加五灵脂。
辨证:太阴虚寒证。
处方:理中汤加大建中汤加吴茱萸汤加五灵脂。
炙甘草15克,干姜20克,茯苓20,炒白术20克,白人参15克,炒花椒10克,蜂蜜一匙,肉桂15克(后下),吴茱萸15克(淘洗4次),五灵脂15克,茯苓20克。三剂。煎煮方法不变。
四诊: 12月5日。自述胃脘疼痛完全好转,感觉不到任何疼痛,上方再抓四剂做成丸剂善后。
点评:患者有老胃病,保养不好,治疗时断时续,以致胃病常发。胃脘夜间疼痛(胃脘夜间疼痛非寒即瘀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遇天气变化加重,不怕按(按之痛者为实,不痛为虚)疼痛呈阵发性,大便稀溏,吃冷食加重,脉沉无力,舌质白,舌苔白嫩,有齿痕,这些症状都证明这个胃脘疼痛是太阴的虚证寒证(夹杂湿证:大便稀溏,舌质白,舌苔白嫩,有齿痕);六经辨证正确之后就开始辨方证,筛选最佳方子来对应这些病机。
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子有很多,理中辈、四逆辈、大小建中汤等等。这个患者没有四逆的厥冷,排除四逆汤;小建中汤调和营卫,和营调畅血脉,建中缓急止痛,可以考虑;大建中温中力量强(心胸中大寒痛),散寒止痛,也可以考虑。笔者一诊就是这样的辨证思路,后来的效果也证明是对的。
对于反酸烧心,很多医生爱习惯性的认为是热性,喜用栀子豉汤。如果是纯热性的烧心反酸,该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像本患者是纯寒性的反酸烧心,那吴茱萸汤就是最佳方子。对于吴茱萸汤的加减,叶天士一般不用全方,爱去大枣,干姜换生姜,并加茯苓,笔者也喜欢模仿这一手法(但这一手法只对于虚寒特重的情况),吴茱萸辛辣刺激,最好学习李可老先生的方法,用温水淘洗几次,所以二诊特意加吴茱萸和茯苓。
三诊时病人因为吃冷物导致腹胀、便溏、胃痛,太阴虚寒湿实在太严重,一点点寒冷的东西都没法吃,小建中汤已经不能完成了这个使命了,马上去小建中汤,换成理中汤专门解决太阴虚寒湿证,理中汤治疗太阴虚寒比小建中汤来的直接。理中汤合上大建中汤与吴茱萸汤,三个方子一起发力,再加肉桂温阳;再利用人参和五灵脂相畏止痛(李可老先生的三畏汤),药只有十一味,方子阵(集合)就可以这样理解为:四君子益气利湿;理中汤、大建中、吴茱萸汤加肉桂治疗虚寒;苓桂术甘汤利湿化饮。
这就是辨方子与辨方证的过程。把看起来都可以用的方子,一个个甄别,看哪一个或是几个方子背后的病机与患者症状后的病机相符合,那就选它们。选方原则要少而精,各有针对性,同时有叠加增效的妙处;最后就是药证的辨证,比如本方加肉桂、人参与五灵脂,这就是最后的局部修饰,必须是锦上添花,不能是画蛇添足,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