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甘露呈祥——湖北日报缘何为“甘露城”正名
导读: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为何提出命名事物应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这是因为地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昭示了中国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展示了中华历史,也是民生的写照,理应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作为武汉重启后的文旅项目,“长江文旅城”更名为“甘露山文旅城”,正是体现了这一命名原则。今天分享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发表的《甘露呈祥》一文即是为人文甘露山正名。
明嘉靖三十五年《黄陂县志》载“甘露城、盘龙城
《甘露呈祥》一文的史料,源于笔者撰述《武汉城市史》(黄陂卷)与《湖北地名故事》期间,经复旦中文系毕业的方家刘文华兄提供线索,笔者终于在明清国家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国家大典中查到铁证:甘露城、盘龙城等古城早在明清之际就载入国家大典。颠覆了“盘龙城在国家大典乏载”的原有结论。得到了著名史学家冯天瑜、严昌洪、涂文学诸公的一致首肯。随后,《为“盘龙城”正名》《乾隆钦定“盘龙城”》等在《中华读书报》《湖北日报》《书屋》《档案记忆》等报刊与网络纷纷刊载。
空中鸟瞰甘露山
“闻说有祥龙瑞过,白麟赤雁与同归。”冬令时节,我们吟诵着“甘露诗”,穿行于黄陂甘露山的山林之间,足踏铺满了松针、阔叶的山间小路,小心翼翼地攀登爬满青苔的岩石,撩开这座低调、朴素而沉睡数千载的文山古城的神秘面纱。
甘露极顶后,我解开衣扣小憩,极目四野,不禁心旷神怡。这是一片风景独好的天然生态大观园,黄陂母亲河滠水,犹如一条银色的彩带,从山脚下飘逸而过,南通武汉新港江北核心港;山麓周边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村舍,鳞次栉比,掩映在松、杉、枫树与野果树之间;绿色与金黄色相间的植被将整个山场,装扮得分外妖娆;花香、草香、野果香顺着微风散发在空气里,扑鼻而来……正所谓“烟栖石径苔痕滑,云出松门山色奇”。
甘露山极顶=谢育武摄
“小时候,祖父曾给我讲过甘露山的美丽传说……”当地土生土长的韩石祥老书记说。早在南北朝之南朝陈武帝(霸先)的一个盛夏,黄陂久旱不雨,官民多次登甘露山祭天求雨,望天兴叹!忽然有一天,山上顿时雾霭蒙蒙,普降喜雨,缓解了旱情。当地士绅遂联络乡民向朝廷呈献“祥降甘露”万民折,祈求武帝赐名“甘露山”,武帝顺应民意,山名由此而生。
甘露山又是当年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五年一梦南司州”所指故地,还载入明清国家大典。笔者撰述《武汉城市史》(黄陂卷)时查证,“甘露山”名最早见之于五六百年前的《大明一统志》:“甘露山,在(黄陂)县东一十里,峰峦迭出,林木蓊然,世传陈武帝时有甘露降于上,故名。”明清《黄州府志》《黄陂县志》亦有图文标明,甚至康熙、雍正钦定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亦有诗文相印证,诗人闻政的《甘露呈祥》诗曰:“遐思仙掌铜人事,汉武英明亦近痴。”
《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一中的“鲁台山”
那么,与鲁台山长子国遗址毗邻的甘露古城,史志上是否也有载?明清国家大典与方志史料均载曰:“甘露城在县东十里,甘露山上。”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国家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记载“甘露城”时,不仅沿袭了明清方志的说法,还将“甘露城”列为黄陂境内的古城前列,甚至将“盘龙城”与“作京城”等商周古城,都以小号字罗列于大号字“甘露城”名下。
对于这座沉睡千载的甘露古城,文博专家黎世炎、谢育武等多次前往田野调查,初步考证是一座战国至汉代古城。古城遗址总面积约两平方千米,南北城墙残高约2-10米左右,东西长约150米,上宽1.5米,斜坡高度3米左右,在北面山头还有烽火台遗址,中间有一口大水塘……
《钦定大清一统志》载“甘露城”
也许是甘露山兀立,高而上平之故,它因此成为甘露寺与甘露书院故址。老韩告知:四十年前,他常在甘露山上放牛,还以山上的条石立门、一间间长方形屋基与断墙残壁作掩护做游戏。笔者听后立即请他导引前去探幽。一路上,他探路前行、披荆斩棘,我们紧随其后,攀山崖、拨茅草;野兔、松鼠等在山林间、野草丛中,蹦蹦跳跳捉迷藏;一群群鹭鸟、斑鸠、野鸡则展开双翅,“扑腾扑腾”地“主人让客三千里”……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找到了古城土城残垣,干垒的内外石墙也时隐时现,绵延数十米。此乃明代甘露书院与甘露古寺的断垣残壁。我顿时兴奋得振臂而呼:我们终于找到甘露书院了!
“神灵之精,仁瑞之泽。”甘露山海拔不过108.6米,因仙山而名。据《舆地纪胜》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南司州曾在甘露山南山脚建有甘露寺,与佛道合一的木兰山由仙河南北相连,又与城郊东、西二寺东西呼应。甘露寺历代多次扩建,明代隆庆元年(1567)重建时,开始供奉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世称“二程”)。
裴高才著《程颢程颐传》,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9
原来,北宋时,二程的祖、父程遹与程珦历任黄陂县令、县尉,二程因此于斯生活了十四五年,程颢写下了千古名句“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与载入《千家诗》卷首的七绝《春日偶成》。二程的四传直系弟子、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写道:“程珦,初任为黄陂尉,……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
二程功成名就后,黄陂开始在二程少年“筑台望鲁”处,相继修建了纪念二程的人文地标双凤亭(初名“清远亭”)、二程书院等。从二程书院走出了“二黄”:明代进士、监察御史黄彦士(号武皋)与国子监学政黄奇士(号武滨)兄弟。清代榜眼金国均曾在《黄陂县志稿·人物》中记述,黄彦士于万历年间擢为御史后,因铁面无私地弹劾不法命官,享有“铁面黄”之誉。万历皇帝曾在朝堂上点赞:“黄御史真君子也!”
右起刘向南、裴高才、熊文杰、冯念红等京汉方家于二程书院=谢育武摄
万历末年,黄彦士不满东林党把持朝政,辞官归里,与黄奇士联袂在甘露山创建了甘露书院,学宗二程夫子,商求圣学,继仁诚之志。而且常常辞以情发,以诗文纪事。在创办书院之初,黄彦士有一诗刻画了甘露寺的泉声拨动其心弦的意境。诗云:“简命惭乘使者车,楚天北望见吾庐。驰驱异俗经三月,采摭方言著五书。匹马背看栖越鸟,孤帆闲伴晚江渔。山中罗薜还无恙,古寺清泉赋遂初。”
开办甘露书院的消息不胫而走,韩进之、蔡石麓等数十位名士加盟,他们在此讲学十多年,桃李满天下,甘露书院因此与二程书院并芬芳。黄彦士在讲学之余,或釆录方言资料,或整理文稿、即兴吟咏,著有《疏草》《甘露馆集》等多部诗文集行世。其《卜居甘露》一诗,则描绘了他十年间尽享孔颜之乐的崇高境界,诗曰:“结社幽栖已十年,买山近得郭东偏。青牛定识来人气,白鹿应开住客田。不问狐狸藏野穴,郤教神物护清泉。当时牛耳谁盟主?回首韶华倍惘然。”同时,方志与上海图书馆藏“绳武堂”《黄氏宗谱》均收入了二黄的行状。其直系后裔黄树先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考命题专家。
黄奇士后裔黄树先查看先祖创办循理书院碑
我们尽兴下山,漫步于“一河(滠水)两岸”,寻访钓台夜月、鲁台望道等古代“西陵十景”遗迹。但见在甘露山与鲁台山之间,正在开建一座中西部最大的主题文化旅游重镇:武汉甘露山文旅城。
“甘露降,凤凰集。”作为疫后重启的武汉“巨无霸”工程、斥资700亿元的甘露山文旅城,最大特色是保护性开发:将甘露山现有的水杉自然生态,辟为公共林荫公园;山脚的汇水塘变身为邻里中心公园,一些集中水面为文旅城核心区碧波荡漾的天然湖景;一条长约5千米的羊肠小道,则是一条徒步从滠水河畔直抵甘露山之巅的观光风景线。尤其是根据地名文化命名原则,将“长江文旅城”更名为“甘露山文旅城”,以及拟将甘露山传说与双凤亭传说打包申报非遗保护项目,颇有识见。我想,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甘露呈祥”历久弥新的生命线。
(鸣谢湖北日报熊唤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