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美军没有选择从意大利南部登陆?意见不统一
在苏德战争史上,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当盟军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时,美英选择的登陆地点是意大利而非法国海岸。如果当初盟军大规模从意大利登陆,并从那里打击德国最重要的同盟国罗马尼亚,从而切断德军闪击战的重要燃油补给基地,就能迅速缓解东线战场的紧张局面。但由于美英苏三国首脑在登陆时间和地点选择上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从而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6月6日才在法国的诺曼底展开“霸王行动”。那么,当初丘吉尔提出从意大利南部登陆并从巴尔干出击的策略对东线战局是有利的,只要苏军同意,美国也会顺水推舟,为什么斯大林却不乐意呢?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由于巴尔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关系,这里一直成为战争的多发地,两次世界大战均与这块多事之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爆发前后,这里就被德国所控制,其主要国家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相继加入轴心国行列,希腊也最终被德军占领,与其相邻的土耳其在一战时就与德国走到了一起,在二战中处在犹豫观望当中。
一方面,德国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就可以控制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港口,对苏联和北非形成双管齐下的局面。二战爆发前,德国为了拉意大利入伙,在不断把巴尔干半岛纳入轴心国版图的同时,还帮助意大利进军北非。法国战役以后,又派隆美尔组建北非军团,专门帮助意大利抢夺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应该说,德国的这招险棋走得并不差,因为控制了北非就可与巴尔干连接成一片,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再到黑海的广大欧非区域都在轴心国掌控之下。
另一方面,巴尔干和北非的资源成为二战争夺的焦点。德国之所以千方百计牢牢抓住罗马尼亚,在所有仆从国中,唯有罗马尼亚的自主权最大,只要提供燃油,其它都是小事。所以,德国最终的目的还是需要发动闪击战的战略资源石油,巴尔干半岛正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更重要的一点,谁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谁就拿到了进攻北非和进军东欧的钥匙。也是因为德国跟意大利盟友的关系,北非战役才打得那么惨烈,英国也生怕失去这块殖民地而不惜耗费大量资源和牺牲无数英军的生命。而对于苏联来说,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对苏联的威胁太大,一旦德军长期控制此地,就会与土耳其打成一片,那样对苏联更加不利。
从这个层面讲,巴尔干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这里不仅是德国发动二战的后院,也是发动闪击战的战争发动机。所以,在德军闪击苏联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巴尔干半岛不听话的南斯拉夫问题解决了,确保了后院不起火。
从整个欧洲战场重要性来讲,如果美军先从意大利登陆,然后进军巴尔干,这样要比从诺曼底登陆的效果要来得快一些,也更直接。只要盟军把罗马尼亚的油田拿到手,就掐断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脖子,德军对苏联的闪击战也会不战而败。但是,就当时英美苏三家对巴尔干地区的态度来讲,他们又不是铁板一块,何况欧洲战场又不是苏德两家在打,西线英德之战也打得不可开交。
首先,英国最希望美军从意大利登陆,对丘吉尔来讲好处多多。早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就非常渴望盟军在德国背后插上一刀,但丘吉尔却以种种理由推脱了过去。实际上,他也有难处。一方面,英国作为欧洲的传统龙头老大,如果让美军登陆欧洲,等于把老大的位子让给了他人,不仅面子上过不去,主要是丢掉了利益和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北非战役英军打得既狼狈又艰苦,英军需要保住这块重要的殖民地。而一旦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就会使英国既解了北非之围,又保住了英国在西欧的传统优势,可谓好处多多。
其次,美军在哪登陆都一样,进军巴尔干和登陆欧洲同样重要。本身,二战以前,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若即若离,虽然苏联十月革命在意识形态上与美英格格不入,但当时两国的综合实力还没上升到相互对抗的程度。但是,如果美军控制了巴尔干,情况完全就不一样,这不仅对美国控制欧洲有利,也对美国制约苏联更有利。
再次,斯大林希望盟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却不希望他们从北非进入巴尔干。1942年和1943年,在丘吉尔斡旋下,盟军搞了两次小型登陆行动,一次是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盟军以失败告终;一次是西西里岛登陆行动,为诺曼底登陆积累了经验。这两次行动对苏德战场影响都不大,斯大林也看出来这两次行动都是丘吉尔为英军自身解围的。所以,当丘吉尔提出从意大利南部登陆,然后从巴尔干半岛出击的方案他提出了不同意见,原因就是一旦把英美盟军放进了巴尔干,也等于在苏联枕边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从这个层面讲,虽然盟军从巴尔干出击的方案可行,但却威胁了苏联的自身利益,这一点苏军和斯大林自然不会同意的,这也从侧面反映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为什么迟迟没有展开的原因。而随着苏德战场形势的不断好转,苏联更有能力制止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从而也就出现了盟军诺曼底登陆对东线战场影响不大的传闻。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美英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上意见不统一,为什么凭美国当时的实力,为什么不提前把罗马尼亚的油田给解决了呢?实际上,不是没有解决,是有条件限制的。
第一,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后制约德军两个途径,背后插一刀和切断补给渠道。就当时盟军的实力来讲,并不是美军参加了就能马上解决战场问题。对德国的打击,在诺曼底登陆以前就有展开,只是美国自身也有在太平洋战场的牵制,它在欧洲战场最大的优势就是远程打击力量,而大量的战略轰炸飞机都用在轰炸东京和对付日军的海上作战力量上,所以在诺曼底登陆以前,美军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美军并不是没有行动,1943年开始,美军B24远程战略轰炸机就陆续对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进行了空袭。
第二,德军闪击战的基础不仅依靠燃油,还有德国的工业基础。从战略层面上讲,英美盟军在西线对德国的重工业基地进行了重点打击,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德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补给。客观上讲,正是美军战略轰炸机的破坏和英军对德国本土的重点轰炸,极大地减缓了德军的装甲生产能力和前线补给能力。当时美军就选择了轰炸德国的燃油基地和装甲制造企业,如轴承制造厂等,这都是釜底抽薪的关键环节。
第三,都知道切断德军油路重要,却也忌惮德军的反击能力。凭战斗力来讲,德军在二战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由于盟军在登陆行动中遭受到德军的顽强阻击,损失重大不说,美军的战略轰炸机损失也不少,在对德国基础工业设施和油田进行重点打击时,盟军自身也损失惨重。而从另个角度看,盟军知道罗马尼亚油田对德军的重要性,德军自然更懂得加强防空力量和保护。所以,盟军只能袭击却不能完全切断这条供应通道也在情理之中。
总结:苏德战争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是对东线战场德军进攻力量的牵制,一方面是为从根本上解决轴心国的扩张行为找到最终方案。但对苏美英三国自身利益来讲,却比战场的需要还要复杂得多,斯大林之所以没有让盟军走巴尔干半岛这条捷径,也是出于对美军战后在欧洲的影响考虑,事实也证明,斯大林的选择并没有错。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苏德战争》
精彩推荐:二战苏德战争,莫斯科战役等战斗都是防御一方取胜,进攻条件重要
二战德布勒森战役,苏军遭遇503重装甲营挑战,差点被包了饺子
二战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顽强抵抗,是推迟莫斯科战役的重要因素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与曼施坦因汇合就能打赢吗?于事无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