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哈尔滨铁路

图为爱河铁路大桥上的日军岗楼。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踏上了我国东北的土地,东北人民奋起反抗,白山黑水间燃起了抗日烽火,林海雪原中遍及东北抗日联军的身影。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最早接受了十月革命洗礼的哈尔滨铁路工人在铁路沿线宣传抗日主张,发展抗日力量,配合抗联部队截断铁路线、炸毁桥梁,把铁路各线及沿线站区开辟为党的秘密交通线、运输线、联络线,并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铸就了抗日烽火中的哈尔滨铁路丰碑。

中共吉东特委的第一个群众性秘密组织在这里成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日军踏上牡丹江这块土地。白山黑水,同仇敌忾,抗日浪潮,风起云涌。中共满洲省委与吉东局领导的牡丹江人民抗日斗争形成高潮。

1934年10月下旬,中共吉东特委为方便开展工人运动工作,成立了第一个群众性的秘密组织——中东铁路职工部,领导牡丹江、绥芬河、穆棱等11个分会的反满抗日活动,在中东铁路沿线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工人、群众积极组织和配合抗日武装力量,截断日军的军事运输线,不断打击和牵制日军扩大侵略的活动。这些身穿铁路制服、手拿号志灯的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千里铁道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5年的一天,吉东特委工运部获悉日军5列满载冬装、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的给养军列将发往横道河子、牡丹江、穆棱、八面通和绥芬河,每隔30分钟从哈尔滨发出一列,每趟军列有50名日军士兵押送。为颠覆日本军列,吉东特委工运部立即将情报传递给抗联部队。抗联战士采取打尾掐头、中间开花的打法,在5趟军列经过地点分别设伏,等最后一列进入伏击区后,一起开始行动,缴获了大量军用物品。

我们在史志部门查阅到了这样的记录: “日本军列遇袭事件,致使满洲铁路总局副局长田中一雄被革职查办,牡丹江铁路护路队队长小野行二剖腹自杀。”日本《东京时报》对此报道说: “反满抗日的铁路游击队犹如江底的蛟龙,把5列军车牢牢地锁在牡丹江两岸。这是日本军中东铁路上最惨重的一次失利。一个不得不重视的事实是:反满抗日势力破坏中东铁路的活动,将会长期存在。对这股力量绝不可小觑。”

1936年2月,吉东特委工运部遭破坏,组织活动一度中断。193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指导员李范五、交通员郭永才到穆棱站召开会议,决定重新建立中东铁路职工部,赵采青任书记,组织领导中东铁路抗日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搜集日伪情报、破坏铁路交通、支援抗日部队、打击敌人等活动。

东北地区成立最早的铁路工人游击队

多年来,我们沿着滨绥铁路行走,从中了解到了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工人游击队成立情况。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北满特委创办的刊物 《北满红旗》刊登了 《告中东铁路工人书》,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号召广大铁路工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与日军展开斗争,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中东铁路。

1931年,在滨绥线当养路工的李延青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建立自己工人武装的指示,他以办夜校为掩护,宣传抗日思想,提高工人觉悟,并在十月革命传播较早、群众基础好的穆棱站建立了一支由50名铁路工人组成的抗日队伍。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铁路抗日武装力量。

1932年年初,东北大地虽然天寒地冻,但李延青和游击队员的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当他们听亚布力站的工友说,车站的路警队要投靠日军,个个义愤填膺。经请示地下党组织,李延青带领游击队员冒着凛冽的寒风,乘火车连夜赶往亚布力站,在当地铁路工人的配合下,冲进路警队宿舍,不费一枪一弹就让其全部缴械。李延青通过对被俘路警和当地铁路工人的宣传,吸收了30多名路警和铁路工人参加游击队。这支铁路工人游击队两个多月就发展成为了几百人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2年,日军疯狂侵占东北,遭到东北抗日联军的沉重打击。是年3月,抗联战士在镜泊湖一带重创日军天野旅团,3000多名日军只剩300人的残兵败将,从海林乘火车逃往哈尔滨。李延青在接到日军要从铁路逃跑的消息后,决定在高岭子站西侧1公里处拔掉道钉,伏击这股残敌。3月27日凌晨,日军乘坐的军车刚刚通过高岭子站,只听一声巨响,列车脱轨翻车。游击队员齐向日军军车方向投掷手榴弹、开枪射击,日军士兵一个个顺着大陡坡连滚带爬地逃窜,大多数人丧命。李延青和战士们打扫战场时,发现有一具穿黄呢子军装的日军军官尸体,半边领章上剩了一角金星,后证实被打死的是日军天野少将。

据党史档案记载:从1935年至1940年,中东铁路工人游击队与东北抗联小分队密切配合,破坏敌人铁路设施、干扰军事运输不计其数,参加战斗100余次,累计消灭敌人3000多人,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今年4月,我们沿着当年铁路工人游击队战斗过的主要战线一路走来,亲身感受当年游击队员杀敌的壮举,重温那段抗日烽火中的历史,真的是激动不已。

反映铁路工人抗战精神的第一部现代京剧人物原型就出在这里

20世纪70年代上演的 《红灯记》是第一部反映铁路工人同仇敌忾斗日军的现代京剧。近两年来,我们对此作了一些研究。目前,东北地区至少有3个地方被各自论证为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地。但是,比较靠谱的还是在哈尔滨铁路沿线。

据史料和回忆文章记载:1957年,沈默君 (迟雨)、罗国士 (罗静)相遇相知于黑龙江省的穆棱河流域。他们听到了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萌发了编写剧本的想法。1962年,两人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并负责修改剧本。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这个新剧本拍摄完成了电影故事片 《自有后来人》。由于故事雏形诞生于穆棱河,作者难免在无意之中把这里作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我们经过走访归纳,总结出这样几种版本:有人说,故事发生在牡丹江附近的下城子一带的辉崔站,现属鸡西车务段管辖;有人说发生在黑河附近的龙镇站,现属黑河地方铁路管辖;也有人说发生在现在的磨刀石站,属牡丹江车务段管辖;更可靠一些的说法是,故事就发生在海伦站。但是,不管怎么说,故事就发生在铁路上,是铁路工人抗战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