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章太炎韦编三绝黄侃命】193...

【一语成谶:章太炎韦编三绝黄侃命】1935年春,黄侃50岁生日,他的老师章太炎特撰一联相赠。联语曰:“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意思是你一生勤奋读书到了知命之年,黄绢已裁好准备著书立说。可黄侃接到贺联后,脸色骤变,内心恐惧,原来,联中无意间藏了“黄绝命书”四字。果然,是年10月初,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一副贺联竟成谶语,有人责怪章太炎,章太炎亦懊悔不已。
章太炎联中“韦编三绝”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表示勤奋好学的意思,“今知命”来自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黄侃岁五十生日。

而“黄娟初裁”来自于一则“绝妙好辞”的典故: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

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数年之后,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特去朝拜。当时已是傍晚时分,暮色迷茫,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又过了若干年。曹操和他的秘书杨修路过上虞,也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修:“意思你知道吗?”杨修回答:“当然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
又走了30里路,曹操解出了这几个字所含的意思,且与杨修想的一样。可是自己走了30里路才想出来,便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真不及你老弟啊!”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这则典故中
1、黄绢:指有颜色的丝,从构字的角度来说,指的是“色”字和绞丝旁组合,就是“绝”字;
2、幼妇:年幼的妇女,就是少女,因此是“妙”字;
3、外孙:女儿的儿子,即“女之子”,因此是“好”字;
4、齑臼:“齑”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臼”指的是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的捣舂器具;“齑臼”合起来就是用来接“受”“辛”调料的器皿。而“受辛”是“辞”的古体字“辭”,所以,是“辞”字。
初读这则故事以为是文人杜撰,结果发现是真的,原来大师也有“岔劈”的时候。

民国类似的故事还有:

1933年4月,郁达夫从上海移家杭州,郁达夫的学生赵龙文经常前去拜访。1935年, 郁达夫举债筑一新居,自署“风雨茅庐”。当时,赵龙文当地的警察局长,却也喜欢舞文弄墨, 他在扇面上题写了两首诗赠给郁达夫。郁达夫就原诗和之,诗云:“卜筑东门事偶然, 种瓜敢咏应龙篇? 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令人惋惜的是,诗中的“苟活人间再十年”竟成谶语。10年之后的1945年8月,郁达夫流亡于苏门答腊,一天夜里被日本宪兵秘密逮捕,后被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荒野中,年仅50岁。

1949年1月19日,傅斯年从南京乘飞机去了台湾。到台湾大学后,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傅斯年题几个字,他不假思索地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这里,傅斯年用了秦末齐国贵族田横的典故,田横在刘邦称帝后不肯臣服于汉,率徒众五百余人逃亡,避居海上岛中。后来,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于途中忧愤自杀。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都全部壮烈自杀。傅斯年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笔墨之间满蘸着田横五百士的悲壮,字句之中弥漫了凄怆之感。没想到,傅斯年之后再也没能回大陆,最后埋骨于孤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