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寒热错杂型感冒
蓝月提示:
健康靠自己 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 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 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 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寒热错杂型感冒
风寒化热,风热复寒,风寒又热,形成了寒热错杂型感冒,治以寒热并用,平调寒热,屡试不爽。
历来医家总把感冒分为风热、风寒、暑湿等几型,临床用来,多时却也得心应手,但临床确有几成感冒,难以依此分型,寒热不辨,曾几时难倒了不少医家圣手,就是大温病家吴鞠通也曾坦言,他本人辨不清风热与风寒感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几载,也曾惑于此多时,边思考边总结边观察,也积累一些想法,用之临床,颇有些心得。原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很快便化热化火,形成了临床上寒热并存、寒热错杂的复杂症状,也即寒症未罢,热症又起的复杂症候群。
举一病案:
赵瑞,女,10岁,2012年2月21日来诊,时鼻流清涕,咳嗽有痰,咳剧而痰不多,伴头晕,恶心,37.5℃;脉象浮、略紧、略数,心脉又偏小,肝脉浮滑略数;舌尖红,前苔少,中后苔略厚且黄染,舌底可见寒象
辨证分析:寒袭肺卫、业已化热
治法:散寒兼以清热
方药:桂枝10克,白芍7克, 甘草4克, 干姜5克, 桔梗10克, 杏仁6克, 白芷7克, 苍耳子7克, 瓜蒌7克, 陈皮6克, 半夏5克, 连翘10克, 麦冬10克, 元参5克, 白前10克, 扁豆10克, 黄芩(酒炒)10克, 大枣1枚, 两剂,日一剂
两天后复诊:主诉鼻流清涕,偶鼻塞,咳嗽较剧,仍有少量黄白痰,偶见头晕,恶心已愈,37.8℃,脉见浮数、兼见紧象,舌尖红,苔白厚且黄染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痰热郁肺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痰
方药:荆芥10克, 防风10克, 桂枝10克, 白芍5克, 干姜7克, 甘草5克, 黄芩12克,连翘10克, 板蓝根10克, 太子参7克, 白术10克, 云苓10克, 白前10克, 桔梗12克,白芷10克, 陈皮7克, 苍耳子7克, 杏仁7克, 瓜蒌10克, 生地7克, 大枣1枚,三剂,日一剂
药后患者痊愈
再举一案:
魏诗芹,男,6岁,2010年2月25日就诊,时咳嗽吐黄白痰,鼻塞流清涕,喷嚏,37.8℃,左右脉均浮数且略紧,舌尖红,苔黄厚
辨证分析:风寒袭肺、业已化热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痰
方药:荆芥6克, 防风6克, 甘草4克, 云苓5克, 川芎4克, 白芷5克, 羌活5克, 桔梗6克, 瓜蒌5克, 半夏4克, 黄连1克, 黄芩(酒炒)6克, 陈皮5克, 杏仁5克, 连翘5克, 石菖蒲5克, 扁豆5克, 白前6克, 莱菔子5克, 生姜2片 大枣1枚,三剂,日一剂。
三日后痊愈
事实上,我在临床上运用这个思路治疗寒热错杂型感冒已有两三年了,实践证明是正确而有效的。除此之外,另有初起外感风热复感寒邪者;初起外感风寒又加热邪者,临床也屡见不鲜,症候群及治法也与此大同小异,下面我就各举一个病案。
霍卫勇,男,19岁,2011年3月10日来诊,38℃,咳嗽,咳白痰伴见少量黄痰,喷嚏,周身疼痛,鼻流清涕,咽痒,唇裂,肺脉浮紧,脾脉浮紧,沉取弱小,心脉略紧数,肝脉浮紧数,舌尖红,略白厚苔,舌底可见淤象
辨证分析:风寒袭肺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润燥
方药:炙麻黄8克, 杏仁10克, 甘草5克, 桂枝10克, 白芍5克, 生地10克, 黄芩(酒炒)10克, 羌活15克, 扁豆10克, 白前10克, 桔梗10克, 连翘10克, 元参10克, 陈皮10克, 川芎10克,白芷10克, 苍耳子10克,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生姜3片 大枣1枚 三剂,日一剂
药后常处热室(暖气较大),复诊时,37.8℃,咳嗽偶发,无痰,喷嚏偶发,涕少且黄,头痛加剧,身不痛,咽仍痒,右脉浮紧略数,心脉浮数,肝脉浮紧略数,舌尖红,略白厚黄染苔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又加热邪
治法:祛风散寒、兼清肺热
方药:炙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甘草5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地5克,克, 黄芩(酒炒)15克, 羌活15克, 扁豆10克, 白前10克, 桔梗10克, 元参10克, 菊花10克,连翘10克, 川芎15克, 陈皮10克, 白芷15克,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生姜3片, 大枣1枚, 两剂, 日一剂
药后痊愈。
王瑞,女,12岁,2010年4月10日复诊,风热感冒后又着凉风,时咳嗽,半夜晨起较剧,少量黄白痰,鼻流清涕,喑哑,右脉略数略紧,左脉略数带滑,舌尖红,白苔黄染,舌底可见寒象
辨证分析:风热袭表、复感寒邪
治法:清解表热、祛风散寒
方药: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白芷10克, 苍耳子10克, 桔梗12克, 甘草5克,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竹叶5克, 牛蒡子10克, 白前10克, 瓜蒌10克, 扁豆10克, 太子参8克, 神曲5克, 板蓝根10克, 黄芩(酒炒)10克, 生姜3片, 大枣1枚, 三剂, 日一剂
药后痊愈
最后,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医理,我们的医学教材,不妨再加一型感冒——寒热错杂型。不论是风寒化热,寒未尽,热已起;或是风热兼又感寒,热未罢,寒又入;再或是风寒复又感热,寒未去,热又起;临床上总之会形成寒热错杂型感冒的复杂症候,而对此证的施治,不外寒热并用,平调寒热,至于分寸比例的拿捏,自然也要用心斟酌。
另外,或许有的医者会讲这是一派谬论,认为“1+(-1)=0”,同一个患者不会同时感寒又感热——我认为这正是关键所在,人作为一个阴阳复合体,复杂就复杂在这儿,这也许是许多医家高人竟辨不清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这时“1+(-1)=2”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再者,早在多年以前创立的沿用至今的“麻杏石甘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就已经充分证明了寒热并存是完全实际的。
从中医医理作了粗浅的探讨,从西医角度讲,可能就是病毒的几个种或亚种的混合感染,再或许有些个病毒的感染,本身症状就寒热不分,这个问题,是否有同仁已然或还能更充分地探讨呢?正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