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媚骨

今日读到邓晓芒先生的文章《中国的作家自我感觉良好,只会逃避和自欺,不是媚上就是媚俗》,总觉得想说点的什么,不吐不快。

中国作家的媚俗暂且不谈,单说说媚上的事吧!

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句,广为读书人所传颂,如果把这当做世人对“作家”使命的期待应该差不多,这样说来以媚上为主业的中国作家,倒真的是有辱读书人的风骨了。

然而想到中国作家大多数为体制所豢养,有这点瑕疵,就是可以理解了的,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既然拿了人的钱财,理所应当替人喝喝彩。

作家叶广芩讲过一个故事,青木川的农民徐种德解放前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彼时当地的军阀资助了包括徐种德在内的一大批穷孩子读书,国军大势已去,尚在负隅顽抗,就写信给那些被资助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回来共度过艰难的时光,然而除了徐种德,没有人回去。没有回去的孩子,后来都成了大专家、大学者,回去的徐种德沾染了历史污点,往后的命运不言而喻,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叶广芩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回来呢?徐种德说了四个字——知恩图报!这很类似三国时期的蔡邕,因为受恩而于董卓暴死后,不顾天下人的侧目拂尸痛器,而被鲁迅称为“中国人的脊梁”。

旧时代的穷孩子因为知恩,无暇顾及个人的前程,委身粗鄙的军阀,虽然无缘于高尚之冕,怎么说也算是坚守了做人的底限。如此说来,新时代饱读诗书的风雅之士,因取得俸禄而为主子高唱几声颂歌,也只不过是遵循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虽然无缘铁笔担道义的文人风骨,总也算是对得起身为蝼蚁小民的私德。

然而作家本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引领人性走向正直高尚的群体,这样的集体失德,终究令人不快。社会学有“存在即合理”一说,这个合理仅是指一种现象存在,一定有其能够存在的理由,而非是说因其存在,就不必改良,甚至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作家群体媚上令人不快,正说明其有改变的必要性,然而若要改变,非得弄清这样的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然后才可能讨论,如何让作家真正“我手写我心”,真实表达自我感受,成为众生人性代言的可能性。

据传原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宣布解散苏联官方作协,变成民间组织,不给经费。此举引起原苏联作协8000多名作家联名上书,他们表示愿意为新政府建立新时期文学,不然将静坐绝食抗议。叶利钦回复:“政府除了需要人民监督之外,不需要任何文学。那种小丑式的官方文学,对俄罗斯人的智力是一种侮辱。”当体制不再豢养作家,作家还有媚上的动力吗?如果有作家依然媚上,那真得是出于情操了,这份情操即使无法被认为有多高尚,最起码也是另人感动的。可惜,这样的局面出现的概率不会很大,不受豢养的作家,要么因为摆脱了利益的牵绊,精神获得了独立,开始创作拥有灵魂的真正文学:要么为了新的利益,转而迎合能够转换经济价值的市场:要么除了媚上别为它技,就只能放弃作家的职业,奔向能为自己解决生计的其它稻粱谋了。

凡事探究人品,归根于人性的不可控,似乎是华夏文化的传统,于是所有的事件的结果都由裹挟其中的个人来承担,所有的教训无非是遇人不淑,人心不古。

然而人品总是靠不住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里可以简单的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圣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总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坚守做人的原则,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舍生取义”之士,然而这类人总是少数的。第二类人是小人,不论社会环境的顺逆,他总是以损人利已为原则,卑鄙下流的搏取人个利益而罔顾他人的损失,这类人也是少数。更多的是第三类人,他们心向美好,如果不是迫于无奈,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点底限的,至少在有更多选项时,更倾向于我好你也好。凡事品评人品,依赖人性,就是说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圣人,否则就将他们都贬低为小人。这种行为是愚蠢和残忍的,要求所有人都是圣人,无异于把普通人推向恶魔的怀抱,或者说圣人的标准只适合做自我修养的要求,而不应该成为衡量他人品性的尺度。“不要试探人性”是一句带血的忠告,如果总是制造引人堕落甚至逼人堕落的环境,世界就敞开了它的阴暗面,人伦崩塌的结局出现只是早晚而已。如果可以,试着创造更宽松的环境,给人性向好的方向迈步提供更多可能,所塑造的社会才会有点美满的样子。

总而言之,中国作家的媚上,与其说是人品问题不如说更多上来源于制度设计,这同传统文化里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脉相承,还过这里的橘是指人品,这里的橘则是指社会体制。

只是生于淮北的不再是橘,而应该称为枳才对,违背了内心为五斗米而歌功颂德的码字工作者,是否还有资格称为作家也是值得商榷的。也许将归为吹鼓手的职业范畴才是准确而恰当的,倘若有人还自认为作家,那就有“即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的嫌疑了,即然为了利益被体制嫖了,就别再装清纯玉女了,知耻而后勇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0)

相关推荐

  • 20/10/28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高贵的人必定是个心存善念内心纯净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运气都不会太差. 作家白落梅说:"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会重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 ...

  • 文人作家那些有趣的吐槽。

    文人作家那些有趣的吐槽。

  • 【凡眼看名人】作家与杀手

    作家被发现是杀人逃犯,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据说当时前来办案的外地刑警看到摸排名单中的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认为嫌疑不大,多亏协助办案的县局刑警坚持,他们才去他家抽了血样. 外地刑警险些误判,说明作 ...

  • 吉昱凡丨《明清传奇史》评介(明清文学论著推介之六)

    引言 说起介绍一本明清研究的著作,如果书名有个"史"字,总让人觉得厚重深刻些,我们就选了这本郭英德先生的<明清传奇史>.800多页的字数,冷静平淡的语言,中规中矩的结构 ...

  • 鲁迅、老舍、张爱玲…我国著名文人作家的真实生活,哈哈哈……

    你脑海中 文人作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满口之乎者也? 出口成章的学霸? 整日费心研究,潜心写作? 都不是. 其实,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作家的真实生活 非!常!非!常!沙!雕! -- 哈哈哈哈哈 前 ...

  • 中国文人的“半”字哲学

    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实在是体现了主人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在传统的中国 ...

  • 天下无道则隐:魏晋风流背后,中国文人的苦难和矛盾

    原创 天下无道则隐:魏晋风流背后,中国文人的苦难和矛盾 阿杰谈历史 2021-03-03 14:32 240年,是魏晋文学的一个分界点.240年之前,社会动荡不安,产生了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从240年 ...

  • 中国文人画最后的一笔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 ...

  •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用小草抄了篇先...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用小草抄了篇先秦文学作品<庄子.南华经.知北游>,选取被衣讲道其中一小断,供赏! 释文: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 ...

  •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

    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合称"岁寒三友". 松.竹.梅做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经常一起出现在画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 ...

  • 【三国】曹操爱人妻的行为,如何戳穿了中国文人的虚伪?假仁假义

    这是船夫聊三国人物的第五篇,希望观点和角度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如果喜欢那就更好了,全文3300字,阅读可能需要5分钟. 曹操一直被世人吐槽的一个点就是:爱人妇,这种说法其实是很不准确的,更精准的说法应 ...

  • 中国文人画为何以禅宗为本

    文人画以禅宗为宗,自晋唐之始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就如同写诗一样,它们都运用自己 ...

  • 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四条屏拍出千万天价

    吴昌硕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绘画上承徐渭.八大山人的笔墨而具自家神貌,下则启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等花卉之风气,可谓开一代先河者,吴昌硕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而其大写 ...

  • 中国文人的小与大|余光中《时间的乡愁》

    Muzuer/撰文   吴则翰/摄影 L.Cave 工作室/排版.校对 文冶图书/特别鸣谢 01 前言 先锋作家里,笔者比较喜欢苏童,<妻妾成群>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张艺谋读了之后将其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