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大战,三十万太平军为何不敌三万疲惫湘军?

【太平天国系列406,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1861年9月,湘军攻下长江边军事重镇安庆,天京在长江上游的大门被打开,而曾国荃并没有着急进攻安庆,反是选择在安庆进行了半年的休整。次年3月,湘军沿长江而下,所到之处,太平军不是战败就是投降,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攻占了无为州、巢县、含山、和州、西梁山、金柱关、东梁山、株陵关、大胜关和三汉河等地,将军队驻扎在距离天京城仅数里的雨花台。

城中的洪秀全慌张不已,这是自李秀成、陈玉成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之后,第一次有清军离天京这么近,他连忙下令,要求在上海附近与淮军和洋人作战的李秀成驰援,李秀成一开始是拒绝回天京的,但是洪秀全着急啊,每天下三道诏书要求李秀成回师,李秀成没有办法,只能回援。

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9月,李秀成带着十三王拼凑的三十万大军姗姗来迟(十三王分别是忠王李秀成、听王陈炳文、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才、相王陈潘武、辅王杨辅清、襄王刘官芳、奉王古贤隆、首王范汝增、来王陆顺德、堵王黄文金,号称60万,实际上30来万,另一说20来万),一时之间,雨花台附近都是太平军的人马,而曾国荃麾下只有三万人,而且这三万人在5月到9月期间遇到了疫情,不少人大病刚初愈。太平军在人数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出人意料的是,太平军不仅仅未能将湘军赶走,反而是全线撤军,成了太平军战史上最大的一个污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太平军惨败?

天京失陷后,李秀成被捕,他在狱中回忆雨花台大战失败经历时,从他自己的观点总结了他在雨花台大战中失败的原因:九帅(曾国荃)节节严营,濠深垒坚,木桩叠叠层层,亦是甲兵之利,营规分明……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也就是说,在李秀成眼中,此战失败无怪乎两个原因:敌人太强大和天气太冷又没粮草!好像战斗的失败,他李秀成没有一点错,小佛深以为,李秀成的总结,完全就是在为自己开脱,就是谬论。

曾国荃三万湘军根本就不强大,原因有二:其一,曾国荃的三万军队,其实是孤军深入,粮草不足,士兵们吃不饱,自然怨声载道,军心不稳;其二:前面已经提到过,湘军驻扎雨花台之后,在5月到9月期间遇到了疫情,有直接病死的,有丢了半条命的,可以说整个湘军都是处于一种疲惫状态。按曾国荃的说法,自己手下的三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足三成,也就是一万来人。那么,战斗就不是三十万对三万了,而是三十万对一万,三十个人打一个人都打不过?三十个人压都能把一个人压死。

太平军真的天冷没衣没粮?如果这个事放在1853年孤军北伐的时候,小佛倒是相信,放在此时的太平军身上,小佛是非常不信的。李秀成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不可能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1862年下半年的时候,太平天国手中还有江苏、浙江这些富裕的地方,怎么会没有棉衣和粮草啊,而且天京城中一直备有很多粮草,况且此时天京的粮道没有断,粮道真正断的时候是1863年6月九洑洲被攻占。此后,天京才没有粮草运进去,但是天京的陷落距离九洑洲陷落有14个月,李秀成说这个时候军队没有粮草就是骗人的哦!

反驳了李秀成的观点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太平军为什么会吃败仗。小佛私以为最大一原因就是李秀成作为主将的消极应敌态度!

李秀成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赶回天京救援,是被洪秀全一日三道诏书硬逼回来的,即便如此,从前线撤军后仍旧先跑回苏州休息了三个月才回援天京。这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反映在战场上自然就是指挥战斗时心不在焉。关于此战的详细记载,李秀成没有讲,曾国荃写的内容过于夸大太平军的强大以及自己胜利如何来及不易,不值得作为论点支持,小佛选用的资料是王闿运(在曾国藩手下做过幕僚,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所作《湘军志》。《湘军志》虽然出自曾国藩幕僚之手,但比较客观,也是研究湘军战史常用书籍,他在书中便有关于此战的记载:

寇多发西夷火器相烧击,复穴地袭屯垒,连十昼夜不休……国荃以三万人居围中,城寇与援寇相环伺,士卒伤亡劳敝,然罕搏战,率恃炮声相震骇。盖寇将骄佚,亦自重其死,又乌合大众,不知选将,比于初起时衰矣。十月,寇解去。

从这段简单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太平军在早期打曾国荃的时候主要用的是枪炮,这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后期,湘军明显实力不足的时候,太平军竟然表现出怯敌,连肉搏战都舍不得打。总得给人的感觉就是应付而已,打得不认真,而这些和太平军拥有三十万之众是不相称的。

李秀成是从苏州过来的,在他眼中,苏州是自己的地盘,地位远高于苏州。雨花台大战的时候,苏州被淮军盯上了,苏州附近的守将不断来信求助,李秀成根本就是坐不住,心思早就飞到苏州去了,直接从雨花台前线抽调了数万人驰援。拨走数万军马之后,李秀成干脆就直接撤军了。

雨花台战败,除了李秀成的消极应对,还有就是这二十万大军本身就有问题。洪秀全当初大势封王,就是为了牵制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军权过大,太平军此时的二十万大军来自十三王,谁能保证这十三王就是一条心,都是实实在在想打败湘军?

就小佛对这十三王的了解,后来好几个都投降了清军。这个数时候苗头比较明显的就是听王陈炳文,他早就身怀异心:1860年到1861年期间,李秀成部攻击上海未下,陈炳文就想带兵投降清军;1861年底李秀成率军围攻杭州,陈炳文主动给李鸿章写信,说愿意投降,这样的人带着的人马,断不会卖力的。

二十万太平军在李秀成的带领下,如此迎战,怎能不败?不知大家是否认同小佛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李秀成自述》;王闿运,《湘军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