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把树叶烧进瓷器中!两位南开女生如何将千年“黑科技”变成“摇钱树”?
非遗技艺
四年前,创业青年屠金歌初遇“木叶盏”非遗技艺,决心用现代产品运营模式保护、传扬这件古老的民间瑰宝;四年后,她和创业伙伴们却意外走上了非遗扶贫的道路,从江西吉安吉州窑木叶盏,到河南当阳峪绞胎瓷,再到宁夏西吉砖雕……他们把把一项项流传千年的“黑科技”变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屠金歌(左)和于慧慧(右)
非遗保护人“误入”扶贫路
屠金歌和于慧慧是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两个姑娘一个细腻文艺,一个精明干练,却是七年的室友、好闺蜜。2016年,两人一拍即合,一起创办了名为“静象文化”的小空间,在学院楼里组织了读书会、观影会、真人图书馆、创意手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屠金歌说:“我们两个性格其实挺不一样,我属于想的特别多的,也可以说是思虑缜密,于慧慧是那种特别干练特别飒的,做事情想到就会马上去做,所以正好互补。提出做静象文化,我俩一拍即合。”
“怎么把这个文化空间做的更有特色呢?我们俩都是学旅游的,有很多关于旅游目的地规划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咱们国家有很多非遗手工技艺,这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很多年轻人对此虽然不十分了解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法虽好,可从哪儿着手呢?正当屠金歌和于慧慧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一片“叶子”飘入了她们的视线。
那是2016年一次探访井冈山革命老区文化历史的人文行走活动,屠金歌和于慧慧来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吉州窑遗址,见到了一种神奇的瓷器品种——木叶盏。
▲南宋 吉州瓷黑釉木叶盏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自晚唐创烧,兴于五代、北宋,繁盛于南宋,明初断烧,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木叶盏又称“树叶盏”,因茶盏底部有一片栩栩如生的叶子出名,是吉州窑黑釉中的佼佼者。
要制作这样的瓷器,吉州窑匠人要将天然树叶以一定的规律布于施釉的陶瓷坯体上,经上千度高温烧制,使树叶灰与底釉完美融合,形成美丽的木叶纹样。“烧制木叶盏非常难,成品率非常低,只有30%-40%,精品率更是不足10%。因为树叶的燃点一般在2、300℃,而烧制瓷器至少需要1280-1300℃,叶子怎样才不会被烧坏,还能在釉面上留下清晰的印记?这需要釉料配方、升温曲线、温度湿度多项技术工艺的完美结合,相互作用。要想烧出清晰、优美的叶子纹样更是难上加难。“屠金歌说。
▲吉州窑龙窑
▲木叶盏
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深深吸引着屠金歌和于慧慧。“那一瞬间,我们被震撼到了。就在那一刹那我们就想一定要让这么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后精巧的技艺、灿烂的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带着这样的想法,屠金歌和于慧慧两位“90后”姑娘走进了当地非遗匠人的生活。“我们先后走访了当地几十位非遗匠人,发现这些匠人虽然掌握着传世的独门技艺,但是收入很少,而且还很不稳定。这么精美的瓷器,他们没有销售渠道,只能拿到当地集市上卖。吉安是江西的贫困县,人们生活都不富裕,谁会花几百上千块钱去买个杯子呢?所以匠人们往往一个月卖不出去几件,即使卖了也卖不上好价钱。所以现在当地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只有不到十位,一些年轻人不做瓷器,出去打工了。”
▲和当地匠人探讨烧制工艺
“能不能把这种千年“黑科技”变成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我们打算引入现代的电商运营体系,帮匠人们打通销售渠道。一方面把非遗的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农民就业,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从江西回来,屠金歌和于慧慧成立了天津静象空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然而令她们想不到的是,计划刚开始就碰了一鼻子灰。“首先第一个就是不信任。我们找到一位老匠人,他是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师傅,擅长多种釉料色彩的研制。我说想帮他利用互联网销售木叶盏,他竟一口拒绝了。
找了好几次都不同意,我开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熟了刘师傅才跟我道出详情,原来他们好几位匠人都上过当受过骗。刘师傅花了几万块钱,结果杯子一个没卖出去,人也不见了踪影。”
于慧慧回忆说,“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承诺在卖出产品、产生效益后再回收成本。这需要我们前期免费付出很多人力物力,风险由我们承担。我们又找了村里一位比较年轻的匠人,做通他的工作跟他合作。他是一个80后,对互联网不那么排斥。我们把他烧制的木叶盏放在网上卖,首单的销售额就达到近20万,这是他们之前想也不敢想的。有了这次的成功合作之后,其他的匠人的戒备心也渐渐消除了。”最终,她们用诚意打动了匠人师傅们。
▲给非遗大师做直播进行互联网营销
90后姑娘为千年非遗“破圈”
木叶盏虽技艺精湛,但要让这古老的非遗传承走向市场并非易事。屠金歌和于慧慧走访了数十位非遗匠人,梳理出目前这项技艺传承发展面临的几大痛点,屠金歌说:“主要是吉州这个地区环境闭塞,木叶盏主要在当地流传,外面基本上不了解这个古老技艺,需要“破圈”。还有,木叶盏烧制困难,因此产品产量、质量不稳定。产品的设计也脱离时代,这么多年就几种样子。现代的营销方式几乎没有,销售渠道落后,基本上他们就是开个小店甚至摆个地摊,作品都卖不上价。也因为赚的少,专业人才匮乏,传承人一双手就数过来了!再这么下去,这传承一千多年的木叶盏就要失传了。”
要帮助木叶盏走出困境,就要让这古老的技艺走向现代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只有赚钱了,盈利了,帮助匠人脱贫了,才能吸引已经转行的匠人重新回来,才能让这古老技艺真正充满活力”,屠金歌说。
为此,她们先给木叶盏的消费群体画了一个像。屠金歌说:“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年龄在30-50岁,喜欢喝茶,属于中高端群体,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我们就要找到这些客户,有针对性地,把木叶盏推给他们。”
如何找到这些目标客户呢?她们在互联网营销上发力。“电商平台是‘’破圈‘’最好的方式,它一下子就让产品面向全世界,但是不能盲目选择平台,我们要找到的是喝茶的人,所以我们就专门找到垂类平台,这类平台可能比较小众,但确实是我们目标客户群相对聚集的地方。你比如一些喜爱喝茶的网友聚集的平台如茶语啥的,然后我们再根据目标客户群统一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推荐、客服维护、活动策划、文案素材设计等等,效果就出来了。”
为了“破圈”,她们就利用各种线上宣传以及销售手段,写文章、做视频、搞直播,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众筹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木叶盏打开知名度。“我们主动联系了严选、寺库,新浪、网易、百家号等平台做宣传,又在垂类平台上做直播,真的是各方面都想到了,匠人制作木叶盏我们直播,开窑我们也去直播,因为木叶盏每个盏上都有一片叶子的印记,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木叶盏,我们就直播各种不同形态的木叶盏,邀请网友互动,很多朋友喜欢给每个木叶盏起不同的名字,甚至想出不同的故事,也给我们很多的惊喜。这样,不断在垂类平台上推广互动,也让茶友们了解了木叶盏。”
▲为吉州窑龙窑在平台上做直播
有了知名度,就可以做活动了。2019年初,静象空间联合匠人们备货800只木叶盏在严选上做活动,没想到,活动太过火爆,平台临时加单,要求10天之内提供1500只木叶盏。这可难坏了她们,静象空间CEO于慧慧说:“10天之内1500只,这对于木叶盏烧制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量,平时一个匠人一个月也才能烧3、5百只。而且成品率很低,根本达不到平台要求的数量。”
订单有了,交货却成了难题。屠金歌和于慧慧就想了个主意,把吉州县的匠人联合起来,一起供货。屠金歌说,“这也挺难的,别看匠人不多,但他们以前从来没合作过,都是各自为战,而且每家的釉色还都不一样,我们还要筛选釉色差不多的组合在一起。”幸好,她们此前为木叶盏做推广的努力匠人们都看在眼里,带来的受益也是真金白银,那些原本不合作的匠人才破天荒地放下芥蒂,携手完成订单。木叶盏匠人罗仲华说,“我们各家本来怕技艺被别人学跑了,都是单干,但是她们第一有诚意,第二赚钱是实打实的。所以大家决定合起伙来一起干。”
数量有了保障,质量又出了问题。电商平台对产品要求很严苛,不能有气泡,釉面要不能有划痕,等等。但是手工艺品在烧制时候出现针眼、缩釉都是常事,而且对于匠人来说,千百年的标准就是叶子烧的好看了就是金标准,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所以,交货质检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分歧。
匠人王龙平说,“说我们做的有气泡就算残品,这我们不能接受,我叶子烧好了,按照我们规矩就是好的。后来,她们拿来网站的要求,还有买家的评价跟我们反复地说,我们才慢慢理解。”后来,静象甚至帮匠人制定了一个木叶盏的产品标准。屠金歌说:“这也是千百年来,木叶盏第一次有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标准。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几经周折,她们不仅按时按量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更重要的事,这次尝试打破了原有作坊式的“各自为战”的格局,两位90后姑娘带领匠人们拆分订单,合作生产,统一制定生产流程、提供原料,成品统一入库质检,让原来个体月产量单品300-500只达到了集聚后的集体产量“2万+”只。“现在,我们可以接得住任何一个平台的大订单,实现了产能的提升。”屠金歌笑着告诉记者。
四年间,她们为木叶盏这个传承千年的非遗产品建立了线上渠道矩阵,包括36个主渠道,上百个分销渠道,24小时不间断销售;直播近千场,累计客户流量超过600万,销售额超350万元。组织大型电商活动106场,曾创下6天销售额突破50万元的成绩。
从“水土不服”到网红非遗
木叶盏的单品火了,就要打造产品线。“传统上,木叶盏都是烧制桑叶,没有别的叶子,要拓展产品线,除了器型上的变化,也要增叶子的品种。但是,烧制新品种实际上非常困难,不同树叶的生长环境、树龄、叶片成熟度、含水量都会影响烧制。不同树叶的升温曲线和釉料配方也会对烧制有影响。”于慧慧说。
在研究木叶盏的过程中,屠金歌发现,木叶盏自古就与中国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黑色即玄色,佛门参禅需幽玄清净之氛围,饮禅茶喜用黑盏。同时,茶水注入木叶盏之时,盏中之叶变得灵动轻盈,如同一叶飘空。“一叶一菩提”要是能用菩提叶烧制木叶盏就更能体现出千年非遗的文化内涵。
然而,这烧制过程,被屠金歌戏称是“一窑生,一窑死”。“特别考验心脏,我感觉开窑时候,我的心电图比窑的升温曲线还波折。有时候,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这一窑烧出来,可能一个好的盏都没有。”
相比较传统的桑叶,菩提木是热带植物,叶片大且厚,水分多、不易烧制。两个姑娘就跟着匠人反复调整釉料配方,不断尝试。“我们找到各地的菩提叶反复试验,广东的菩提叶、云南的菩提叶……开始的时候,烧完后叶片花纹一团模糊,后来调整釉料配方,终于烧清楚了,但是不灵动,像印上去。经常烧出一窑叶子都很丑,就全废了。后来,反反复复半年多,终于烧制出薄纱一样灵动的菩提叶。”
▲菩提叶木叶盏
“一叶一菩提”,轻盈灵动又蕴含古意的菩提叶木叶盏一经上市,就取得成功,首次活动就创下了20万元销售额的好成绩。
在持续3年的努力下,“静象文化”团队又成功烧制了枫叶、 拉拉草等8种叶形,并实现了产业突破。“想形成持续的经济效应,就必须把产业做起来。在产品设计方面,我们引入了高校的设计团队和科研力量去创新。原来只有一种叶子、一个色彩,现在能做8种叶子,16种色彩,27种器型,上千种款式。同时,木叶盏的成品率也从三年前的30%-40%,提升到了60%-70%。”
几年中,“静象文化”团队与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十位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服务相关从业匠人上百人, “不仅仅是通过非遗传承帮助匠人增收致富,木叶盏还带动了摄影、设计、快递等配套服务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产业,带动吉州窑陶瓷产品销售额增加500多万元,间接带动就业上千人。”屠金歌告诉记者。
“模式复制”助力更多非遗扶贫
“木叶盏”的成功,让 “静象文化”看到,通过帮助非遗传承运营,在当地形成非遗产业,从而实现非遗匠人脱贫是一条可复制的路径。“我们现在全国各地选择适合电商推广的非遗传承品类,去年,我们对始于唐代的河南当阳峪产品进行价值挖掘。“绞胎”是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其糅合再拉坯成型,很有特色,河南当阳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通过创新绞胎瓷的营销方式,在疫情严重的2月,单次众筹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0万元。”
▲绞胎磁
最近,两个姑娘正在宁夏西吉县考察。她们又准备把非遗产业脱贫模式在这里复制,探寻西吉砖雕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3年多来,她们已推出各类原创文创产品近60种,与几十位非遗传承人签订代运营协议,服务了全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上百位非遗匠人,帮助当地形成产业,也拉动了就业,助农增收。
此外,她们还利用高新技术搭建起一个中国非遗数字化服务平台——静象SAAS(Software-as-a-Service)。这个平台将整合非遗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一方面链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匠人;另一方面牵手电商、自媒体、带货主播等销售渠道以及关键客户,打通非遗生产到市场对各个环节,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能够帮助这些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我们固然高兴,但是更欣慰的是,我们在尝试探索一条可复制的非遗扶贫之路,通过非遗技艺实现脱贫,帮助当地脱贫攻坚。”
记者 | 宋震 王瑞
编辑 |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