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四鳃鲈鱼 ——华夏第一名鱼
松江四鳃鲈鱼是我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名鱼。鱼类学家经过再三权衡,从其盛产于松江内河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影响的角度,将四鳃鲈定名为松江鲈鱼。这是我国鱼类唯一以地方命名的鱼种。松江四鳃鲈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赞为“东南佳味”、“江南名菜”。《后汉书·左慈传》有左慈善幻术,能从铜盆中钓出松江四鳃鲈的记载。《三国演义》中更有左慈当着曹操的面,在许昌魏王宫池子内钓出松江四鳃鲈,并取紫菜、姜同烧的故事。
《续韵府》中“天下之鲈皆两鳃,唯松江之鲈四鳃”。著名诗人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记“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等诗句,都形象地描绘了松江四鳃鲈鱼。其实四鳃鲈与常鱼一样,只有两鳃,由于它的两鳃的鳃孔前各有一呈鳃状的凹陷,与鳃孔的形状相似,其颜色在生殖季节呈橙红色,与真鳃孔颜色一样,乍看起来,犹如有四个鳃孔,所以历来被传为四鳃。它体呈纺锤形,长约20公分,头大而扁平,眼小生于上方,口宽扇形,无鳞,全身呈灰褐色。由于它的肉质细白,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所以有“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诗句。据说隋炀帝下江南时吃过了“鲈鱼脍”,曾誉之为“金齑玉脍”。相传康熙皇帝两次到松江府吃了四鳃鲈,赞不绝口。晋朝张翰的“莼鲈之思”更被传为佳话。当时张翰在洛阳做官主要在政治上不得志,眼见中原将要大乱,于是假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脍,辞官而回。此后“莼鲈之思”就成为思乡或当官者“告老还乡”的常用语了。过去一直说四鳃鲈独产于松江秀野桥下。其实该鱼除产于松江秀野桥下特别多以外,还产于现在上海地区的青浦、崇明、吴淞、川沙、闵行、金山、南汇、奉贤等地河中。据调查在我国北自渤海近岸,南至厦门地区通海的河川中也有出现。
说起来笔者与四鳃鲈还是有缘分。1978年,我在松江博物馆工作时在佘山渔业大队发现了两条四鳃鲈鱼,当即送到上海《文化与生活》杂志社,并请上海人民饭店一级厨师烹饪,不久鲈鱼和做成的一盆菜的两幅照片登上了杂志,我还写了一篇专文。据我所知这应该是上海地区最后一次发现的四鳃鲈鱼。
松江四鳃鲈鱼产业化获成功
四鳃鲈产于大海,属迴游鱼类,冬天从上游而下至江河或长江口越冬,进行繁殖。春后进入黄浦江支流中。当四鳃鲈长到成熟阶段,大约在春节前西风起,又从淡水河游回大海。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河流变道、水闸阻断等原因,此后松江四鳃鲈几近绝迹。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围绕着从自然界中寻找和人工繁育松江四鳃鲈鱼,上海水产研究等部门曾多次研究和开展实验,然多宣告失败。1999年来,复旦大学松江鲈鱼研究课题负责人、生命科学院王金秋教授承接了这项从1955年就开始进行的研究命题,2000年,课题组组织学生在暑期分7个小组分赴全国沿海地进行寻找。几个月后,派到山东和辽宁的小组终于在鸭绿江中找到了这种身形古怪、长有“四鳃”的鱼。在研究小组精心呵护下,野生四鳃鲈种鱼在育鱼苗场诞生了第一代鱼宝宝。接下去怎样培养其第二代成了难题。自然环境中,松江四鳃鲈每年春节期间在近海里产卵,孵化出的鱼苗不断由海至河,上溯至纯淡水区,到每年10月左右时,再返回大海“待产”。研究人员根据这一生长的环境特点,精确模拟出这一“成长路线”。在不断摸索试验之下,孵育出了鱼苗。现在松江四鳃鲈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根据有关法规,该类珍稀品种经两代人工繁育后,可供食用。
用松江鲈鱼烹制的名菜“八珍鲈鱼脍”还将在世博园内供应,向中外嘉宾展示这一江南名鱼的风采
2009年5月,位于松江的四鳃鲈园正式宣布松江鲈鱼养殖试验成功,他们一年前引进的2060尾鱼种,养成成鱼516尾,平均长度14.3厘米左右。国家农业部已经批准定点定量销售。不久在市民餐桌上就会添此佳味,届时,千年鲈鱼将会引发人们无尽的奇谈与妙想。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