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同走过岁月烽火
我们一同走过岁月烽火
——为参军四十周年而作
作者| 铁三师 张仕华
朗诵| 吕大成
四十年前,我们正值青春韶华。180余名十七、八岁的热血男儿,怀揣一腔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于1980年11月23日晚,乘坐东方红号客轮,从四川省(现重庆市)云阳县轮渡码头,沿长江逆流而上,24日中午抵达重庆市朝天门码头,步行三公里至菜园坝火车站,当天下午乘坐专用军列闷罐车,带着希望和梦想,一路北上。穿秦岭、跨黄河、经山海关,进入了莽莽林海雪原的大兴安岭。经过连续十天十夜的颠簸跋涉,在12月4日清晨,风尘仆仆的抵达了加格达奇地区塔河县城89313铁道兵部队新兵训练营。
巍峨的大兴安岭群峰连绵,清澈的呼玛河畔溪水潺潺,洁白的杜鹃花,金莲花娇艳点点,婀娜的松树、桦树、杨树、柏树、柳树,随风摇曳,高高的兴安岭———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放眼望去,景象万千,让我们这些从没出过远门的“新兵伢子”,处处都觉得新奇和新鲜。缓解了我们的思乡之苦。
到了之后我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中。很艰苦,很紧张,训练科目包括:政治理论学习,队列训练,持枪演练,越野拉练,夜间集合,站岗放哨,投弹射击,涉及五项全能。新训任务十分艰苦。我们要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来适应各种环境。比如,寒流袭击,吃高粱米,土豆、白菜……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我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体能显著提高,坚定报效祖国的壮志,我们都顺利通过了考核,达到了新训目的。
快节奏的部队生活,严格的铁兵纪律,令行禁止的科目军事训练。三个月的新训时间虽然不长,却让我们从懵懂无知,迈上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铁道兵战士之路。
新训任务结束后,刚刚熟悉了的战友们被分到各个老连队,我与一同来的十二名战友分在了一营一连,投入到“塔河十八站“”铁路永安隧道建设施工之中。
塔河,位于大兴安岭北疆,直通俄罗斯边陲的呼玛县,在深山密林处蜿蜒前行,皑皑白雪,融化为潺潺流水,滋润着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从塔河至十八站,路经深涧,峰峦,沟壑,地质结构复杂,为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那时少有机械设备,全是靠士兵用风枪打炮眼,钢钎、大锤,铁锹、铁镐,一点一点的凿,一寸一寸地进。官兵们同甘共苦,排除万难,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作风,夜以继日的拼搏,三班倒,连轴转,轮班作业,隧道掘进,劈山开路,凿沟填壑,运送石渣,铺设轨枕,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机器轰鸣,风枪阵阵,汽车飞驰,炮声隆隆,人声鼎沸,旗帜飘扬,展现了铁道兵敢于打胜仗,敢于打硬仗的大无畏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我们顺利的完成了铁路修建任务,确保了“”塔十线”按时通车。我们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一起患难与共,朝夕相处,在这里度过的了三年铁道兵军旅生涯。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却是最珍贵的年华。至1984年军转工,改编到现在的中国铁建后,撤销了铁道兵番号,部队没有再延续,战友们也都被分配在铁建系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今也已经各有归宿。尘埃落定,即将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此刻,在寰宇的苍穹里,遥望着天边的晚霞,脑海里依旧捡拾着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军旅生涯。那火红的年代,那些难忘的日子,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旅眼前,一幕幕,一串串,一朵朵……在梦境中辉映,酸酸甜甜,风风雨雨,淅淅沥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艰难的苦涩。
这正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看今朝,鬓发染满头,夕阳堪比黄花瘦。
人生如梦,如歌。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走过路过,红尘烟火,尽管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舍和缺憾,但还是要轻轻的说,我们曾经一同走过岁月烽火,今生无悔!
(2020年11月24日)
【作者简介】张仕华,笔名:溪水河流,六零后。祖籍重庆云阳,现居成都。八十年代服兵役,国企职员。新闻作品、诗文散见于国内及行业报刊和属地新闻单位,新媒体运营平台。研文习作,品诗赏景,游山水、观异域,爱大自然的绿茵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