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闭环是个大问题
一个很有声望的创业者说,为了解决人口萎缩的问题,放开生育还不够,应该大力鼓励代孕。
我就很困惑:没了十月怀胎之难和一朝分娩之痛,'母爱'还存在吗?如果这都变味了,那一个人口稠密的社会又会发生什么?
记得有个老师是这么教学生的,每当生日,不能回家要父母给自己花钱,而是记住,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生日这天,要'一日护蛋',也就是在肚子上裹一个鸡蛋,行住坐卧都要时刻防止把鸡蛋碰碎。常常一天之后,孩子们就切身体验到母亲之大不易,孝心就自然生起来了。护蛋一天都这么难熬,何况怀胎十月,几年之中时时刻刻的照看婴儿。
反过来看,如果没了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母亲'这个身份,'母爱'这种情感,就难免大打折扣了,而母爱是世俗里最无私的情感,每个人都是被母爱养大的,这才是人间的'基本盘'。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好而深刻的东西都是从对等浓烈的磨砺和付出里来的,不是从随随便便和轻轻松松里来的。
所以回到那个想法,以代孕来增加人口,这实在是体现了创业者的职业习惯,关注数字,而不是太关注数字背后的人心变化,有可能干出表面上添砖加瓦实际上釜底抽薪的事情。
这其实是商业本身的特点,不闭环。完成一个数字的增长,用户数也好,利润也罢,每个季度出财报,但因此而导致的人心的变化,商业和企业本身是不负责的,也常常是不关心的,只能溢出到社会,让社会去消化,让政府去兜底。这就是'不闭环'。
腾讯游戏的老大stevenma曾经在采访里说,现在的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是因为高度的社会分工,导致大部分的人只是一颗螺丝钉,不能完成闭环的工作。
比如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既不知道原料从哪家来,好不好,也不知道谁会最终消费这个产品,到底满意不满意。就是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于是他们只能去到游戏里完成一个闭环的工作,我要做谁,选择谁作为同伴,把一个具体的目标实现了,就算失败了,怎么失败的,自己也清楚,并且可以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stevenma说,150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真正能够理解的社会关系,而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导致的问题是,人的生活都是切片的,我们都是200个长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你做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也许有关系,但你不知道关系在哪里。
这就是不闭环。大部分人都成了井底之蛙,不晓得从天空俯瞰大地是怎样的感觉。
闭环不闭环,是很丰满的东西,高维度低维度都可以用。
比如杰克马几个月前在上海滩的激烈演讲,事后看出来是一场失误。但杰克马也算是中国企业家里聪明绝顶、触类旁通的人了,可正是如此,他的失误恰好体现的是职业身份的局限性,一个做企业的人很难跳出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惯性,去俯瞰整体的社会生态和国家需求。
在自己的小循环里越聪明,这个聪明就越成为看大循环的障碍。在国家管理者眼里显而易见的风险,一个极力开疆扩土的企业家却看轻了。孔老夫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除了教人做份内事,不要越俎代庖,我猜可能还有一层意思,人很难有那个能力和视野能够做好份外事。
比如常有大企业的高管,带着光环出来创业,但不成功,因为就算是大企业的二号位,也不是闭环的,一家企业从底层到高层,逐渐接近闭环,但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闭环的,那就是一号位,只有扣板机、担风险、赔上身家性命的那个人才是真正闭环。所以,个体户是个美好的职业,再小,他也是相对闭环的。
二战时纳粹德国杀害了百万计的犹太人,但有趣的是,最后受审判的纳粹份子,很少能意识到自己杀了人。他们中,有些是写文件的,有些是开车的,有些是看守,有些是递枪的,有些是造毒气的,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是接受命令,只做了200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这也是分工导致的不闭环,副作用是,大家都不为结果负责,道德就消失了。想想现在高科技产品令人上瘾,或者电商平台卖假货,可能参与的企业员工们也是类似的感觉,我就是个设计网页的,你就是写了一部分代码,他就是个小秘书,我们能为这些陌生人上瘾受骗负责吗?
商业的不闭环,其副作用是人心变化,会溢出到社会。另一个东西,科技,也是不闭环的,其副作用是污染,会溢出到大自然。
比如,用化肥农药加速产出粮食,可土壤污染了,肥力减弱而耐药性增强,明年就得用更大剂量的化肥农药。目前的科技是没办法把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的,只能等,等个十年二十年不种粮食,地就荒着,让自然的能力来化解污染。
再比如,核电站,科学家们一定是以为修得固若金汤了,可地震一来还是瞬间捣毁了。核泄漏产生的污水,日本是科技强国了吧,也处理不了,只能排到海里,还是留给大自然用几十年几百年来自我清净。
这就是只管生,不管养。只拉屎,不擦屁股。媒体喜欢说的都是商业和科技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很少提他们制造了多少垃圾和麻烦。而大众之所以偏听偏信,是因为鸵鸟的天性,不喜欢的就当不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见棺材不落泪。
最近有一个奇事。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无塑料环境中收集了6位健康妈妈的胎盘,在4个胎盘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并且遍及胎盘的几乎所有部位。这些颗粒都是经过染色的蓝色、红色、橙色塑料,可能最初来自包装、涂料、化妆品,被母体吸收。大部分颗粒在0.01毫米之内,足够小,可以进入血液中。
这个事情把科学家也惊呆了。以前觉得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塑料垃圾,有大自然花几百年去化解他们。但其实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以前北方雾霾严重时,人就是行走的吸尘器,现在,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塑料吸收降解器,包括胎儿,还没出生就上岗了。
当一个事情不闭环,有副作用溢出到外围,那就意味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连带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新问题,又会发生更新的问题。如此往复,不断下去。
所以,当商业和科技还弱小时,溢出效应也小,副作用也小。可当他们很强大时,溢出效应和副作用也大,社会和大自然消化不了而崩盘的风险就越大。不过诡异的是,商业和科技越强大,人类对他们就越迷恋,一旦出现问题,就越期望用商业和科技本身来解决,于是,溢出效应和副作用越来越大,像滚雪球一样。
比如新冠,大部分'有识之士'都在寄希望于'科技',也就是疫苗,强行对抗,杀死消灭对手。可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唤醒人类对自己行为模式的反思并且付诸于行动呢?没有。这又说明人类集体的短视,而这正正是现代分工导致的不闭环,所不断加强的缺陷。当大部分人短视了,个别清醒的人也是改变不了的,大概就是越清醒越无奈。
实质上,现代社会就是以商业和科技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比如最重要的教育,近代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分门别类的方式,其实是为了给全球化这样一个竞争机器提供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培养成一个螺丝钉,短视对于一个螺丝钉来说,并不是什么缺点,反而是一个优点,所以每个人为了世界大机器牺牲了自己。逐渐的,是被胁迫而不得不牺牲自己,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以分工为机制设计的,想要完全闭环的掌控自己生活的人会举步维艰。除了那些在边远地区自给自足的农民,牧人和猎人。
现在整个人类社会就像是一个AI,绝大部分人只知道输入和输出是什么,但中间的过程和逻辑就不知道了,一个黑匣子。
人类的趋势,我们可能根本改变不了,但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还是可以自己改变的。比如思考问题,如果不能寻找到第一因,那就不是闭环的,切的只是一个局部,结果是要么劳而无功,要么有意料不到的副作用。
遇事情看问题,如果不走心,那也不是闭环的。因为心是第一因,任何事情的发端都是人的一种起心动念,无缘无故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凡事走心,起点是从心而发,终点是心领神会,就是一个难得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