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行进,他需要几年就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
(博士论西游第七二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50)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对于唐僧没有认真阅读“三藏真经”的原因,观音在向如来汇报唐僧取经情况时,她进行了暗示,那就是,其责任不在别人,而是怨唐僧本人:一是他走路走得太慢,二是他自己“躲”了一难!
无论是唐僧走的慢,还是他躲了一难,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走的太慢,如果留的时间充裕,就是再加上十难,他也有机会阅读经卷,并且还能展示“三藏真经”强大的功能。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本人认为,要想了解唐僧没有认真阅读“三藏真经”是谁的责任,我们有必要做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唐僧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行进,他需要几年就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而对于该问题的答案,作为取经行动的主持者观音,以及作为取经者的唐僧本人,他们在取经行动实施之初,他们分别作了回答,并且两人的答案较为一致!
对于取经所需要的时间,如来是非常关心的!在观音要去东土寻找取经人时,他专门进行了交待,“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我们可以看出,如来让观音“踏看路道”、“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其实就是为了了解取经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在给定的唐朝太宗年间,作为凡僧的取经人,他的行进速度是相对确定的,只要知道取经路途的远近,取经所需时间就可以估算出来了。
而对于观音来说,她不仅是天庭任命主管南赡部洲神仙事务的封疆大吏,并且还担任佛派菩萨职务,经常来往于东土大唐和西天灵山之间,尽管都是在“霄汉”中行走,但她也对两地之间的距离有着粗略的了解,并且能够大致估算出唐僧到达西天所需的时间。
因此,观音在领了如来的佛旨,下山到达灵山脚下之时,玉真观的金顶大仙将她接入观内,留她喝茶,得知如来安排给她的任务之后,金顶大仙问她,“取经人几时方到?”她给出了一个时间,“未定,约莫二三年间,或可至此。”
她为了得到取经路途的准确里程,辞别金顶大仙之后,按照如来的吩咐,“半云半雾,约记程途”,一路向东土而来。观音在到达大唐首都长安城之时,她对取经路途的远近里程,已经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所以,她在大唐君臣面前现出真身,接着飘然而去之后,留下了一纸简贴,把取经路途的里程说得一清二楚,“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唐僧就根据“十万八千里”的路途数据,计算出了西行取经和返回东土所需的时间。在他启程西行之时,太宗皇帝问他,“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他立即回答,“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当然,对于西行之路的凶险程度对取经所需时间长短的影响,唐僧还是有所考虑的,在徒弟们问他是否要去西天取经时,他的回答就没有那么斩钉截铁了,而是忧心忡忡,先是说,“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至于取经所需时间,唐僧就与他向太宗皇帝表态时所说的不一样了,而是告诉洪福寺的僧人和徒弟,“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无论是从观音所说的“二三年”,还是从唐僧估计的“三二年”、“五七年”,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唐僧按照正常速度行进,即使让他经受八十一难,他最多在两三年之内就能到灵山,再加上回程,返回东土大唐,也应该不超过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