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86):一首双身面面到 平璧面上展全貌
战国时期龙凤类造型纹饰以侧视像和俯视像具多,纹饰题材展现于平面的片状玉饰上时,却以拼贴技法将兽类动物的头部正面与侧面身躯相拼接,创造性地展示出完整的动物全貌,别具一格的“面面俱到”的设计手法和完整的表现方式,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的玉璧上一直沿用。
“面面俱到”的兽形纹饰设计最初出现在长方形的器饰上,在平面上雕琢一个正面的兽首及两个侧面身躯,将正视与左右侧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依照实体的相关位置拼接——组合呈现出动物的全貌。战国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方形饰片拓本可供参考(图1)。
图1-1:《舋cuo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234页16图
图1-2
“面面俱到”的兽形纹饰设计其后引用到弯弧状片饰器——玉璜上,居中雕琢一正面的兽首,左右两侧分别雕琢兽侧面,这一构图分别以正视与侧视观察到动物的形象特征,按照正常序列排布,巧妙地配合玉料形状构成的特殊设计,来表现动物整体全貌,兽进一步演化为“龙”(也有部分“凤”纹),成为战国晚期以后一直到西汉的璧形器上,常见的主体纹饰形态之一。这样的纹饰同样见于战国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玉璜上(图2)。
图2:《舋cuo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224页3图
其后,“面面俱到”的兽形纹饰设计引用到玉璧上,成为战汉玉璧标配的“一首双身”龙纹(图3)。
图3-1
图3-2
“一首双身”龙凤纹为战国后期到西汉时期玉璧的主体纹饰之一。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中,“一首双身”龙纹玉璧占有很大比例(图4)。
图4-1
图4-2
比较常见的“一首双身”龙凤纹为单层三组、四组:
如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单层雕(双层纹饰,其中外层雕)“一首双身”龙纹璧、凤纹璧(图5):
图5-1:中山靖王刘胜墓单层三组龙纹璧
图5-2:中山靖王刘胜墓单层三组凤纹璧
图5-3:中山靖王刘胜墓单层四组凤纹璧
又如汉南越王墓的单层雕三组“一首双身”兽纹璧(图6):直径258毫米,好径68毫米,厚7毫米。碧玉,墨绿色,大面积白化,纹饰两面相同,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谷纹,外区双体龙纹;分区棱与内环棱是凸起弧面,上面阴线刻云气纹。这在南越王墓出土的71块玉璧里,是唯一的一例。
图6:汉南越王墓单层三组龙纹凸棱璧
比较特殊的“一首双身”龙纹则气势恢宏,如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王,龙纹多达双层雕三组+七组(图7):直径334毫米,好径90毫米,厚7-11毫米不等。青玉,湖绿色,有褐黄色沁斑,纹饰分为三区,内区双体龙纹,中区为蒲格谷纹,外区7组双体龙纹,表面有宽窄不一的丝带缠绕痕迹,此璧因开料时偏差,薄厚严重不一,外径与好径都有螺旋细丝纹路,应该是用大口径,管钻下料所留下的痕迹。此璧直径是目前出土玉璧最大的,又是碾琢双体龙纹最多的。堪称战汉“璧王”。
图7-1
图7-2
平面的“一首双身”兽形纹最初来源于立体的创作元素,在战汉时期青铜兽形构饰件上,可以追溯到纹饰的渊源(图8)。为了让观赏者从图案的正面就能观察到兽纹的全貌,创作上创造性地将兽形动物立体化的身体从兽首后中剖后拉至尾部,形成视觉对称的左右两侧图形,“一首双身”就此形成了。
图8
战汉玉作采用青铜艺术的构思,进一步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移植运用到平面的玉雕上,形成了玉雕艺术“一首双身”的图案体系。这个图案体系随着技艺的不断更进,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一首双身”图案从最初的具象兽形、到兽身俱在四足皆备、到兽身简化四足退化、到兽身足简化如几何图形(图9):
图9-1:兽身俱在 四足皆备
图9-2:兽身简化 四足退化
图9-3A:兽身足简化如几何图形
图9-3B:洛阳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战汉古玉璧“一首双身”兽形纹饰的演化过程,与玉剑饰的兽形纹饰演进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古玉学步(185):战汉玉剑具浅浮雕兽形纹饰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