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Pro版 | 王硕解读

关于作者

伊丽莎白·伦迪,大学时期主攻建筑和艺术,后来变成了艺术记者,同时也为许多杂志写专栏。作者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东西进行简单的阐述。除了这本书,她还写过一本《现代艺术入侵》,目前生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关于本书

每件精彩艺术作品的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更为精彩的故事,只是你的老师从来没有告诉你。艺术史难免枯燥,但是这本书却用“故事会”的方式,将你带进艺术的世界,发现那些艺术大师背后的传奇经历,用不枯燥的方式,解读一幅幅名作。

核心内容

上部分:想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生前不一定非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历史选择了你。当然,历史选择你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如下三个条件:一个是你有故事可讲,第二个是你的作品有故事可讲,第三就是你要长寿。

下部分:为你讲述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听过之后你会发现,印象派并不是一个绘画风格,它是几个叛逆年轻人在一起办的展览。印象派虽然说自己抛弃传统,但“印象派之父”的作品却取材传统艺术,而定义印象派的名画《日出·印象》更有抄袭的嫌疑。至于最有名的梵高,并不是印象派,他疯掉的原因,也和传说中的不太一样。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我将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为你解读《无码:艺术大师的秘密生活》这本书。

提到这个书名《无码》,可能容易想多了,不是你想的那样哈,它是写西方的绘画历史的。那为啥书名要叫“无码”呢?因为这本书是通过还原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来写绘画史的,此前无论是美术史,还是一些就美术讲美术的书里,都把这些艺术家描写得非常伟大,一直以仰视的姿态,看着那些人,然后分析这笔画得有多好,那笔画得多巧妙。但是,这本书可能要颠覆你许多观念,因为这一次,我们的视角不是站在今天看从前,而是带你穿越到艺术家所处的年代,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网罗这些大师的生活细节。让你不光知道这幅画长啥样,还能知道它为什么长这样。

比如达芬奇,在这本书里他不是艺术大师,而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而且不按时完成工作,有拖延症;米开朗基罗变成了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至于后来的马奈、莫奈,他们所代表的印象派,最开始其实是一个误会,当初就是因为抄袭了别人的作品,然后被骂了,结果误打误撞出来一个印象派。瞧,艺术家是有很多面的,就像我们凡人一样。听完了之后不仅让你多一份艺术谈资,当你再欣赏这些大师的作品时,也能多一些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叫伊丽莎白·伦迪,她并不是艺术圈里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写一本与艺术家有关的“故事会”。因为,跳出艺术聊艺术,反倒是能聊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说起西方的艺术史呢,有两个时期是最受重视的。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是印象派时期。我们的说书呢也分上下两期来讲。因为这里面涉及的艺术家实在是太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IP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人,印象派时期是莫奈、梵高这些人。

上半部分

在音频的上半部分,我们主要说说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故事。下半部分,我们再说说印象派。

提到文艺复兴三杰,我们有必要交代下文艺复兴这个时代背景,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态。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文艺复兴是从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慢慢演变过来的。

十字军东征是从1096年开始的,当时欧洲分为两个大国家,一个叫西罗马,一个叫东罗马,西罗马的教皇呼吁老百姓收复圣城耶路撒冷,老百姓一听,机会来了,终于可以出国了,非常高兴,集体出去了一趟,途径东罗马的时候,发现东罗马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好多东西都没见过,很新奇,就像是我们第一次踏出国门见到了外面的世界,各种买买买。只不过那时候不一定每个东西都是买来的,而是换来的。关于这段历史,有一本书写的很详细,这就是盐野七生的《文艺复兴是什么》,这个以后我们也会讲到。在那之后,西罗马开始模仿东罗马,所以说,文艺复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崇洋媚外。因为十字军东征,西罗马的人集体出国,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的洋货,觉得不错,拿回来模仿,这就促成了文艺复兴的美术行业。

那么,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们生活的日常是啥样的呢?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在吃喝方面,现在是一个营养过剩的年代,但是那时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年代。另外那个年代的卫生条件不太好,经常闹瘟疫,这也是经常危及人们生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当年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一个个小城邦组成的,这些小城邦经常发生战争。不过从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来讲,当年的艺术家和今天的艺术家日常生活差不多,过得比较悠闲,喝喝酒、打打牌。但是,有一点和今天的艺术家不一样,今天的艺术家是自由创作,先把画画出来,然后再想办法给卖出去。

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更像是一个工匠,他们是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来找他们干活儿,有时候找他们的是教会,让他们在教堂的墙壁上画画,画《圣经》里的故事。还有一些时候,找他们的是一些有钱人,给家里地位比较重要的人画画,相当于给这些人照相留影,只不过那个年代还没有照相的技术,所以绘画在那个年代充当了相片的角色。

文艺复兴三杰都是在15世纪出生的,最早一个出生的是达芬奇,生于1452年,相当于15世纪的一个50后,在此之后,有了70后的米开朗基罗,再然后是80后的拉斐尔。以我们今天许多美学家的视角,拉斐尔据说是这三个人当中画功最好的,但他不是最出名的那个人,最出名的是达芬奇。为什么最出名的反倒不是画功最好的那个人呢?因为呀,要想让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东西广为传播,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得有故事让别人讲。

达芬奇比拉斐尔出名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达芬奇的可供后世所讲的故事多,而且他画的东西比较杂,甚至包括人体解剖图,早期飞机图纸等等,而且像飞机图纸这种的,是过了几百年之后才开始被人们研究的东西,但是达芬奇莫名其妙的,在飞机发明之前的几百年,已经先画出了飞机的设计草图。还一个因素,是因为拉斐尔去世的太早,37岁就去世了,所以他身上可讲的故事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讲达芬奇的时候,可以想到很多与他有关的故事,但是提到拉斐尔,一般只用四个字去形容——英年早逝。

当然,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刚才关于达芬奇和拉斐尔的说法,都是我们现在的说法,如果放到达芬奇和拉斐尔生活的年代,那时人们似乎并不这么看。

说完了三杰的生活背景,我们首先说说达芬奇这个人的故事。虽然这个名字我们叫了许多年,但是达芬奇的真名不叫达芬奇。达芬奇是后人给他起的一个外号,他真名叫Leonardo da Vinci,翻译成中文,就是芬奇村的莱昂纳多。所以说,达芬奇其实叫莱昂纳多,他名字的构成和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非常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换算成中文,其实就是迪卡普里奥村的莱昂纳多。

达芬奇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被看作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他给别人画画的时候,经常画到一半,就开小差了,拿着人家给的订金去干别的事情了,所以他留下来的正式作品只有20多幅,反倒是开小差时画的草稿,有1万多幅。此外,达芬奇有很多作品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他最伟大的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你可能觉得我是胡说,这两幅作品明明是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你怎么能说它们是未完成的作品呢?

听我慢慢说。《最后的晚餐》是他在意大利米兰的一个教堂的墙壁上画的。这类绘画在当年有一个完成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不能直接在墙面上画,而是先要刷一层石膏,在石膏没有晾干的时候画,这种画法叫作湿壁画。这有点儿像今天我们家里装修刷白墙,在墙面白色涂料没有干的时候,就涂上其他颜料,这样颜料能渗透到墙面里面去,不容易掉色。但是达芬奇偷懒,觉得这样太麻烦,于是在干了的墙面上画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这么画,虽然是比较省时省力,但是省时省力的后果就是容易掉色。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已经不完全是达芬奇的原作了,而是后人修复过的,如果没有这些人修复,那么今天走到那个教堂去看这幅画的话,这幅画基本上是看不清楚的。

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

另外《蒙娜丽莎》也可能是一幅没有画完的画。

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提到了达芬奇所处在的年代,那个年代的艺术家不是自由创作,而是别人给钱雇他画画,那么《蒙娜丽莎》也不例外。如果他画完了,或者说掏钱的人验收合格了,那么这幅画应该就不在达芬奇自己手上了,而是在买家手上。但是后来的情况是,达芬奇带着这幅画,离开了意大利,去了法国。所以后来有人推测,这很有可能是买家让达芬奇改稿,但达芬奇不想改,所以就带着这幅画跑了。

总结一下,达芬奇最著名的两幅画都是没有画完的画。《最后的晚餐》应该画湿壁画,但他偷工减料,画了一个干壁画。《蒙娜丽莎》人家验收不合格,达芬奇懒得给人家改稿,于是就带着这幅画跑到了法国。达芬奇到了法国之后,就被法国国王请来做自己的“指定画师”。什么叫“指定画师”?就是国王的画像,国王的画只能让达芬奇画,其他人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不过,国王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他发现达芬奇这哥们儿是口贩子,不靠谱,答应了给他画画,但是做不到。到了法国的那几年,达芬奇几乎就没给国王画过画,而是经常和国王在一块儿聊天,聊了3年,达芬奇去世了。

就这样,《蒙娜丽莎》就留在法国,而且在王室。要知道,王室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看,但是王室没想到,法国爆发大革命了,拿破仑推翻了封建王朝,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与此同时,王室的收藏也就被拿破仑占有了。他当时很喜欢《蒙娜丽莎》这幅画,于是就拿回来挂到了自己卧室里,但是因为他从欧洲各地搜罗的藏品太多了,屋里实在放不下,于是就建了一个拿破仑博物馆,把所有东西都放到那里面。这个拿破仑博物馆,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卢浮宫。但是《蒙娜丽莎》当年刚放进卢浮宫的时候,没什么人看这幅画,相比之下,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画,看得人更多。

后来到了19世纪中期,一些法国诗人开始关注到这幅画,琢磨画中人是谁,因为久久得不出答案,索性就给出了一个特别不负责任的答案。他们说,之所以一直弄不清蒙娜丽莎是谁,就是因为蒙娜丽莎谁也不知道,她是一个女妖精,看似外貌清纯脱俗,实质生活有点儿放荡。这个评价如果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绿茶婊啊。从此,《蒙娜丽莎》在观看次数上,提升了一个档次。人们都想来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姑娘到底长啥样。但是,19世纪中期的《蒙娜丽莎》依然不是艺术界的大IP,那么到了什么时候《蒙娜丽莎》才成为艺术界大IP的呢?20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也就是在1911年的时候。为什么在这一年《蒙娜丽莎》出名了呢?这一年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吗?是的,1911年的8月22日,《蒙娜丽莎》丢了。

而且这件事不是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发现的,而是一个特意来看《蒙娜丽莎》的游客发现,蒙娜丽莎不见了,然后他就特意来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蒙娜丽莎》不见了?一开始,工作人员听说《蒙娜丽莎》不见了,还挺轻松的,说肯定是其他部门拿走了,可能去给这幅画拍照了。然后游客就多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还回来?工作人员去负责拍照的美工部门问了一下,结果美工部门说没拿这幅画。这时候他们这才意识到,《蒙娜丽莎》丢了。从发现到丢失,已经过去三天了。

那这幅画到底是怎么丢的呢?在发现的三天之前,闭馆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展厅里没走,因为那屋里有一些墙壁是能打开的,里面是壁橱,他就藏在壁橱里了,等关门了之后一两个小时,他偷偷爬出来了。那时候《蒙娜丽莎》没有报警器,就一个挂钩,一摘就走了,而且《蒙娜丽莎》很小,往怀里一揣就出门了。但是出门之前,发现有一道门打不开了,他之前配的那把钥匙没用,结果他就把钥匙揣兜里,恰好这时候走过来一个清洁工,一看这哥们儿,认识啊,这不是去年辞职的那哥们儿嘛,然后跟他说,“哎呦,哥们儿,又回来上班了?”

本来偷《蒙娜丽莎》那哥们儿当时都绝望了,结果一听这话,“嗯,回来上班来了,我这儿还在里面扫着地,他们把门给我关上了。”然后那清洁工就把门给他打开了,然后他就顺利地带着《蒙娜丽莎》走出了卢浮宫。是不是挺狗血的剧情。

那这幅画丢了以后,法国人也急了,当时找这幅画找了几年,卢浮宫实际上已经宣布,放弃了对《蒙娜丽莎》的寻找。但是这时候《蒙娜丽莎》又出现了,当时是一个佛罗伦萨的收藏家,接到了一封信,信上说真迹在我手上,我不为卖画,只为爱国,达芬奇是咱们佛罗伦萨人的,画到了法国人手里,我心里不舒服,所以请您帮着给接管,但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这么大的贡献,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得到一些相应的奖赏。说白了就是换一种说法跟你要钱。结果藏家一看,确实是真迹,后来报了案,人赃俱获,说是要给意大利献礼的那个人,就是当初偷画的那个人,《蒙娜丽莎》就这么找到了。但是这时候《蒙娜丽莎》不在法国,还在意大利,因为是意大利警方拿下的犯罪嫌疑人,于是,关于意大利画家的画到底应不应该还给法国的事,就变成了一件全民议题。

当年的佛罗伦萨晚报上天天说这个,然后就引发了另外一个话题,这个犯罪嫌疑人到底是小偷还是爱国者?最后意大利和法国达成协议,《蒙娜丽莎》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展览10个月,然后还给法国。至于那个犯罪嫌疑人,有一种说法是,只判了7个月,因为考虑他这件事上的爱国情怀。

这就是达芬奇最有名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故事。

刚才说的是《蒙娜丽莎》的成名经历,我们来总结一下,《蒙娜丽莎》成名主要经过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拿破仑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之后,觉得这幅画不错,挂进了卧室。第二件事是十九世纪中期有一些诗人把《蒙娜丽莎》写进自己的文章,称其行为不检点。再有一个,就是1911年被盗走了,找了好多年才找到。

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

说完了达芬奇和他的名画《蒙娜丽莎》,我们再来说说文艺复兴三杰中的另外两个?他们都有什么故事呢?

首先说说米开朗基罗。今天我们说米开朗基罗,主要提到的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但在这里,我可能要跟你说一件让你完全想不到的事情,就是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创造了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他根本不会画画,甚至他根本就瞧不起画画的,他觉得搞雕塑的比画画更有逼格,雕塑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而且米开朗基罗这个人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尤其是你介绍他是一名画家的时候,他会特别严肃地纠正你,“对不起,我不是画家,我是雕塑家。”甚至他在收据上签名时,都不是直接签米开朗基罗,而是要写成“雕塑家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最伟大的雕塑作品叫《大卫》,这也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在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之前,《大卫》的雏形已经雕刻出来了,雕刻的人是谁呢?就是米开朗基罗之前一代最有名的雕塑家,多那太罗,但是多那太罗雕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之后也有其他雕塑家想要试着把《大卫》雕完,但是因为那块石头太脆了,一不小心就容易敲碎,所以没人能胜任这项工作。于是过了三四十年之后,也就是1501年,当局决定再找一位艺术家完成这件作品,26岁的米开朗基罗被选中,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要知道,那在当年被视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米开朗基罗却将其完成,从此名声大振。如果你想观摩这幅作品呢,可以打开音频下方的“文稿”,今天这期音频里提及的作品,笔记版里都有。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大卫》

和达芬奇一样,米开朗基罗也有过突然跑路的时候,但是他跑路的原因和达芬奇正好相反,达芬奇是受到委任,没法按时交稿,所以跑了。但米开朗基罗是有被迫害妄想症,老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了,所以远走高飞,去其他地方寻求理想。比如有一次,他的甲方是教皇儒略二世,他想让米开朗基罗给他用雕塑装饰一个墓园,然后米开朗基罗把方案做出来了,但是教皇这时候改主意了,先不修墓园,改修教堂。米开朗基罗就觉得,一定是教皇不喜欢他了,为了不采纳他的修建方案,所以才改变了修建的计划。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这件事,似乎米开朗基罗想得太多了,有点玻璃心是不是。然后米开朗基罗就跑了,后来教皇给他写信,给他骂了一顿,大概就是说“你这个人太不负责任了,怎么说走就走”之类的话。米开朗基罗看完信害怕了,他惹不起教皇,所以又回到了教皇所在的罗马。回来之后,教皇马上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米开朗基罗这时候又开始琢磨了,教皇肯定是不喜欢自己了,所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出丑。教皇明明知道自己只懂雕塑,不懂绘画,但是这次竟然让我画画。所以教皇给自己这么大的大工程,一定不是出于对自己的器重,而是想要看自己笑话。但是米开朗基罗非常励志。心想,你越觉得我不行,我就越要表现给你看。于是一咬牙一跺脚,花了4年时间,画完了西斯庭教堂天顶画。当时除了米开朗基罗,教堂里还有一些助手,但这些助手离职率比较高,原因是他们要和米开朗基罗同吃同住,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洗澡有害健康,所以从来不洗澡,身上味道特别大,同吃同住的助手们根本受不了,所以没有哪个助手能坚持到最后。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刚刚我们讲了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这个人似乎有点被迫害妄想症,并且不爱洗澡。他以雕塑家自居,瞧不起绘画,但是不妨碍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并且完成了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堪称伟大的天顶画。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米开朗基罗作品

最后,我们再说说拉斐尔。他最有名的作品叫《雅典学派》。在这条音频的文稿当中,我们也放了这幅画的照片。前面讲到过文艺复兴主要是为了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这幅画画的就是古希腊的许多名人。其中包括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

拉斐尔画作《雅典学派》

在这幅画作当中,有两个地方最值得看,一个是看这幅画的整体,能看出拉斐尔对于透视的运用。所谓透视,就是一幅画的立体感。在文艺复兴的年代里,透视是一个比较新的绘画技巧,那个年代所有画家都被要求画出这种立体感,大多数人都尝试着去画出这种感觉,但谁也没有拉斐尔处理的这么好,所以当你方便看文稿的时候,可以看看画中的三道拱门,虽然以现在的绘画技巧来看,这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把这三道拱门的远近关系画得那么逼真。

另外一个值得看的地方是细节,画面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倚靠在一个石桌旁边,桌上有一张纸,这个人正拿着笔在上面写东西。在提交画中人物设计方案的时候,拉斐尔说这个人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就是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那一位。但是画画的时候,拉斐尔却把赫拉克利特的脸画成了米开朗基罗的脸,原因就是拉斐尔太崇拜米开朗基罗了。

《雅典学派》画作局部

这幅《雅典学派》也在梵蒂冈,就是刚才我们讲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廷大教堂天顶画所在的那个城市。拉斐尔画这幅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正在创作西斯庭教堂天顶画,所以拉斐尔经常去那里偷看米开朗基罗的这幅画。注意,我刚才用了一个词——偷看。

为什么拉斐尔不能大大方方地观看?为什么他只能偷看?原因出在米开朗基罗,他有被迫害妄想症,老觉得拉斐尔的到来,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竞争,所以当拉斐尔过来参观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就觉得他是在偷师学艺,所以坚决不让他观看自己绘画。拉斐尔没办法,只能等到晚上米开朗基罗下班之后,拿着蜡烛偷偷跑到教堂里去看米开朗基罗的画。

拉斐尔画得好,非常好,所以教皇非常器重他,准备提升他,让他从一个画画的工匠,变成红衣主教。在当时,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拉斐尔没享受到这份荣誉,就在拉斐尔被提升的前夕,他突然暴病而亡,享年37岁。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拉斐尔。他英年早逝,最伟大的作品是《雅典学派》,他崇拜米开朗基罗,但是米开朗基罗始终对拉斐尔抱着提防的态度,总觉得拉斐尔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威胁。

总结

关于文艺复兴三杰和他们的生活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是不是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新鲜趣闻呢?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陈丹青在《纽约琐记》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句话,Artist这个词,我们习惯将其翻译成“艺术家”,其实这个词的英文原意没有“家”的意思,就是“做艺术的人”。重点在做“人”,而非成为“家”。我们这次讲的三个人都是杰出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用“人”的视角观察他们时会发现,其实艺术家的人生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会不靠谱,也会嫉妒,也会突然玩消失。后人因为他们的作品,在看待他们时自然带上一种光环,但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那艺术家的伟大是怎么造就的呢?

我也想说点个人感受,想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生前不一定非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历史选择了你,当然,历史选择你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如下三个条件,一个是你有故事可讲,一个是你的作品有故事可讲,第三个,就是你要长寿。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下半部分

欢迎回来,现在接着为你解读《无码》这本书。在这部分,我将会给你描述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刷新你对印象派的固有认知。

说起印象派,可能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但说起梵高,你肯定听说过,但是很抱歉地告诉你,梵高严格来讲不是印象派的。那印象派到底是啥呢?印象派有许多定义,比如在画风上特别注重颜色的使用,习惯于绘制户外风景等等,但是,有人会说了,这些都是虚的呀,你说是我说不是好不好。那判断一个画家是不是印象派,到底有没有一个影响的标准呢?还真有,那就是,印象派是因为1874年一个印象派的展览才诞生的,所以没有参加过这个展览的人,都不算印象派。您可要记好了这个展览,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会反复提到这个展览。

印象派出现的时期,大概以1860年为界,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上一期我们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都是工匠,受雇佣才画画,但是印象派时期,尤其是后期,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允许有自由艺术家的存在了。这些人不受雇于任何组织和机构,他们可以自由地创作。另外,在那个年代,法国全境通火车,所以莫奈这样的艺术家,就可以坐着火车到处去写生。此外,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前的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印象派不用把一幅画画完。过去的艺术家都是受雇于人,雇主满意了,一幅画才可以宣告完成。但是对于印象派这些人来说,他们太叛逆了,无法进入体制内工作,也没有雇主敢雇佣他们,于是他们就像一群掌握了绘画技巧的无业游民一样,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的随心所欲。所以这些人的绘画当中,也就没有了完成的概念。印象派就是这个绘画未完成时代的先行者。

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人物,是马奈。为什么先说马奈呢?因为几乎所有介绍印象派的书上,都会说,马奈是印象派之父。所以许多人也就误认为,马奈属于印象派,其实马奈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任何一次展览。这里有一点要注意,虽然我们今天说1874年那次展览是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但是,那次展览的名字并不是叫“印象派展览”,而是有另外一个名字,它叫作“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关于这个展览呢,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所以马奈是印象派的说法,在我们今天的认知看来,是一个错误的说法。那为啥说马奈是印象派之父呢?马奈虽没有参加过印象派展览,但是马奈天天和莫奈、德加等人混在一起,所以后来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马奈的历史地位就有点尴尬,他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不能算作印象派,但是他和印象派这些人的关系实在太好了,而且也的确在绘画理念上影响了德加、莫奈这些人,所以历史就给他追溯了一个印象派之父。至于马奈为什么不参加印象派展览呢?因为他从心底里看中的是人家官方举办的沙龙展。这个官方的沙龙展在当年的法国十分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你想当职业艺术家,必须参与这个沙龙展。相当于是你被艺术行业承认的一个门槛。那个年代,艺术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上层阶级,他们花钱请你给他们成员画像,如果你不参加这个展览,贵族就看不到你,也就没法给你钱请你作画。所以沙龙展在当时的法国,相当于一次选秀,一个艺术家能不能出道,就在于你能不能进入这个展览。因为马奈的父亲曾经希望马奈是一个律师,但是他自己偏偏要画画,所以马奈要通过沙龙,给父亲一个证明,证明自己在美术方面的能力,是可以被行业认可的。所以马奈一心想着被官方沙龙认可,不愿意参加印象派的展览。

那马奈有没有被这个官方沙龙认可呢?1862年的时候,马奈画了一幅画,想要申请参展。这幅画长啥样呢?你可以看下音频下方的文稿,在笔记里,展示了马奈的这幅画。这幅画里面,两个男人和一个赤裸的女人坐在小树林的草地上。马奈给这幅画取名叫《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画作《草地上的午餐》

其实这幅画是抄来的,拉斐尔也有过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画。但是拉斐尔画的是两个河神和一个水神。马奈在绘制作品的时候,想要跟着时代前进,就没有画河神与水神,而是画了穿那个年代衣服的两个男性,和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女性。说到这,我们要插一句,许多印象派艺术家都曾经说过,他们想重新定义艺术,甚至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这些人划清界限,但是马奈的几幅名画,恰恰是取材于文艺复兴。这也说明,马奈并不完全认同印象派那一套。

拉斐尔的素描,影响了马奈的创作

当马奈拿着这幅画去参展的时候,结果怎么样呢?当然是被沙龙展的组委会拒之门外。拒绝的理由是说这幅画太赤裸了。马奈当时辩解,说历史上有那么多充满裸体的绘画,为什么我这个不行。组委会给的回答是这样的。你的画模仿了拉斐尔,说明你对于传统非常尊重,这一点我们组委会是很高兴的。但是拉斐尔当年画的是神,神是可以不穿衣服的,但你画的是人,人是不能不穿衣服的。于是,我们只能拒绝你。

马奈被拒绝是发生在1863年,那年的沙龙展有3000幅作品被拒绝了。因为拒绝的作品太多了,很多艺术家不高兴了,甚至整个巴黎都在讨论这件事,事情传到拿破仑三世耳朵里,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为这些沙龙落选的作品再办一个展览,就叫沙龙落选作品展。落选作品展览吸引了很多人,人们都很好奇,都想看看什么样的作品会落选?结果人们就看到了马奈这幅被拒绝的《草地上的午餐》,觉得这幅画太淫秽了,因为他们很难想象一个良家妇女会在小树林的草地上脱光了衣服和两个男的同时吃午餐,这个女的一定不是良家妇女,肯定是个妓女。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否定《草地上的午餐》,当时有几个比马奈岁数略小一些的年轻人,看到这幅画激情澎湃。这几个年轻人接受的也是传统美术教育,直到他们看见这幅画,才意识到,原来画还可以这么画。他们就是莫奈和雷诺阿,这两位我们后面也会提。

开头我们说过,马奈模仿拉斐尔画了一幅《草地上的午餐》,但是被沙龙展组委会拒绝了,理由是画面当中裸露的是人,不是神。神可以是裸体的,但是要画人的裸体,是不可以的,有伤风化。所以你看,要不是被组委会给拒了,还真就没有后边他跟印象派那些事了。这历史也是有意思的很,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的,那后来马奈跟这个官方沙龙展是不是就绝缘了呢?事实也没有那么惨。

过了几年,马奈终于如愿以偿,带着一幅名叫《奥林匹亚》的画进入了沙龙展,他创作这幅画时,参照了文艺复兴后期画家提香的画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因为马奈的这个画看上去和过去提香的这幅名画差不多,所以就入选了。但是人们见到这幅画之后,又开始议论这幅画了,说画面中的女人姿势不对。马奈还真是命途多舛的。

让马奈进入沙龙展的画作《奥林匹亚》

具体怎么不对呢?提香画的裸体非常放松,手是合上的,轻轻搭在了私处。马奈这幅画里的裸体,手也轻轻搭在了私处,但手指是张开的,这里面感觉有色情的成分。马奈当时觉得不服,既然都是裸体,怎么提香那幅就不是色情,但我这幅为什么被评价为色情。评论家为了回答马奈的这个问题,还专门给他讲了讲裸体和赤裸的区别。评论家说,裸体是不穿衣服,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裸体的人不懂什么叫羞耻,因此他们不是泄欲的对象。但是赤裸意味着衣服是被故意脱下来的,像马奈这幅画,一看就是故意脱的衣服。后来评论家写文章说这幅画的时候,还特意在文章里嘱咐家长,别让自己的女儿看到这幅画,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提香画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为什么20年之前他得不到认可,但是20年之后就能得到认可了呢?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马奈的裸体画画得比较少了,所以送交审查的时候,通过率就提高了。第二个是当年好多反对马奈的老先生去世了,剩下的那些人都和马奈岁数差不多,能理解马奈的画风。第三个原因,就是印象派的展览那时候也办了十来年了,在大家心目当中形成了审美认知,大家见怪不怪了。但是很可惜,授勋的时候,马奈已经病入膏肓了,在他得到勋章之后的一年半,他就去世了。

马奈的故事到此为止了,我们来总结一下,马奈是印象派之父,明明想画新东西,但是又有传统心理作祟,觉得必须得有一个类似艺术的工作,要进入体制里面工作。与此同时,他又不想和体制里的人一起玩,所以天天和莫奈他们在一块儿泡咖啡馆,影响了德加、莫奈这些人,但是因为他执着于官方举办的沙龙展,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所以他是被后人追认为印象派之父的,严格来讲不能算印象派。马奈的作品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绘画,只不过他不画《圣经》和神话当中的人物,而是画他同时代的平民,这在之前是不多见的,所以马奈影响了德加、莫奈这些人。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第二个人,是莫奈。因为他,才有了印象派这个名字。莫奈和马奈一样,原来也都积极投身那个官方认可的沙龙展,但也因为画出来的东西不被接受,作品屡次落选。有一次落选之后,他甚至想过自杀,走到塞纳河边的一座桥上,噗通一下就跳进去了。结果跳到河里之后,莫奈觉得有点儿冷,受不了了,再加上他会游泳,结果马上爬到了岸边。想想看,如果他真的淹死了,可能后来的印象派就不会存在了。

莫奈虽然画画非常勤奋,但是画完了之后,却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日出·印象》。这幅画是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展览时出现的画,当初编辑展览作品目录的人是雷诺阿的弟弟,他问莫奈,这幅画应该叫什么。莫奈说自己这幅画是凭借着印象画出来的,你干脆就叫印象吧。但是编目录的人觉得这样不太符合常规,因为当时的常规是名字尽量简单,尽量能用一两个单词概括出来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莫奈这幅画明显画的是一个日出的场景,所以最后这幅画就被雷诺阿的弟弟定名为《日出·印象》。

莫奈画作《日出·印象》

结果,就这么着,这个名字直接引发了一场媒体骂战,也成就了印象派名字的由来。当时有个批评家,叫路易斯·勒罗伊,他看完这个展览之后,写了一篇评论,说莫奈的这幅画《日出·印象》肯定是凭着印象画的,所以才画的这么粗糙。莫奈刚看到报纸的时候,还挺生气的,后来看见这个评论家把他们所有人的画都骂了一遍,但只有骂他的这句话,算是真的骂对了。因为莫奈就是凭着印象画完的这幅画,于是就用评论家的这个批评,当成了他们自己日后行走江湖的名字。这就是印象派这个词的起源。

虽然现在《日出·印象》已经是一幅名画,但是有人发现,这幅画好像是抄的。抄的是谁呢?是一位英国画家,名叫透纳。这是怎么回事儿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鼓励年轻人去参军,马奈、德加都参加过普法战争。同样是法国人,莫奈知道自己会面临着被强制征兵,但是他想活下来,于是就搬家了,去了伦敦,在伦敦待了一年多,其间看到了透纳的一幅画,大为震惊,深感法国艺术的没落,于是就照着透纳这幅画的感觉,画了一幅《泰晤士河》。随后把自己画的这幅《泰晤士河》拿回了法国,又照着这幅画画出来《日出·印象》。所以这幅奠定了印象派名称的作品,其实是有抄袭的嫌疑,抄袭的对象,是英国画家透纳。

莫奈晚年的时候,视力出问题了,但他没有失明,只是白内障,医生说能治得好,不用担心。但是莫奈不相信当时的医疗技术,所以就一直拖着,拖了20年才去看病。这期间,他画了一生当中另外一组非常重要的作品,这就是睡莲。很多人今天去巴黎,除了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之外,还要去一个叫橘园的地方,就是为了去看莫奈的睡莲。1920年的时候,他终于把眼睛治好了。他带着一双正常的眼睛回到自己画室里的时候,瞬间傻眼了,他发现自己以前作品当中的蓝色全都变成了红色、黄色。后来知道了,这是因为他得了白内障的原因,所以分不清颜色,结果上色上错了。但就是因为这样的错误,也成就了《睡莲》这个系列作品的视觉效果。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莫奈。印象派这个名字,是因为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诞生的。当年他们举办第一展览的时候,有一个评论家说这些话画得太糙,估计是凭着印象画出来的。于是莫奈觉得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们这些人,印象派的名字也就由此诞生了。但是《日出·印象》这幅画其实是有抄袭的嫌疑,抄袭的对象,是英国画家透纳。莫奈也是根据透纳的那种技法,发展出了自己日后的风格。

第三个要说的印象派画家,是德加。他帮助推进了印象派的壮大,但他自己却很讨厌印象派这个词。

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巴黎这些印象派画家都喜欢在户外作画,尤其是莫奈,他会坐着火车跑到郊外去画画。但是,德加不喜欢这个。为什么他不喜欢户外呢?因为他觉得阳光是不可控的,本来阳光充足的时候,我画的好好的,万一画着画着阴天了怎么办?这是德加的作品违背印象派定义的一个地方。印象派的定义当中强调了对户外风景的刻画,但是德加不喜欢在户外画画,他更加喜欢在室内作画,而且,他非常讨厌印象派这个词。既然他都讨厌印象派,为什么还会被称作印象派呢?因为他帮助推进了印象派。

德加是一个富二代,印象派一共举办了7次展览,有6次都是德加出的钱。所以根本不想成为印象派大师的他,就因为这件事,被认作是一个卓越的印象派大师。那么是谁把德加推向了印象派道路的呢?这个人就是之前我们说的印象派之父马奈。1861年,两人在卢浮宫看展览的时候认识的,很快就成了朋友。成为朋友有一个前提,就是两个人得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相近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两个人家里都有钱。第二,两个人都不喜欢画良家妇女。

刚才我们提到了马奈的两幅名画,这两幅画里面的女人,都没穿衣服,而且在当年都被视作妓女。但是德加的画里却没有裸体,他画了好多舞蹈演员。舞蹈演员是挺高雅的一个职业,为什么说德加不喜欢画良家妇女呢?起初这也是我的疑问,后来看了中野京子写的《胆小别看画》这本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其中的秘密就是妓院的等级。当时巴黎有些跳芭蕾的歌剧院并不是纯粹欣赏艺术的场所,来看演出的大部分都是男人,他们看上哪个跳舞的演员,就会和剧院经理打招呼,商量完价格之后,这演员是可以跟着你出台的,当时德加就是这一类歌剧院的常客。所以他的画里,也基本上都是这些舞女。

也许我们今天看不出来他画里这些女孩是怎么回事,但是当时的巴黎人一看就明白,所以就会骂他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按照他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画画。进而还指责德加的作品缺乏技巧,而且构图和实际观看角度不一样,非常奇怪。你看,不管是马奈、莫奈还是德加,他们的作品只要与当时的惯例不符,就会受到人们的诟病。结果还真让他们说着了。德加到了晚年,准确地说是1908年的时候,他真的失明了,而且耳朵也不好使了,别人得冲着他吼,他才能听清别人说的话。最终德加是在1917年去世的,享年83岁。但是他那时候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巴黎艺术学院的领导还在他的葬礼上致了悼词。

此外,这里再说一个德加的小八卦。德加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没有解释为什么,反倒是问对方,“我要一个妻子做什么? ”但是后来他还是被迫结婚了,这时候又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原来说自己不结婚,但现在又要结婚,他是这样说的,“我终于知道了妻子这个角色在我生命当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当我在画室中累了一天后,有人会在我耳畔告诉我,这幅画画得真棒。”可见,在德加眼里,艺术真的远远高于生活。

我们总结一下德加这个人。他帮助推进了印象派的壮大,他是一个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给印象派这帮哥们儿办展览,但是他不喜欢印象派,也不愿意像其他印象派画家那样在室外画风景,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画当时的舞蹈演员。在官方学术评论家看来,德加的笔触是粗糙的,不能参加沙龙展览,所以他后来也参加了印象派的展览。于是也成为了印象派的一员,并且因为他的绘画主题属于印象派里的非主流,所以也为印象派增添了一道风景。

接下来该讲第四个人了,这就是塞尚。和马奈、德加一样,塞尚家里条件也不错,他们家是开银行的。他爸希望他继承家业,但是塞尚非得要画画,后来他爸拧不过他,也就同意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爸爸也知道塞尚脾气不好,而且是一个结巴,实在是难以胜任银行家这个工作,最后也没辙,就同意他画画了。

塞尚和莫奈这些人都是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之前认识的,也经常和他们在咖啡馆里待着。但是塞尚的打扮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刚从画室出来,都会换上西装,但只有塞尚一个人依然穿着沾满颜料的工作服,而且他穿裤子不系皮带,而是用一根绳子当皮带。总之特别邋遢。而且这个人非常不合群,别人都有说有笑,但是他一句话不说,好不容易说一句话,还是抱怨他们说话太烦人了,然后一摔咖啡杯,扭头就走。

虽然脾气不好,但他最后还是参加了1874年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展。刚才提到了,马奈是没有参加这次展览的,所以这次具体展出什么,马奈也不知道。等到开展之后,马奈去看了,发现塞尚竟然有一幅作品是模仿自己的,而且模仿得实在是太差了,简直画得太难看了,根本就没有艺术家的天赋。所以,塞尚只参加了这一次印象派画展,第二届的时候人家就不找他了。那么塞尚的作品是不是没有天赋呢?恰恰相反,塞尚的作品画出了一种全新的构图方式。他的透视是不科学的透视,透视比例明显是不对的,但塞尚是故意的,他为了突出画面当中自己想突出的部分,刻意要拧巴着画。因此,塞尚在美术史上也建立了独特的地位。今天所有的艺术,甚至包括平面设计,都是来源于塞尚的。

塞尚除了画风景,还喜欢画静物。他喜欢画静物的一个原因是:模特一个姿势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经常会动弹,但是苹果之类的静物不动弹。他为这件事还骂过一个收藏家。有一次收藏家过来找他画肖像,塞尚坚持让他从早上8点一直坐到了晚上11点半,中间不能有休息时间,结果这个收藏家就睡着了,再加上那个椅子腿是坏的,所以就摔了一个跟头。要知道这是收藏家,是掏钱买塞尚作品的人,但是塞尚根本不犹豫,上来就骂。塞尚除了短暂时间是混在巴黎,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家普罗旺斯,最后也是死在普罗旺斯。他死的也比较倒霉,有一天下雨路滑,他摔了一个跟头,脑袋磕石头上摔死的。可以说,塞尚的一生都是充满戏剧化的,这种戏剧化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也体现在了他告别世界的方式。

这里总结一下,塞尚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人,而且不修边幅,只参加过一次印象派的展览,但是在后世,却因为独特的构图,变成了今天所有当代艺术和平面设计的祖师爷。他的作品完全不遵循绘画当中的透视法,所以他启发了马蒂斯和毕加索,以及随后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

最后,我们就要说说梵高这个人了,也是最被大众熟知的一位。因为梵高和其他印象派画家同处在一个年代,而且他晚年没有住在家乡荷兰,而是异乡的法国,所以后世也把他归为了印象派,再加上他的作品当中充满了强烈的色彩,这一点和印象派提倡的绘画方式十分贴合。

高的绘画生涯非常短暂,只持续了8年。虽然梵高一辈子几乎没有卖出一幅画,但是梵高第一个工作却是卖画的。他15岁的时候,就在一个艺术品销售公司打工。有人可能会问,15岁这不是童工吗?梵高所处的年代,还没有童工违法的概念。当时梵高除了买画之外,还迷上了一件事,就是传教。卖画的时候不好好聊画,而是跟人讲宗教故事,结果就被开除了。

后来梵高他爸妈看见儿子对传教这么有兴趣,就安排他进了神学院。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主要有两种语言,一个拉丁语,一个是希腊语。到了梵高所处的年代,这两种语言已经不再广泛使用了,但是如果研究宗教的话,却依然必不可少。可是梵高不爱学,因为他只是热衷传教,但却从来不热衷深入研究宗教的历史。后来家里人又安排他去了一个福音学院,专门学习传教。上了几天学,老师就找家长了,说你们家孩子不适合传教,脾气太大,动不动就骂人,没办法,梵高只能退学。虽然退学了,但是梵高依然没有放弃传教,他去当了煤矿工人,每天对着旷工传教。其实梵高就是没有长性,没有耐心,在矿上待了两年,也不传教了。他说宗教解决不了人类的苦难,唯有艺术可以让人觉醒。

于是他就去画画了,梵高画画就学过很短的一段时间,然后老师觉得他天赋不够,劝退了,后来他在1886年的时候,上了一辆火车,去了巴黎。到巴黎之后,他去看过一次印象派画展。觉得印象派画家用的色彩和色调是他以前没有见过的,心里很佩服,从此之后,他的作品上也就有了明亮的色彩。他在巴黎呆了两年,因为天天喝酒,身体给喝坏了,然后他就去乡下养病去了,在乡下他想弄一个跟印象派差不多的流派,因为他去的乡下是在法国南部,所以就给自己流派起了一个名字,叫“南方画室”。他去的这个地方叫作阿尔勒,之所以选在那儿,主要是因为那里房租便宜。

阿尔勒是一个小地方,没见过梵高这种人,再加上梵高不会说当地方言,所以和当地人的关系处得不是特别融洽。除了画画,他也没有别的事可做,这时候,距离他生命结束只有15个月的时间了,但是他在这15个月当中,完成了大约200幅油画。

这期间他还真请了一个后来比较有名的人,参与了他的“南方画室”,这个人就是高更。后来他跟高更也吵起来了,现在关于两个人为什么吵架,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梵高发现高更接触自己的目的不纯,不是欣赏自己的画,而是为了接触梵高的弟弟,因为梵高的弟弟是一个画商,高更想通过梵高买画。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艺术源泉的话题吵起来了。梵高觉得艺术应该来源于自然,高更认为艺术应该来源于想象。后来梵高说不过高更,就拿起一把剪子,剪了自己的耳朵。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梵高并没有剪掉自己整个耳朵,只是剪掉了耳垂的部分。

那之后梵高就进了精神病院。住院期间,画下精神病院花园中的鸢尾花,还有繁星闪烁的夜空,成就了梵高后来被人广泛提及的两组作品。出院之后没多久,梵高就自杀了。这里依然有一个细节,梵高并不是一枪给自己打死的,他是打中了肋骨,所以子弹没有到心脏,最后失血过多,两天之后才死去。

梵高死后,人们才开始注意他的作品。后来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搜寻梵高的信,从中找素材,写成了他的专辑,最有名的一本是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后来也被改编成了电影,拿过奧斯卡奖。

梵高一部分艺术成就,是因为他画面当中丰富的色彩,所有的印象派都在追求这种丰富的色彩,但偏偏是这个没有参加过印象派展览的人,把这种色彩的丰富,发展到了激烈的程度。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向日葵》,这幅画后来被日本人用天价买走了。后来我看了日本作家井出洋一郎的一本书,他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说了说日本人天价购买梵高作品的原因:因为梵高收藏过几幅日本的浮世绘,他自己也按照浮世绘的构图画过几幅画,日本人觉得这么牛的画家竟然模仿的是他们,所以一定要把梵高的作品收入囊中。

梵高画作《向日葵》

我曾经看过梵高的《向日葵》,当时站在原画面前,真的就走不动了,画面当中的黄颜色一下子就把我定在了原地。可惜,这样的色彩同样也害了梵高。过去有人说,梵高后来疯了,主要是因为在阿尔勒的时候,天天喝苦艾酒,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事情不能怪苦艾酒,而是要怪颜料。那些色彩鲜艳的颜料含有砷化物,是一种剧毒,是做老鼠药的原料。梵高因为长期接触颜料,导致砷中毒,从而引起了神经系统的问题。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梵高。首先,他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不算是印象派,但是他生活在那个时期,而且创作理念和印象派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后世许多人就把他归为印象派。美学家提到他的画作,经常会强调里面丰富激烈的色彩,但是他当年用的颜料有毒,是他后来精神失常的罪魁祸首。

总结

讲到这里,这本书我们就说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音频讲过的内容。首先在上半部分,我们主要讲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故事。第一,文艺复兴可以看作是西罗马的一种崇洋媚外。因为十字军东征,西罗马的人集体出国,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的洋货,觉得不错,拿回来模仿,慢慢促成了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第二,达芬奇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都是未完成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按照当时的要求,应该用湿壁画的方法画出来,但是达芬奇为了省事,则是用干壁画的方法画出来的。

至于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很可能是一件没有完成的作品,被他从意大利带到法国。起初这幅画并不受重视,后来经过三件事,让这幅画越来越有名。第一件事是拿破仑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之后,觉得这幅画不错,挂进了卧室。第二件事是十九世纪中期有一些诗人把《蒙娜丽莎》写进自己的文章,称其行为不检点。再有一个,就是这幅画1911年被盗走了,找了好多年才找到。

第三,米开朗基罗一生以雕塑家自居,他瞧不起绘画,他的成名作是《大卫》,原因是没人能在那块石头上雕塑,但是米开朗基罗却可以,他干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再有,他是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嫉妒和他一起在梵蒂冈工作的拉斐尔。

第四,拉斐尔崇拜米开朗基罗,甚至把米开朗基罗画到了代表作《雅典学派》当中。同时,他很好地掌握了绘画当中的透视法,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也许会画出更加惊为天人的作品,可惜他37岁就去世了。

在下半部分我们讲了五个人,都是印象派时期的大 IP 。虽然他们都被后世认为是印象派,但是细究起来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印象派。第一,印象派不是一个流派,只是一个系列展览的名字,没有参加过那个展览的人,不能算印象派,只能算印象派时期的画家。所以马奈和梵高没有参加过那个展览,严格来讲不能算印象派。

第二,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是在1874年举办的,但是当时展览的名字不叫印象派,而是叫作“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当时参展的画家包括德加、莫奈这些人,但是马奈没有参加,不过马奈在绘画上的理念影响了那些印象派画家,所以他被追认为“印象派之父”。

第三,印象派这个名字,是因为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诞生的。当年他们举办第一次展览的时候,有一个评论家说这些话画得太糙,估计是凭着印象画出来的。于是莫奈觉得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们这些人,印象派的名字也就由此诞生了。但是《日出·印象》这幅画其实是有抄袭的嫌疑,抄袭的对象,是英国画家透纳。莫奈也是根据透纳的那种技法,发展出了自己日后的风格。

第四,印象派画家非常喜欢画室外的风景,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这就是德加,他喜欢在歌剧院里画舞蹈演员。虽然风格不一样,不过德加是最初给印象派出钱办展览的人,而且他也参加了印象派的画展,所以算是印象派画家当中的重要一员,丰富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第五,印象派对后来的绘画风格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叫塞尚,他的作品完全不遵循绘画当中的透视法,所以他启发了马蒂斯和毕加索,以及随后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

撰稿:王硕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