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艺术品金融
中国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的衔接还不是很通畅,路堵现象时有发生,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仍处在初始阶段。同时,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进程,艺术品的投资平台长期处于“不稳”状态,艺术品证券、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时有缺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艺术品的流通性。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流通经济,在不断的流通过程中,人、物、信息等不同形态的资源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流通中升值,让流通创造价值。特別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等虚拟经济的比例不断上升,交易过程不断延展,一棒接一棒,最终形成一个又一个“小泡泡”,这些“小泡泡”就是流动性产生的价值,或者称流动性溢价。
西风东渐,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早期银行业趁势而为,借鉴海外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门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推出艺术品金融业务,满足了市场的融资与保藏需求,构筑了艺术与资本结合的萌芽形态。
在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随着艺术基金投资、艺术银行业务不断发展,作为专 业化水平比较高的艺术金融投资业务,需要有更多信息与经验的支撑与保障,于是一种新的艺术金融产品——投资顾问不断出现,逐步发展成为艺术金融的一个产业业态。现在,西方艺术金融业务的发展依托于不同机构,提供艺术金融投资顾问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艺术品专 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日益高涨,人们期盼通过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研融合、实现校企合作。
所有的人买东西都希望物有所值,而一般的高净值客户财富达不到在遴选艺术品时可以聘请投资顾问团队。而拍卖市场一般价格较高,市场信息不对称,高净值客户虽然有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但是没有足够眼力去判断真伪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高净值人群马上进入高端的拍卖市场是不现实的。
艺术品众 筹也是一种“预消费”模式,以“团购+预购”的方式,向公众募集项目资金,首先,随着艺术家的一个题材或者构思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投资大众通过浏览项目,进而同步了解到艺术家的创意和其他信息,并对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投资,这种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封闭式的艺术创作,使大众参与的力度更大,并且,艺术的好坏取决于大众的点评,实现了艺术大众化的目标。而传统收藏是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创作、流通、宣传、展览、交易等渠道后,收藏者将其占有。但众 筹则是在艺术家还只有一个观念时,收藏家就开始收藏其作品,而所谓的收藏家就是大众,这是对传统收藏行为的颠覆,也是对艺术创作与交易流程的颠覆与重构。
金融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世界著 名的瑞士联合银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相关业务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艺术银行服务包括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项目。藏家将艺术品藏品保单交由银行保管,就能以艺术品为担 保从银行获取资金。藏家还可以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等活动,获取额外收入。 艺术与金融的对接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艺术品金融化无疑是前 所 未 有的文化与金融的创新实践。当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投资界的专 业人士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主流阵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品金融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结果,是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