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的圣诞节,竟然拯救了整个西方世界
伴随着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的熟悉旋律又一次响起,圣诞节的氛围也逐渐浓厚起来。
中国人对圣诞节的认知和接受是独特的,原有的宗教意义消失殆尽,反倒变成了情人节、购物节,这个并非法定的 ' 节假日 ',更像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出游、聚会和消费的借口。
查尔斯 · 狄更斯和他的两个女儿
鲜为人知的一件事是,圣诞节并非一直这么热闹且重要。而让圣诞节一跃成为西方最重要节日的——这是知识点,敲黑板——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英国作家狄更斯。
狄更斯用短短 6 周写就的小说《圣诞颂歌》,成了读者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作品,还把圣诞节这个本来二流的节日变成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节日。这本 3 万字不到的小说不仅重塑了圣诞节,还救赎了深陷危机的西方世界,以及,拯救了狄更斯本人岌岌可危的写作事业。
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
《发明圣诞节的人》
[ 美 ] 莱斯 · 斯坦迪福德 著
张传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作家莱斯 · 斯坦迪福德创作的《发明圣诞节的人》,还原了狄更斯 ' 发明 ' 圣诞节的始末。今天,译文君分享一篇《发明圣诞节的人》译者张传根撰写的书评,一起 get 圣诞节冷知识。
他 ' 发明 ' 的圣诞节,拯救了整个西方世界
文 / 张传根
《发明圣诞节的人》,初读这个标题,有那么点 ' 标题党 ' 的意味。谁有那么大本事发明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本小书告诉我们,狄更斯确实做到了。本书的作者斯坦迪福德不仅证明了这个结论,还把狄更斯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不禁感叹狄更斯原来如此!
众所周知,狄更斯有个不幸的童年。父亲欠债被关进马夏尔西监狱,狄更斯被迫辍学,在一个老鼠横行、肮脏不堪的黑鞋油厂打工,帮父亲还债。他站在窗边干活,一是因为光线好,二是为了过往的路人看到,相当于做 ' 人肉广告 '。这种耻辱感深深地刺伤了年幼的狄更斯,使他毕生不能忘。狄更斯有一天会写道:' 这些想法产生的悲痛和羞辱感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时至今日……我还常会在梦中忘了自我:忘了已为人夫、为人父,忘了自己是个成年人;仍悲悲戚戚地重温那段岁月。'
中国有句俗话叫,' 有钱难买少年穷 '。狄更斯童年的磨难恰恰成了他取之不竭的财富。《雾都孤儿》里的小主人公奥利弗 · 退斯特、《老古玩店》里的小耐儿、《圣诞颂歌》里的小丁姆以及半自传体小说《大卫 · 科波菲尔》的主人公,这些人物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而这些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他的童年。有趣的是,《雾都孤儿》里的骗子头目鲍勃 · 费金就是狄更斯在黑鞋油作坊打工时一个同伴的名字,其实,鲍勃 · 费金是当时作坊里唯一对他友善的人。为此,这位儿时伙伴在《雾都孤儿》出版后,还写信给狄更斯抗议他滥用其名。
斯坦迪福德紧紧抓住童年创伤对狄更斯的影响,认为狄更斯如此钟爱写圣诞节这个主题可能来自少年时的某种缺憾,但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种变化。斯坦迪福德说道:' 如果说从《圣诞颂歌》的创作到《大卫 · 科波菲尔》的完成,狄更斯在潜意识里一直在和童年的恶魔斗争,而到 1850 年《圣诞树》的出版,这个斗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因此,狄更斯要感谢圣诞节,因为通过这一主题的创作,他终于能和童年的心魔友好相处。
狄更斯的童年的确悲惨,但是在那个时代,谁的童年不是如此呢?查尔斯 · 纳皮尔爵士曾把曼彻斯特称为 ' 现实世界的地狱入口 '。约瑟夫 · 阿兹黑德在《贫穷的曼彻斯特》一书中指出:' 曼彻斯特的穷苦程度令人发指 ',阿兹黑德写道:' 我们大多同胞的食宿水平连牲口都不如。' 悲惨时代的悲惨人生比比皆是,但是只有天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狄更斯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斯坦迪福德笔下的这位天才有血有肉,为了养家糊口他一筹莫展,因为父母花钱无度他抱怨不断,为了利益他和出版商锱铢必较,甚至出尔反尔,为了美人他不惜和几十年的结发妻子离婚。但是,狄更斯用短短的 6 周写了一部小说,成了读者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一部作品,还把圣诞节这个本来二流的节日变成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节日。《圣诞颂歌》这本 3 万字不到的小说不仅重塑了圣诞节,还救赎了深陷危机的西方世界。
彼得 · 阿克罗伊德认为狄更斯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现代圣诞节的思想。斯坦迪福德深挖《颂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对比《颂歌》诞生前后圣诞节的地位和庆祝内容,认为这一结论并非夸大其词:缺少《颂歌》的圣诞节似乎是不完整的,一本 150 年前出版的书对今天的圣诞节仍然有如此大的影响,简直不可思议。那么狄更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这本书中,斯坦迪福德选择曼彻斯特作为狄更斯的出场地,可谓 ' 别有用心 '。他认为《颂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访问曼彻斯特。第一章的开篇就是:'1843 年 10 月 5 日晚上,查尔斯 · 狄更斯坐在薄雾轻笼的曼彻斯特的舞台上,断然不知此夜发生的一个变化将永远改变他的人生和西方文化。' 曼彻斯特当时是工业革命的排头兵,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英国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富不仁,各种矛盾一触即发。与狄更斯一起在曼彻斯特的雅典娜俱乐部演讲的有后来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 · 迪斯雷利和英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理查德 · 科布登。狄更斯演讲时年仅 31 岁,他深陷财务危机,创作又遭遇瓶颈,他感觉成功来得太快,好比黄粱一梦,一切又会很快地离他而去。自身难保的他又如何给别人忠告和建议呢?但事实上,狄更斯的演进毫不逊色于这两位巧舌如簧的政治人物,他彻底俘获了观众的心。
斯坦迪福德用了很多笔墨来铺陈这场演讲,他先用一句盖棺定论的话来交代这场演进的意义——断然不知此夜发生的一个变化将永远改变他的人生和西方文化。然后插叙狄更斯传奇般的成功历史,这种渲染和设计非常巧妙。狄更斯在演进中透露了他的人生信条:' 我认为,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人要关心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要拥有不影响他人的娱乐生活,要关心整个社会的和平、幸福和生活的改善。' 这句话听上去空洞,但他写的那些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小说都以此为主题,《颂歌》也不例外。狄更斯的想法很质朴。在这个社会中,当你有钱了,成功了,不要觉得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本事,所以一切都理所当然。穷人都活该贫穷,因为他们愚蠢、懒惰。这样的社会早晚会崩盘。社会的粘合剂是慈善。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全社会的进步,关心整个社会的和平和幸福,要乐善好施。狄更斯的这碗鸡汤证明比政治家制定出的各种法律更有效。
斯坦迪福德选择曼彻斯特不仅是为了把狄更斯和迪斯雷利和科布登并置,他还有一个 ' 野心 '。恩格斯与狄更斯同处一个时代,当时也在曼彻斯特。曼彻斯特的情况非常不堪,不止一位现代劳动经济学家说过,如果恩格斯成长的环境好点,比如生活在伦敦,不是曼彻斯特,《共产党宣言》可能就不会写成那样。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改变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的灵感同样来自于曼彻斯特。斯坦迪福德对比了狄更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主张的不同。狄更斯认为完全可以使一个理性的资本主义社会认识到其对全民的责任,幸运的人有义务分一杯羹给自力更生却不幸的人。狄更斯虽然憎恶迫害穷苦人的法律,憎恶无能的官僚机构,不健全的公共工程和公共卫生,憎恶个人的贪婪、暴食和冷漠,但本质上他是一个改革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写下了《共产党宣言》,认为革命才是工人阶级推翻压迫和剥削的必经之路。因此,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狄更斯写出的是《颂歌》,希望通过一个鬼怪故事告诫富人要懂得施舍,要有仁义之心,否则会 ' 不得好死 '。据说一位工厂老板听狄更斯读完《颂歌》的故事后马上宣布圣诞节是他们工厂的一个例行节假日,还有个工厂老板听完后,当场为所有的员工买了只火鸡过圣诞节。
斯坦迪福德似乎在暗示 150 多年前的曼彻斯特是整个世界命运的十字路口。那儿诞生了《共产党宣言》,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体制格局。那儿同样诞生了让资本主义制度延续下去的一剂良药——《圣诞颂歌》——通过唤起慈善之心来消除贫富对立和矛盾。狄更斯不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犀利与彻底——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或许是因为,他已通过穷苦大众代言人这一身份为自己分到了一杯羹,不愿意看到社会动荡失去这一切。
曼彻斯特同样是狄更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这里,他获得灵感,写出了《颂歌》,重塑了他在文学圈的地位。多年后,他又回到曼彻斯特。这次,他认识了一个比他小 27 岁,当时年仅 18 岁的女演员爱伦 · 特南,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极富戏剧的改变。这些不可思议的巧合都发生在曼彻斯特,在冥冥之中也许早已注定。
斯坦迪福德声称他并不想把这本书写得那么严肃:' 我希望这本书更像是费昔威式的炉边消遣物,而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 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写起来会很轻松,书中援引了大量有趣的史料,足以说明他作为一名纪实文学家的深厚功底。
斯坦迪福德描述了早期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令人大开眼界。' 圣诞节的时候,槲依旧挂在了农舍和厨房里;年轻人有权亲吻槲下的女孩,亲一次从槲上摘一颗果子;果子摘完,权利终止。' 据说这些 ' 蠢事 ' 让英国的人口出生率提高不少。一个没有特殊社会地位的年轻人会被选为 ' 无序之王 ',还给他物色个一日之妻。狂欢的人会迫不及待地执行他异想天开的命令,尤其一些对他们主人恶作剧的指令。一大群穷人和生活不幸的人会聚在有钱人的门口,要吃要喝。
如果说早期的圣诞节庆祝活动还有一些宗教色彩,那么在《颂歌》影响之下的圣诞节则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圣诞节成了一年到头全家人相聚的时刻,类似中国的春节。在这一天,所有的公司和学校都放假,全家人围坐一起,圣诞树下摆满了小礼物,家人吃火鸡,聊工作,聊生活,无比温馨。圣诞节吃火鸡的传统正是来自于《颂歌》。当斯克掳奇差遣街上的一个顽童买那只特号火鸡送到克拉吉家时,这句话对英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在这之前,英国圣诞节餐桌上的传统大餐是鹅。因为《颂歌》的影响,全国的养鹅业几乎灭亡,养火鸡变得炙手可热。现在,鹅被冷落在一边,每年饲养的火鸡将近 2.7 亿只,全都销售一空,其中约四分之一是在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的一个月里被吃掉的。不仅是火鸡,费昔威的派对上以及《颂歌》中其他几处提到的许多装饰和娱乐活动都成了圣诞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贺卡都和这本 150 年前的小书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1843 年到 1848 年间,狄更斯几乎在每年圣诞节都发表一个与节日有关的中篇小说,对圣诞节的普及功不可没,其中《颂歌》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这本小说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迅速扩散,像一个太阳爆裂成了无数个超新星。小说成千上万的改编版和戏剧版——所有这些复述和 ' 再创作 ' ——已将一部文学作品变成了西方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西方家喻户晓。因此,老百姓很自然地把圣诞节和狄更斯联系在了一起。英国诗人、评论家西奥多 · 沃顿 · 邓顿在一首挽诗中阐述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他的时代产生的深远影响。沃顿 · 邓顿在诗歌的前言中讲述了一个伦敦商品小贩的故事,她刚得知狄更斯去世的消息:' 狄更斯死了?' 这个年轻的女子哭道。' 那么,圣诞老人也会死吗?'
当然,她不必为此担心,狄更斯去世后,圣诞节越来越流行。在 12 月 25 日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当西方人和家人相聚时,无论贫富,无论房子大小,无论礼物贵贱,无论是满桌的美味佳肴再配只头号的火鸡还是力所能及的一桌粗茶淡饭,人们都无法反驳弗雷德外甥对舅舅斯克掳奇说的关于圣诞节本质的一番话:' 只有在这个时候……在漫长的一年中,男男女女似乎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紧闭的心房敞开。' 斯坦迪福德在书的最后写道:' 消除愚昧,这是狄更斯写《颂歌》的梦想。消除贫困,这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使命,现在仍是。我们无需成为一名社会学家才能找到这个世界苦难的根源。狄更斯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现在有成百上千万人——年复一年满怀期待地重温他乐观的愿景。'
斯坦迪福德在书后的注释中交代了创作意图:'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罗列、分析或记载狄更斯的生平,而是想把一些大家熟悉,却很散乱的内容串联成一个故事。围绕这个故事的历史事件也会因此变得饶有趣味。' 这本书受到了《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圣彼得堡时报》等杂志的极高评价,还被改编成电影《圣诞发明家》,由著名的英国影星丹 · 史蒂文斯饰演狄更斯,老戏骨克里斯托弗 · 普拉默饰演斯克掳奇。电影的编剧是业界鼎鼎有名的苏珊 · 科因,他也是电视剧《丛林中的莫扎特》的编剧。虽然把这本纪实文学改编成电影的难度非常之大,但这恰好说明了狄更斯和圣诞节在西方文化中拥有的极高地位。斯坦迪福德给我们打开了这扇窗户,透过这本书,狄更斯、圣诞节、西方文化变得更具象,当我们合上书的时候可以满足地说一句:' 原来如此啊!'
[ 美 ] 莱斯 · 斯坦迪福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