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术士明崇俨给武则天的三个儿子相命

有一天,术士明崇俨给武则天的三个儿子相命,他说道:“英王李显相貌堂堂,貌类太宗,有人君相;相王李旦雍容闲雅、气度不凡,甚有王者之气;唯有太子李贤暗弱,不堪承大统。”
 
说起明崇俨,可能很多人很陌生,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游医、算命、跳大神……几乎是什么都干过,对哪行都略懂,他还说自己能与鬼神对话。
 
有一年夏天,唐高宗李治想看雪,可是夏天哪来雪呢?这难不倒明崇俨,他让李治稍作休息,他去阴山为皇帝取雪。不一会儿,他真的取来了雪。
 
阴山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对于这种荒诞的说法,李治和武则天都深信不疑,他们把明大仙当神一样供着。尤其是武则天,特别信任明崇俨,跟他关系好到了促膝谈心的地步。
 
正是这个明崇俨,他看出武则天讨厌太子李贤,便趁机以相面的机会说了李贤的坏话,使得武则天对自己的儿子下了狠手。
 
武则天为何会讨厌自己的儿子李贤,甚至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呢?原因在于太子李贤太优秀了。
 
李贤到底有多优秀呢,据史书记载,李贤是一个有文化、有智商、有远见的优质男,七岁能背《诗经》、《伦语》,初唐四杰的王勃曾充当他的伴读,长大后,他还组织专家给《后汉书》作注。
 
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李治非常满意,经常命太子监国,把很多朝政交给他处理,还曾特别下诏表扬他。
 
虽然爸爸对这个儿子很器重,可是妈妈却很不高兴,不仅不高兴,还烦着呢!因为这个儿子跟她不一条心,还是个厉害的角色,这让想当大唐领导的武则天很担心。
 
在李贤被捕之前,他一直与母亲两地分居,武则天住在洛阳,李贤住在长安。可能家族中发生太多非常死亡的事件,李贤对武则天有着较强的戒备心。
 
武则天知道太子喜欢看书,便命人编写了两本书送给太子,一本是《少阳正范》,一本是《孝子传》。武则天的用意很明显,她是以此警告李贤,你很不会做太子和孝子,一点也不听妈妈的话。
 
武则天不光给儿子送书,还给他写信,不过信中可不是温情脉脉的关怀,而是充满批评与责骂,“数作书以责让贤。”
 
母亲的严厉批评令李贤内心很不安,他担心母亲会随时将他废黜,或者突然“病死”。就在那时,宫中传来流言,说李贤并非皇后所生,而是老爸和韩国夫人的儿子。
 
这消息让李贤很受伤,很疑虑,由于武则天对他过于严苛,有时候他甚至相信这条满宫飞的流言是真的。
 
自从明崇俨在武则天面前说了坏话后,忽然被人暗杀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武则天指示唐朝公检法部门全力侦破,缉拿凶手,但查来查去,毫无线索。
 
武则天开始怀疑暗杀明崇俨的人是太子李贤,她觉得李贤在向自己的权威挑战。于是,武则天便有了除掉儿子的打算。
 
武则天的套路很简单,那就是指使人告太子李贤谋反。这个谋反案的导火索很可笑,居然是一个桃色事件,史书上说:“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
 
这让武则天抓到把柄了,马上派自己的亲信去核查这件事。这一查,查出了一个大意外,居然在太子的马棚里查出了几百件盔甲武器,谋反意图那是昭然若揭。
 
谋反案上报到李治那里,李治并不觉得那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打算原谅太子,史书上说,“迟回而欲宥之。”
 
可是,武则天却说:“太子身为人子,却心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必须大义灭亲,不可赦免!”这简直是命令的语气。李治害怕了,不得不下诏废黜李贤,将他贬为普通百姓,并将其流放到了巴州。
 
三年后,李治驾崩仅两个月,武则天就派人到流放地逼李贤自杀。李贤自杀前,曾写过一首《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太子李贤真的谋反了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李贤作为太子,他没有谋反的动机。因为太子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他为何还要去谋反呢?何况李治那时疾病缠身,身体非常糟糕,李贤随时都有可能登上皇位,他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去抢那个位置。
 
2、如果说李贤要谋反,那他针对的人又是谁呢?在长安,他是老大,一切他说了算,而他要铲除的对象李治却远在洛阳,难道他会带着人马长途跋涉到洛阳行刺?再说他私藏几百件武器又能顶什么用呢?
 
所以说,李贤被栽赃的可能性极大。在搜查太子时,李贤不在长安,他被武则天召往洛阳公干。谋反者不在家,那从他家里搜出任何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这再一次证明了,权力就是毒药,过度追求会使人丧失人性。比如武则天,她的大女儿刚满月,就被她掐死在摇篮里;大儿子李弘、二儿子李贤,也都死在他手中;三儿子李显被她从皇位上揪下来流放加软禁了几十年;还有小儿子李旦,在她面前乖得跟孙子一样,才得以保全性命。这得多狠心的娘,才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啊!#翘楚读书会#

参考次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2020-12-20 13:29: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