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系病证 水肿

概述 肾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称先天之本。由于肾所藏之精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肾的藏精功能减退,不仅可因精关不固而致遗精,早泄,还可由于精气不足而影响机体的生殖能力,导致阳痿、不育。 肾主水液,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癃闭等病证;肾与膀胱相通,若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导致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的淋证。 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水肿,癃闭、淋证,阳痿、遗精,早泄等归属于肾系病证。 此外,肾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致眩晕;肾水不足,阴不济阳,虚火上越,心肾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肾不纳气,气不归原,可致哮喘;肾阳虚衰,火不燠土,可致五更泄泻;肾精亏损,脑髓失充,可致健忘,痴呆,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隶属于各个脏腑系统。临证时,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第一节 水 肿 定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 1.关于分类 (1)《内经》中称为“水”,根据不同症状——“风水”、“石水”、“涌水” (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以表里上下为纲——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3)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腹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腹多闭。”这一分类法,区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2.关于临床表现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描述:风水脉证:“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范围 水肿在西医学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肝性水肿,是以腹水为主症,属于鼓胀范畴。心性水肿常以心悸、胸痛,气急为主症,可以参照心悸、喘证等节,并结合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其它水肿的辨治,可以参照本节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1.《素问?水热穴沦》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素问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 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2.宋元之际,对疮毒内归有深刻认识,并强调脾肾亏虚。 3.严用和强调真阳衰少之后,李中梓、赵养葵、张介宾都十分强调水肿与肾阳不足的关系。《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4.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 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此即《景岳全书?肿胀》篇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犯 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津液气化失常→水肿。 《济生方?水肿》云:“年少血热生疮,变为水,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正是指这种病因而言。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水肿。 正如《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 4.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 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 如《景岳全书?水肿》篇所言:“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禀赋不足 ①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水肿 ②劳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具体而言,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肺——生理: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病理: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 发为水肿 脾——生理: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 病理: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 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 肾——生理: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病理: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 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3.病理演变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1)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 (2)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3)转化: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其次,水肿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阳水的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则变为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又可成为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可转为湿热壅盛之证。 湿热伤阴,则可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 此外,肾阳虚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 最后,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4.转归与预后 转归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 此外,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善后,水肿也可望治愈。 阴水患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 (1)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 (2)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是由水肿发展为关格。 (3)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 (4)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澹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相关检查 1.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包括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 2.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明确心功能级别。 3.肾性水肿可再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 4.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 5.女性患者尤须注意排除狼疮性肾炎所致水肿,须查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 6.此外可查,T3、T4、及FT3、FT4以排除黏液性水肿。 三、病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 共同点: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咣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 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 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2.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3. 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4. 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正确辨证尤为重要。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一般而言, (1) 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 (2) 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 (3) 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 (4) 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5) 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 (6) 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苔腻身重者——病变部位多在脾; (7) 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 (8) 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心。 对于几个病因夹杂,多个脏腑同病者,须结合病史及水肿病机传变规律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历代医家对于水肿治疗的认识 1.《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菀陈整……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唐代孙思邈对于水肿的认识续有阐发,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这些论述为水肿病的护理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宝贵经验。唐代以后,对水肿的分类、论治继有发展。 4.对于水肿的治疗,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5. 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总之,隋唐以前多从实治,概用泻法(发汗、利小便、攻逐),宋代之后提出阴水之说,多调补脾肾。 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常用治疗水肿十法 (1) 发汗消肿法(疏风利水法)——适用于头面部水肿初起又有肺气不宣表现,或水肿兼有表证者,要适可而止,同时注意配合他法。 (2) 淡渗利水法——适用于水湿内停,旁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之水肿,以五苓散、胃苓汤、五皮饮为代表方。 (3) 健脾益气法——五脏水肿均可应用,主要适用于脾气不足,气不化水之水肿。常与利尿法合用。 (4) 利尿消肿法——为治疗水肿的基本治法,常与发汗、益气、温化等方法配合应用 (5) 清热利水法——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之水肿,或发热、口渴、咽痛、创痍的水肿,常与利尿法合用。 (6) 泻下逐水法——适用于全身严重水肿,体实病急,诸法无效,二便不通者,以治标缓急。 (7) 活血利水法——适用于有瘀血,或久治不愈者。 (8) 燥湿利气法——适用于脾虚不运、腹胀苔腻者,常与利尿法同用。气行则水行,气降则水降,畅通三焦,有利于利尿。 (9) 温阳利水法——适用于阳虚水肿。包括温肾利水法与实脾利水法。多与利尿法合用 (10) 育阴利水法——适用于阴虚水肿者,症见口干咽燥,小便黄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事项 慎用肾毒性药物:水肿病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西医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对于此类病人,若因治疗它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须考虑到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选择品种,合理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详见“癃闭”节。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症状:眼睑浮肿,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水相搏,推波 助澜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夹热之水肿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 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加减: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临证备要 1. 急性肾炎(姚正平) 急性肾炎,多在感受风寒湿热、皮肤疮疡和感染病灶如急性扁桃体炎等之后所引起。以儿童及青壮年的拔病较高。病属隅水范畴,分为两型: (1)风寒型: 治法:宣通肺气,通利三焦。方药:麻黄10g 杳仁10g 射干10g 紫菀10g 桑白皮10g 生姜10g 地骨皮10g 生石膏12g 生甘草10g 冬瓜皮3Og 茯苓15g 车前子15g(包) (2)风热型: 治法:清热解毒,宣降肺气,调整三焦。方药:连翘10g 射干10g 银花30g 霜桑叶12g 杭菊12g 板蓝根12g 生石膏12g 薄荷3g 蒲公英15g 杏仁10g鲜茅根60g 生甘草3g 2.蝉蜕浮萍汤治风水(龙景云) 风水因风邪外袭肌表,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流溢肌肤而成。证见眼睑浮肿,继则全身四肢皆肿,来势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发热恶寒: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利水,使水湿之邪从皮肤而出。临床使用蝉蜕浮萍汤治疗此类疾患,往往应手取效。本方为蝉蜕15g,桂枝10g,汉防己15g,大腹皮15g,陈皮25g,姜皮15g,车前子20g,泽泻15g,木通15g,坤草15g。 2.湿毒侵淫证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 肿起眼睑,迅速延及全身,恶风发热——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 风邪 皮肤光亮,尿少色赤——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 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肺不能通调水道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风邪夹湿毒之象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后方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利水; 连翘——清热散结 赤小豆——清热利水消肿 加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加减: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 3.水湿浸渍证 症状:全身水肿,日久不退——水湿之邪,浸淫肌肤,壅滞不行 小便短少——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 下肢明显,按之没指——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 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脾为湿困,阳气不展 苔白腻脉沉缓——湿盛脾弱之象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湿为粘滞之邪,不易骤化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健脾运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两方合用共起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之功,主治水湿困遏脾阳,阳气尚未亏损,阳不化湿所致的水肿。 常用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 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温阳化气行水 加减: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4.湿热蕴结证 症状:边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 邪壅于肌肤经髓之间 胸脘痞闷——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 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热邪偏重,津液耗伤 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本方泻下逐水,疏风发表,主治水湿壅盛,表里俱病的阳水实证。 常用药: 羌活、秦艽、生姜——疏风解表,发汗消肿,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防风 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淡渗利水,消除皮肤之水——茯苓、猪苓 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清热利尿消肿(洁净府)——黄柏 商陆、槟榔——泻下攻逐,利水消肿——大黄(使水从大便排出 加减: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下之力,使水邪从大便而泄;若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水;若湿热久羁,也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可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临证备要:(1)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茎”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凋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若强攻之,水稍退可暂安一时,但攻逐之药多易伤正,究属病根未除,待水邪复来,势更凶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药应慎用。 (2)邓铁涛:1978年我摸索到一个更捷的峻下逐水方法,用甘遂末lg,装于空心胶囊,早晨白粥送,一次吞服(若患者服后,有呕吐可招肠溶胶囊套装,便可防止或减轻副作用),此方法的确具有验、便、廉的优点。若患者上半身肿甚或见胸腔积液者,则先予麻黄(微妙)15g,杏仁10g,熟附子3g,生姜3片,赤小豆30g,茯苓皮60g,叩水服,以开鬼门。夏天冷服,冬天温服,服后微汗出为度。待水胂尹陶水减轻后,仍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若经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者,则改用自拟消尿蛋白饮:黄芪15~30g,龟板30g,淮山药15g,薏苡仁15g,玉米须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尚好。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症状:身肿日久,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复起——中阳不振, 脾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 脘腹胀满,纳减便溏——脾虚运化无力 面色不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脾虚气弱,形神失荣 神倦肢冷——阳不温煦 小便短少——阳不化气,水湿不行 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象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功效健运脾阳,以利水湿,适用于脾阳不足伴有湿困脾胃的水肿。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利水——桂枝 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 茯苓、大腹皮、木瓜——利水去湿消肿——泽泻、车前子 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 气虚甚者,气短声偌,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又有水肿一证,由于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遍体水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乏无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与上述水肿不同。此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浮肿甚,大便溏薄,可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于温肾助阳。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临证备要:(1)朱良春:关于水肿的消除,我常用生黄芪、制附子、石苇等,特别是益母草用量最大,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如尿少短涩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细末,胶囊装盛,每颗6粒,1日2~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 证施治外,可加重石苇用量,一般可用30~50g。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备45g,菝葜30g,亦佳。 (2)岳美中:出现大量蛋白尿,消退困难,除辨治水肿方:炙黄芪18g,党参18g,炒白术24g龙眼12g,苡米12g,山药12g,蔻仁1.5g,干姜6g,炮附子6g,陈皮3g,牛膝9g,生妻3g,大枣3枚,水煎服。方中用参、芪、龙眼肉补心脾之气,干姜、附子以温脾肾之阳,白术、山药以调理脾肾阴阳之平秘,佐陈、蔻、生姜和胃气,苡米渗湿邪,合牛膝引水下行,有如骄阳当行,气化得行,大气一转,水湿邪气乃散。本方对于气虚水停,出现虚寒证象,全身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厚,脉主者,较为适宜。“肉按如泥”,可增黄芪30~60g,另加茯苓24g,芡实30g(尿量极少者不用芡实),以增土制水;胃纳太差,可加砂仁竹以和胃醒脾;若无心悸,可去龙眼肉。(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编.岳美中医话集.第2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27~29) 2.肾阳衰微证 症状: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 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 尿量减少——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 或反多——因下元不固 腰痛酸冷,四肢厥冷,怯寒神疲—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腰府肢体失于温养 面色咣白——阳气不能温煦上荣 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水气上凌心肺 腹大胀满——水停于腹中,气机不利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前方温补肾阳,后方温阳利水,二方合用适用于肾阳虚损,水气不化而致的水肿。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温补肾阳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症见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困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临证备要:(1)治阴水一得(张世英) 水肿病人尽管病因不同,但病久多见:脾肾阳虚证候,根据这一规律,自拟健脾温肾汤治疗久病阴水,获得良效。处方:益母草100g,党参25g,黄芪25g,生山药50g,补骨脂50g,肉桂20g,白术20g,茯苓20g 水煎服,日2次,早晚服之。 (2)邓铁涛:脾肾阳虚型,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基本方∶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术15g,云苓皮3Og,肉桂3g(熵),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芪20g。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白芍监制附子、肉桂之温燥,姜皮、腹皮、苓皮、猪苓、泽泻利水,合成温阳利水之功。其加 减可参考上述脾虚湿阻型。 3.瘀水互结证 症状: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 ——水肿日久,壅阻脉络,血行不畅,“血不利则为水” 皮肤瘀斑,腰部刺痛——瘀阻于皮下或腰部 或伴血尿——瘀血内阻,血溢脉外,渗入膀胱 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血瘀水停之象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前方活血化瘀,后方通阳行水,适用于水肿兼夹瘀血者或水肿久病之患者。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活血通络; 桂枝、附子——通阳化气; 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加减: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如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乃为脾肾亏虚之象,可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对气阳虚者,可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对于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临证备要:活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一则久病人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滞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心,心阳不振,循行不利,亦可为肿。血瘀肝脾,脾之运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发为水肿。瘀血在肾,肾之温煦失司,膀胱气化失调,可致水停下焦。可见,水蓄可病血,血结亦病水。对于此类水肿,单纯采用发汗、利水,行气,温阳之法,往往水肿难除,如化瘀得当,则水肿自消。因此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临证选方,对湿热瘀积之水肿,可选用三妙丸合血府逐瘀汤,以清热利湿,祛瘀利水。对寒湿瘀结之水肿,可用麻黄附子细卒汤合桃红四物汤,以散寒除湿,逐瘀消肿。气虚阳微,瘀水交阻之水肿,用附桂八味丸合桃红四物汤加黄芪,以温阳益气,通瘀利水。肝肾阴虚之水肿,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桑寄生,以滋阴养血,化瘀行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之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制抗体产生等作用,对于各种心脏病心衰,肝硬化、肾衰所致水肿,效果良好。 水肿严重变证的治疗: 水肿诸型,久治不愈,或误治失治,都可发展成脾肾衰败,或湿浊蕴结不泄,气机逆乱的各种严重变证。若不及时救治,均可危及生命。临证应不失时机,力挽危局。水肿的严重变证主要有: ① 水毒内阻,胃失和降:本证多由湿热壅塞及通降受阻发展而来。症见神昏嗜睡,泛恶呕吐,口有尿味,不思纳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浊腻,脉细数。治宜通腑泄浊,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石菖蒲。 ② 水凌心肺,阳气衰微:本证多由阳虚水泛发展而来。症见心悸胸闷,喘促难卧,咳吐清涎,手足肿甚,舌淡胖,脉沉细而数。治宜通阳泄浊,温振心阳。方用真武汤合黑锡丹。 ③虚风扰动,神明不守:本证是由肾精内竭、肝风内动发展而来。症见头晕头痛,步履漂浮,肢体微颤等。治宜熄风潜阳,补元固本。方用大补元煎合羚羊钩藤汤。 ④邪毒内闭,元神涣散:本证多由各型阴水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症见神昏肢冷,面色晦滞,泛恶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红绛,苔焦黄,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通窍泄浊。方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黄煎液保留灌肠。 名老中医经验 急性肾炎(姚正平) 急性肾炎,多在感受风寒湿热、皮肤疮疡和感染病灶如急性扁桃体炎等之后所引起。以儿童及青壮年的拔病较高。病属阳水范畴,分为两型: 1.风寒型:感受寒邪,肺失宣达,三焦气化失调。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口渴,头面下颏,四肢浮肿,甚或伴有胸水,尿少色黄,大便干。尿检:蛋白+++~++++,红细胞20~30个,白细胞3~5个,颗粒管型1~3个。血压偏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细(脉为水隔)。 治法:宣通肺气,通利三焦。 方药:麻黄10g 杳仁10g 射干10g 紫菀10g 桑白皮10g 生姜10g 地骨皮10g 生石膏12g 生甘草10g 冬瓜皮3Og 茯苓15g 车前子15g(包) 加减:如高度浮肿,麻黄重用可加至15g,有胸水去紫菀改用苦葶苈子l0g。 方解:此方由三个复方加减组成,即麻杏石甘汤以外解寒邪,内清里热,并有宣通肺阳作用,使阳气外达于皮肤组织间隙,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射干麻黄汤温肺驱寒,升降肺气以治喘,有开上源利下源调整三焦气化、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作用,为行气利水法;仿五皮饮之意,方用冬瓜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佐车前子以调理脾肺,消除水肿。 2.风热型:感受外风内蕴热毒,肺失肃降,三焦气化失调。证见头痛发热,咽喉肿痛(咽峡炎、扁桃体炎),咳嗽气喘,口渴喜饮.开始面部头皮浮肿,四肢轻度浮肿,逐渐高度浮胂,尿少赤涩,大便干。检查可见咽峡充血或咽壁有滤泡,扁桃体肿大充血,舌苔白、中心黄、质红,脉沉滑数或弦大躁动。尿蛋白+++~++++,红细乜满视野或数十个以上,白细胞10个以上,颗粒管型3~5个。血压升高。 治法:清热解毒,宣降肺气,调整三焦。 方药:连翘10g 射干10g 银花30g 霜桑叶12g 杭菊12g 板蓝根12g 生石膏12g 薄荷3g 蒲公英15g 杏仁10g鲜茅根60g 生甘草3g 方解:此方系桑菊饮加减。连翘、银花、板蓝根、蒲公英、射干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以消除感染病灶;桑叶、菊花、薄荷、杏仁在疏铝外风宣降肺气之中寓有清热平肝之意,尚有平降血压开肺利水之用;重用鲜茅根清热凉血利尿,以消水肿制止红细胞外溢,则蛋白尿转阴矣。(《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饣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96~98) 2.蝉蜕浮萍汤治风水(龙景云) 风水因风邪外袭肌表,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流溢肌肤而成。证见眼睑浮肿,继则全身四肢皆肿,来势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发热恶寒: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利水,使水湿之邪从皮肤而出。临床使用蝉蜕浮萍汤治疗此类疾患,往往应手取效。本方为蝉蜕15g,桂枝10g,汉防己15g,大腹皮15g,陈皮25g,姜皮15g,车前子20g,泽泻15g,木通15g,坤草15g。本方药性平和,对风水初起、寒热区别不大明显的患者用之较宜。若偏寒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宜加麻黄发汗解表利水。若偏热青,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去桂枝加石膏辛寒清热。若咽喉红肿疼痛,去桂枝加双花、连翘、牛子清热解毒利咽。若小便不利、水肿明显,加苓皮、翠衣利水消肿。若热重伤阴,见口干咽燥、舌质红,加生地、元参养阴生津。若咳嗽喘促,加麻黄、杏仁、双皮宣肺止咳平喘。若表虚卫阳不固,见汗出恶风,加黄芪益气固表。若头晕,加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夏洪生主编.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4~225) 3.谈《止园医话》(岳美中) 治水肿方:罗止园对肿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久病高度水肿,纯属虚寒,“一切热征,均系假象”,应扶脾渗利、益气补阳,大剂治之方效。余曾吸取罗氏之说,结合自己的经验,制一治水肿方:炙黄芪18g,党参18g,炒白术24g龙眼12g,苡米12g,山药12g,蔻仁1.5g,干姜6g,炮附子6g,陈皮3g,牛膝9g,生妻3g,大枣3枚,水煎服。方中用参、芪、龙眼肉补心脾之气,干姜、附子以温脾肾之阳,白术、山药以调理脾肾阴阳之平秘,佐陈、蔻、生姜和胃气,苡米渗湿邪,合牛膝引水下行,有如骄阳当行,气化得行,大气一转,水湿邪气乃散。本方对于气虚水停,出现虚寒证象,全身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厚,脉主者,较为适宜。“肉按如泥”,可增黄芪30~60g,另加茯苓24g,芡实30g(尿量极少者不用芡实),以增土制水;胃纳太差,可加砂仁竹以和胃醒脾;若无心悸,可去龙眼肉。(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编.岳美中医话集.第2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27~29) 4.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邓铁涛) 对本病的辨证我主张分为4型:(1)脾虚湿阻,(2)脾肾阳虚,(3)肝肾阴亏,(4)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四个证型。而脾虚是本病的共性,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这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对于慢性肾炎脾虚湿阻型的治疗,我较常用的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基本方为:党参15g,白术12g,云茯苓25g,甘苜4g,山药12g,薏仁15g,黄芪20g,牛膝12g,猪苓15g,桂枝12g(或肉桂心1.5g)。方中党参、白术、山药、黄芪、甘草健脾补气,砂仁、云苓皮、猪苓利水而不伤正,桂枝温阳利水,牛膝引水下行。加减:若湿重,苔白厚腻,去山药,加防己1Zg,砂仁;血虚明显的加猪苓、桂枝,加当归12g(或鸡血藤30g),枸杞子12g以养血;若血压升高,重用黄芪(用至30g以上),去桂枝、山药,加生石决明 30g(先煎),代赭石30g以潜虚阳;若见血尿(镜下血尿)者,去桂枝,选加小叶凤尾草15g,淡豆豉3Og,田七末3(冲服);若水肿严重,尤其是胸腹腔有大量积水,则先治其标。早年我多采用十枣汤或棱苍丸;三棱2.8g,莪术2.3g,苍术2.3g,春砂仁2.3g,连翘2.3g,黑丑1.5g,大戟1.5g,巴戟1.5g,陈皮1.5g,川椒1.5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益智仁1.5g,汉防已1.5g,芫花1.5g,青皮1.5g,小川芎1.5g,牛膝1.5g,槟榔半个,大黄7.7g,甘遂1。3g,木香4.6g,紫荆皮3.1g,研为细末,糊为小丸每次服12.5g,每二日于五更空腹时一次吞服,连服3天,第1天用淡姜汤送服,第2天用陈皮汤送服,第3天用桑白皮汤送服。本方为民间验方,有一定疗效。以去苑陈堇、洁净府。在水肿明显减轻后,再予参苓白术散加臧。1978年我摸索到一个更捷的峻下逐水方法,用甘遂末lg,装于空心胶囊,早晨白粥送,一次吞服(若患者服后,有呕吐可招肠溶胶囊套装,便可防止或减轻副作用),此方法的确具有验、便、廉的优点。若患者上半身肿甚或见胸腔积液者,则先予麻黄(微妙)15g,杏仁10g,熟附子3g,生姜3片,赤小豆30g,茯苓皮60g,叩水服,以开鬼门。夏天冷服,冬天温服,服后微汗出为度。待水胂尹陶水减轻后,仍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若经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者,则改用自拟消尿蛋白饮:黄芪15~30g,龟板30g,淮山药15g,薏苡仁15g,玉米须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尚好。 脾肾阳虚型,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基本方∶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术15g,云苓皮3Og,肉桂3g(熵),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芪20g。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白芍监制附子、肉桂之温燥,姜皮、腹皮、苓皮、猪苓、泽泻利水,合成温阳利水之功。其加 减可参考上述脾虚湿阻型。 肝肾阴虚型,则多用杞菊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等。若为阴阳两虚者,则可用济生肾气丸;若血压升高者,则加生牡蛎30g,草决明25g。 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型,除按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辨证用药口服之外,还可用生大黄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数天,有时能使血氮下降,对消水肿亦有帮助。若出现昏迷不醒时,宜即针灸人中与涌泉;如湿浊化热患者见舌苔焦黑而干者,则兼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本型病情危急,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刘强等选辑.名老中医医话.第1版.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5:29~31) 5.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朱良春) 我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注重于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 1.脾肾阳虚是慢性肾炎的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的治法。附子、仙灵脾、黄芪是关键性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选作主药。 2.我自拟的“益气化瘀补肾汤”对隐匿型肾炎有显著疗效。方为:生黄芪30g、全当归、川芎、红花各10g,丹参30g,仙灵脾15g川断、怀牛膝各10g,石苇20g,益母草(煎汤代水)120g。加减法:“慢肾”急性发作,各型“慢肾”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金银花、连翘、漏芦、菝葜各15g,地鳖虫10g,鱼腥草、蛇舌草各30g,蝉衣5g。各型“慢肾”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8g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龟板、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卑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苡仁;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太子参30g;肾虚不卩者,加金樱子、芡实、益智仁;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研末,装胶襄,分吞)2g,以化瘀行水;血尿者加琥珀(研末,分吞)3g白茅根30g;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广地龙15g。 3.关于水肿的消除,我常用生黄芪、制附子、石苇等,特别是益母草用量最大,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如尿少短涩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细末,胶囊装盛,每颗6粒,1日2~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 4.出现大量蛋白尿,消退困难,除辨证施治外,可加重石苇用量,一般可用30~50g。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备45g,菝葜30g,亦佳。 血胆固醇高者,加强运脾之品。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应加强滋肾、补肾,如山萸肉、杞子之类。 5.舌体的胖瘦可作为预测肾炎预后的指征。“慢肾”舌体胖大者,预后多姣佳;如瘦长变薄者,预后多险恶。 6.疗效巩固问题。“慢肾”好转后,一般可长期服用丸药,偏阴虚者可选六味地黄丸,偏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不仅可以巩固疗效,且有改善肾功能等作用,是治疗重型“慢肾”和巩固疗效之佳品。每日用4g煎汤,连续服用,或研末胶囊装盛,每服4粒。(江苏省中医管理局编.医海拾贝.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7) 6.慢性肾病重在通补(姚九江) 1.水肿:温阳利水常配清利疏风 慢性水肿,其本多为肾虚,其标有寒湿、湿热之别,一般规律是阳虚笫见寒湿,阴虚多为湿热。但有些阳虚病人,溲黄赤而短少或苔干白而板滞,脉象沉细而滑者,投温阳行水,水肿却不易消退,此为水湿内蕴日久化热之象,表现为本寒标热的特殊性。挟湿热者,单温其阳则湿热愈甚,气化不复,水胂难消。故取温阳与清利并行,以温补其源,清通其流,双向调节,水肿易消。温阳药可重用附、桂,清利药可取黄柏、石苇、凤尾草、木通、蝼蛄、碧玉散、车前子等。若溲多肿消则去之,避其渗利伤阴,苦寒伤阳。并酌加仙茅、仙灵脾、鹿角片、菟丝子等药温养肾督,以固其本。“风胜湿”,疏风药除用于肾炎阳水外,对反复发作之阴水,有肌肤胀痛或咽痛骨楚者,均可配合使用。温散者取麻、桂、羌活、防风,凉散者取浮萍、薄荷、秦艽、蝉衣,如此更能加强通阳之力,有利于水肿之消退。 2.蛋白尿:益脾养肺,宜佐活血、淡渗 慢性肾炎见大量蛋白尿,与肺虚气失治节、脾虚精微下泄、肾虚封藏失蛰均有密切关系。治疗以养肺健脾为补,活血淡渗为通,对肾有益。肾病治肺,旨在治节有度,水道通调,增进肾之分清泌浊。重用黄芪、太子参、百合、玉竹益气养肺,肾病久延,气虚血滞,加用活血之品,促使气血运行,畅通少阴经脉之滞涩,有助于肾气的恢复。大量丹参、益母草,小剂红花、赤芍尤为相宜,但应避免被血化瘀重剂。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脾虚则“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精微下泄的尿蛋白与脾虚有关。党参、白术、淮药、莲肉健脾补中。肾炎虽无水肿,勿忘湿邪暗恋,佐以甘淡渗湿之茯苓、泽泻、石苇、通草、茅根、玉米须等,务使湿化脾健,增强后天之本,充实气化之源,更利于蛋白尿之消失。 3. 血尿:滋阴益肾,参合凉血、化瘀 慢性肾炎血尿,原因有三:一为水湿伤阳,脾肾阳虚,气不摄血;二为阳病及阴,阴虚火旺,络伤血溢;三为肾病日久,气虚血滞,瘀阻络伤。从临床病例观察,其症腰痛明显,溲色有鲜红、暗红、深褐、黄浑、淡黄等区别,总以镜检为据。面色萎黄或颧红,神态倦乏或虚烦,或有耳鸣,口干咽燥,舌质暗紫或边尖殷红,脉象多为纠小、细数或细涩。慢肾病程较久,血尿长期不愈,多属气阴两虚,产热阻络,络伤血溢之机。常用熟地、萸肉、甘杞子、女贞子、黄精、川断、杜仲等以滋阴兼益肾气;丹皮、人中白、生地、生茅根、茜草根、旱莲草以凉血清热;血余炭、蒲黄炭、小蓟炭、藕节炭以化瘀止血。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太子参、淮药;湿热重者加知母、黄柏。守法治疗,随症损益,其效远较单纯止血为佳。辨治过程中如血尿间断出现或腰痛而热者,此为新血,可偏重凉血清热,若长期持续血尿或腰痛如刺者,此为瘀血,则着眼活血化瘀,必要时凉血化瘀并行。由于本病以虚为主,均应在滋阴益肾的治法上配合选用。(江苏省中灭管理局编.医海拾贝.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92~295) 7.治阴水一得(张世英) 水肿病人尽管病因不同,但病久多见:脾肾阳虚证候,根据这一规律,自拟健脾温肾汤治疗久病阴水,获得良效。 处方:益母草100g,党参25g,黄芪25g,生山药50g,补骨脂50g,肉桂20g,白术20g,茯苓20g 水煎服,日2次,早晚服之。 加减法:呕吐不止加半夏、生姜、陈皮;脘腹胀满加莱菔子、木香;食欲不振加砂仁、白豆蔻;浮肿严重加大腹皮、玉米须;腰背酸弱加杜仲、川断;畏寒肢冷加巴戟天、附子;尿少尿闭加泽泻、猪苓;神疲肢倦重用党参、黄芪,亦可用人参;头痛眩晕加天麻。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大多数阴水病人,用健脾温肾利水法之后,会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这是由于久病气虚,阳损及阴之理,故先健脾温肾,而后益气滋阴,是我治疗阴水病所遵循的大法。本人匀拟健脾温肾汤,重在健脾温肾治其本;利水肿治其标。不健脾温肾,效果不好,反之,不利水消肿,只健脾温肾效果亦不佳,必标本同治而效果满意。此方用益母草利水用量要大,可用l00g至200g。在治疗过程中,对消肿也不要过急,大多数患者服十几剂后浮肿消尽,随之诸症减轻。本人曾遇一患者,脾肾阳虚水胂很重,曾健脾温肾汤;服十几剂不见效,后来某医生想更方,快速消尽水肿,开疏凿饮子,以求速捷之功。然患者未服此方之前,浮肿已开始渐诮,两三日浮肿尽退。这种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用,而着重扶三治本,正是祖国医学治疗本病之特长所在。(夏洪生主编.北方三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2~234) 8.肾病综合征证治琐谈(张镜人) 肾病综合征,乃现代医学病名。对患者进行实验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清蛋白总量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临床辨证仅见浮肿,乏力,脉常濡细,苔白薄腻、舌质浓微胖。脉证相参,当属脾肾气虚、湿浊潴留所致。盖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虚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摄精气,又未能排泄湿浊。清不升而浊不降,渐致血清白蛋白偏低、胆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丧失。因知浮肿乏力等症,确与脾肾同病,湿浊中困有关,且湿浊易从热化,故治法气阴兼顾,湿热两清。余常用保真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本方出自《证治准绳》,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五味子,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白芍,柴胡,黄柏,知母,地骨皮,莲心,陈皮,姜,枣等药组成。唯五味子嫌涩敛;熟地嫌滋腻;天麦冬嫌润;知柏与地骨皮嫌凉,恐壅滞水湿浊邪,均宜去之。人参易孩儿参,莲子易莲须,再增芡实、山药平补脾肾,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泽泻、清化湿热,每获桴应。从实践中体会,中医升清降浊之理,含义良深,值得重视探讨。(詹文涛主编.长江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62沌263) 9.攻补交替治水肿(金友) 临床上对高度浮肿,高胆固醇,大量蛋白尿,低血浆蛋白患者,西医谓之慢性肾炎肾病型。对按常规治疗效果不著者,采取攻补交替之治,可收奇功。 3年前有一男患者,年方25岁,自述幼年罹患肾炎已治愈。近1个月来,因着凉而出现颜面及全身浮忡,腰酸尿少,腹胀纳呆,下医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变型,予以激素和利尿剂治疗,效果不著。求治中医,诊其脉沉,舌体胖大,苔白而腻,身肿按之如泥,投实脾饮加减治疗,药用:茯苓、白术、川朴、大腹皮、草果、木香、木瓜、附子、干姜、泽泻、生姜皮、大枣,水煎服。服用半月效果不显,且浮肿越来越重。患者头晕身倦,腰痛腹胀,食纳欠佳,气短懒言,尿少早寒。拟投真武合肾气汤加减,但患者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且从西医角度看己经出现肾功不全。余无奈之际想起《证治准绳》中沉香琥珀丸的用法,方书说:沉香45g(另研),琥珀(另研)、杏仁(去皮尖炒)、紫苏、赤茯苓、泽泻各15g,苦葶苈(隔纸焙)、郁李仁(去皮)各45g,陈皮(去白)、防己(酒洗)各22.5g,研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麝香3g为衣,每服25丸,加至50丸或100丸,空腹时热汤送下,虚者加人参汤下。鉴于此患者正虚邪实,想用此方下试。但我药局无此丸药,乃取其意用:沉香5g,琥珀5g,杳仁15g,苏子15占,茯苓5Og,泽泻25g,葶苈15g,大腹皮15g;大黄10g,陈皮15g,防己15g,黑白丑备5g,水煎服,每日下午用人参50g煎汤频服,两方如法交替,3天后患者尿量大增,水肿渐退,腰酸、头晕、腹胀减轻,接着改用先服人参汤3天,再服上方(改称沉香琥珀饮)3天,如此反复交替用半个月,浮肿全消,症状好转,另拟调理。 上述方法曾给数例顽固水肿病人用之,每每见效。单独用人参煎汤取独参汤之意,和沉香琥珀饮交替服用,我的体会是:较人参混合他药同煎效果要好。目前西药用利尿剂尚主张联合、间断、交替使用。如对血浆蛋白低患者,先纠正血浆蛋白,再用利尿药方可蓁效。如此用药与西医有异曲同工之妙。(夏洪生主编.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8~219) 10.水毒证治疗一得(范国粱) 水毒证,为水肿病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危重症候群,首见《巢氏病源》。以高度水肿或不肿,颜面苍白或光白,头晕,乏力,身痒,恶心,呕吐,纳呆,甚或腹泻,便黑,齿、鼻衄血,口淡臭味为特征。多因水肿失治,水毒湿浊之邪壅聚于上,伤及于中,下损肝肾以致邪毒弥漫于机体内外,导致肺气衰于上,脾气败于中,肾气绝于下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肾。 余以解毒复肾汤于临床,效验可喜,药物组成: 羚羊3g(单包煎服) 木贼50g 石斛25g 土茯苓200g 生茅根100g 杏仁15g 砂仁15g 佩兰15g 当归20g 寸冬15g 杞果25g 薏米100g 生白术25g 巴戟肉25g 水煎温服,日2次。 本方以分利清浊而解毒,制肝补脾益肾而补先后天;宣上利肺以通调水道,使毒邪得除,气机得复,水津代谢得畅而病愈。剔除单纯利尿为主的世俗之治。(夏洪生主编.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1~232) 11.慢性肾炎后期的黄芪粥治疗(岳美中) 慢性肾炎病的后一阶段,治疗比较棘手,有的浮肿长期不退,有的浮肿虽退而尿蛋白长期不消,劳累或感冒则病势复发。 慢性肾炎善后办法,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呢?连年遇到不少幼儿慢性肾炎病,有的二三年不愈,有的迁延到十余年,中西药间进杂投,而症状却都是起伏无常,不能根治。我想幼儿体质娇脆,脏气未充,久服中西药品,补多则壅滞,玫多则摧伤,而不服药又无以愈病,苦思之下,惟觉谷气可以养人,若得到饮食常品而兼具药物作用者,长期服用,可能有益无害。乃本着陆以将《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加味成一方。 生黄芪30g 生苡仁30g 赤小豆15g 鸡内金(为细末)9g金橘饼2枚 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人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每日服1剂。 本方用黄芪,取《神农本草经》主久败疮、排脓止痛,《名医别录》主利气,利阴气之功用,以治肾脏伤损,恢复其功能。用薏苡,取《名医别录》消水肿,甄权治积脓血,以渗湿消肿排脓。惟此物力缓,须多用方效。用赤小豆,取《神农本草经》主下水肿,《名医别录》主下腹胀满。以紧小似绿豆状的紫色种脐为白色状呈窄长线形者为良,不可用半红半黑之相思子,亦不可用色红赤粒大圆形之红饭豆。金橘饼,能下气开膈消胀,其功效捷于砂仁、豆蔻;并可防止黄芪服后起壅胀的副作用。若无金橘饼,可用广陈皮3g与黄芪同煎,去渣。鸡内金,能助消化,恽铁樵谓其能补内膜之破坏。糯米能温中益气。 此方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 在服用此方之前,要检查肾功能和尿蛋白等,服过1月后,再事检查。若肾功能有所改善,蛋白尿有所消失,则持续服用1~2月,待肾功能完全恢复,尿蛋白完全消失后,仍继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并应当安排好休养,以免复发。 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衰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我用此方曾治愈小儿慢性肾炎迂延不愈者数例,内有尿毒症前期症2例。成人服此,在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下,使用得当,亦能收到满意疗效。(中医研究院主编.岳美中医案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8~29) 12.谈黄芪鲤鱼汤(聂莉芳) 黄芪鲤鱼汤其药物组成为鲤鱼一尾(半斤重),黄芪30g,赤小豆30g,砂仁10g,生姜10g,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将去内脏并洗净后的一尾鲤鱼放人药锅内,鱼药同煎,不得入盐,开锅后以文火炖40分钟,取出即得。 本方为食疗方,可配合药物治疗。适用于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的肾病水肿患者。临床表现如:肢体浮肿,尿少色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纳差呕恶,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患者水肿较甚时,应在服用利水中药的同时,配合本方。一旦肿退或留有微肿时,则可单进本方以善后调理。方中黄芪在水胂明显期应以生者为宜,转入恢复期则以炙黄芪为佳。 本方选鲤鱼、黄芪,既能启上源,又能助脾运,故能补气运阳以利水;赤小豆活血利水,生姜能温胃散水,和胃降逆;砂仁醒胃化浊。该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利水、和胃之功。部分患者服用本方后,尿蛋白减少是与黄芪的补气升阳作用有关,因肺脾之气得补,屿节有令,升降复常,清者升,浊者降,各行其道,肿势可消。(陈彤云主编.燕山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6~88) 13.治疗慢肾蛋白尿之管见(宋少僧) 我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以培补脾肾为主,参以固摄之品。验之临床,疗效当好。基本方: 潞党参20g 焦白术20g 炙黄芪30g 大熟地(砂仁4g 拌打)15g 怀山药30g 仙灵脾15g 仙茅12g 肉苁蓉15g 山萸肉15g 菟丝子20g 金樱子30g 雷公藤(先煎2小时)20g 方中参、术、芪、山药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使脾旺食增,促进后天再生之功能;熟地、仙茅、仙灵睥、萸肉、苁蓉、菟丝子温补肾阳,阳生阴长,肉苁蓉味咸入肾,熟地、山萸酸甘化阴,名为温补,实则阴阳兼顾,补火生土;金樱子益肾固涩,雷公藤消除蛋白尿均为医家公认。本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具有温补脾肾,固涩止精(消蛋白)之效用。 加减法:水肿偏甚者,去熟地、金樱子,加猪苓15g,泽泻20g;食欲不振,舌苔较腻者,去熟地、苁蓉,加陈皮15g,谷芽20g;血尿较甚者,去仙茅、仙灵脾,加生地15g,小蓟炭30g;头目眩晕,血压偏高者,去党参、苁蓉、焦白术,加黄柏12g,知母12g,怀牛膝20g。若久病阳损及阴,阴虚不能敛阳,以致浮肿反复发作,在温补前提下,可配合养阴之品。阳虚水肿以温运与利水同用。久病宜阴阳兼顾,不宜一味温肾壮阳。(江苏省中医管理局编.医海拾贝.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3~284) 14.蛋白尿治疗琐谈(王铁良) 临床上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消退后,大量蛋白尿依然存在,水肿亦易反复发作。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此类病人属脾肾两虚,故治疗时宜培补脾肾、益气利尿,处方多用以黄芪为主的复方,如用清心莲子饮化裁或复方黄芪膏(系大苴黄芪和龟板胶、鹿角胶、鱼鳔胶熬炼而成)治之,结果多数病例蛋白尿消失或明显减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芪对提高血浆蛋白、消睁蛋自尿,效果更为明显,笔者曾先后观察了近百例慢性肾炎患者.经用以黄芪为主的复方治疗后,血浆蛋白皆有明显上升,蛋白尿也多数减退或消失。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大量应用黄芪时,必须限于气虚受补者,如果慢性肾炎肾病型患者,水肿消退后余湿逗留、湿郁化热而成湿热内恋者,就不应大量使用黄芪了。此时必须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予以辨证施治,给以清热利湿之剂,症状多会逐渐减轻,蛋白尿、血浆蛋白亦会随之好转。 另外,黄芪药性偏温燥,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及病情程度不同,有的患者在长期服用黄芪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咽干、口燥、食欲不佳等阴虚内热现象。笔者体会,临床上如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减少黄芪用量,并于原方中加人双花、连翘、生地、玄参、寸冬、黄连须等滋阴清热解毒之品。(夏洪生主编.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2~223) 15.脏器疗法冶疗蛋白尿(许玉山)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之蛋白尿,迁延难愈,极难解决。近代医家多以激素治之。然多暂时控制而不能根除。余研究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30余年,疗效尚佳,处方有三: 1.猪肾汤:猪肾(即猪腰子)2个 当归6g 砂仁5g 陈皮6g 紫肉桂3g 生姜3片 煎法:猪腰用刀剖开数瓣,与上药同入砂锅内,以文火炖熟,临服将药渣去净,吃肾喝汤。适用于腰困腰痛,肾功能低下,大量蛋白尿者。 2. 三肾保元丸:熟地30(砂仁水炒) 山萸肉30g 鹿肾30 驴肾90g 海狗肾10条 核桃仁60g 枸杞子60g 山药30g云苓24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g,日服3次。适用于尿毒症危睑期已过,病情稳定后,体质虚弱,肾功能低下者。 3.健脾祛白汤:山药12g 白扁豆9g 莲肉12g 苡米仁12g 芡实12g 黄精9g 黑豆9g元肉9g 炙黄芪12g 白术12g 。水煎服。紫河车粉0.6g,装入胶囊,分2次冲服。 适用于小儿水肿已消,大量蛋白尿者。(孙继芬主编.黄河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8) 16.蛋白尿(徐嵩年) 肾炎蛋白尿因不同类型,治疗各异,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滋阴清热和温肾固涩同用。滋阴清热如熟地、龟板、黄精、桑椹子、玄参、知柏等,温肾固涩如附子、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复盆子、锁阳、赤石脂等。对蛋白尿治疗主要在肾,治肾的根本方法就是按“阴阳互根”的原理,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求取“阴平阳秘”恢复功能为目的。治蛋白尿的方法,以补益脾肾,清化湿热为主要手段,药如淮山药、野料豆、石龙芮、生熟米仁、玉米须、石苇、火鱼草、灯芯等,这是处方组成的主要方面,临床再按不同情况作相应处理。例如晨间尿蛋白少,活动后尿蛋白多的为肺脾气虚不能统摄,加升麻、党参、黄芪、淮山药之类益气举陷,晨间尿蛋白多,下午尿蛋白少则重用补骨脂、复盆子、赤石脂之类温肾固涩。经常感冒反复发作则治在上焦,用清热解毒消炎,控制上呼吸道感染,药如蝉衣、蛇舌草、一枝黄花等。其他如七叶一枝花、蒲公英、板蓝根、苍耳子等亦常选用。为了增强肾的血流量,保持肾功能不趋衰竭,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方法亦常配合应用,药如当归、益母草、大蓟、扦扦活、天葵子等古这些都是治疗蛋白尿的基本观点,使用得当,常能获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绾.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08~21⑴ 17.功能性水肿治在调补气血(刘志明) 功能性水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肿,因其发病原因不明,故亦称原因不明性水肿。本水肿男女均可发生,但以女性为多,水肿往往局限于两下肢,亦有扩展成全身者,呈轻度或中度,可间歇或持续数年,常伴有头晕,乏力.纳差,失眠等症。应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可减轻或消失,但停药后又常反复,缺乏根治方法。 我认为功能性水肿病因病机与一般水肿有别,故治疗不可于常法。根据个人的认识及临床经验,此类水肿主要是气血失调所致,故治疗应注重调补气血。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血论”中指出“盖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所谓“治气”即包括益气和调气。气为阳,血为阴,欲达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之目的,必须健脾调气与养血和血同时并举,况本病又常伴经血不调等症,故养血之品必不可少。临证中,我多以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黄芪、白术、云苓、苡仁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调血,并酌用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共奏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之功。俾气血调和,水液代谢有常,不利水而肿自消。 功能性水肿属本虚标实之症,治疗应以补虚扶正为主,若重用分利之品,不仅浮肿不消,反易伤正气。曾遇患者李某,西医诊为功能性水肿已半年,西药治疗罔效而求治中医。初诊时我即用党参、黄芪、白术、云苓、配当归、白芍以健脾益气,养血调治之,服5剂而肿见消。患者第2次复诊,某医生观我所用方药有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以为意在利水,故又于原方中加入若干分利之品,但3诊时患者肿反甚,我再处以第1方,数日后,患者欣然告曰肿己消尽,何以第2方无效?因过于分利,反致气血不调之故。 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我每以此法用于功能性水肿而获效,故调补气血应不失为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刘强等选辑.名老中医医话.第1版.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5:16⑵ 18.黑丑丸治水湿型肾炎(唐致平) 水湿型肾炎证见肢体浮肿,按之明显凹陷,甚至如按泥中,指痕缓缓消失,小便不利,身体困倦,舌质胖嫩,苔白腻,脉沉缓。甚者水湿久聚,出现胸闷腹胀,小便坷赤,大便干结、尿闭、或伴气喘,卧则呼吸困难,脉象沉实,舌苔黄拭。病热已急,但正气未衰,可按急则治标之原则,采取逐水及利湿交替之法治之。兹就我院以自制黑丑丸所得疗效及其处方配制方汝介绍如下:炒黑丑100g,沉香5g,共研细末,生姜汁(用鲜姜去皮切成小块,用粗布拧取汁)15g 红塘150g,蜂蜜200g炼蜜为小丸,每服15g。一般服后2小时排稀便3~5次,以后即可泻水,势如暴注,浮肿得以迅速消退。不泻者服药如前法,得水泻后,小便亦往往随之畅通。当浮肿消退接近正常时,按“衰其大半而止”的治则,给以胃苓汤扶脾利湿调理之。倘病人不泻水便,只泻稀便,则停服,改方治疗。 水湿久聚之证,用下法往往收到显效,如只利小便,往往适得其反而尿闭更甚。团病邪盛,常导致肾功能减退,不能发挥其化气行水的作用,泻大便正是因势利导,水湿由肠道排出体外,不仅浮肿很快消失,肾主水之功能亦得以恢复,小便亦畅通矣。(夏洪生主编.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0~221) 19.益母草、白茅根治急性肾炎(柳学洙) 益母草、白茅根治急性肾炎甚效,干品每味30~60g;鲜品90~120g。 1969年长夏,马某,患急性肾炎,头面周身俱肿,转来我科。告以每日自采益母、茅根鲜品,每味100g,煮水饮。1周后肿大消,有时因心中发热,或尿色发黄,即加自采鲜旱莲草、鲜生地各30g,至1个月痊愈。查尿完全正常,后未复发。以后又用此法治疗多人皆效。可谓简、便、廉、验。(柳学洙编著?医林锥指.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1~262) 20.妙用商陆(聂光荣) 商陆,属利尿逐水峻药。临床用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有去菀陈莶之功。商陆有赤白两种,临床应以白花商陆入药。白花商陆,味苦寒、性微辛、无毒。花白帝,根块商陆呈白而微黄色,状如白甘馨,表皮浅褐色。 余喜用白花商陆,内服常用量,干品10~15g,外用50~100g 家传商陆、鲜葱贴敷小腹法,治疗腹水肿满、癃闭。其法用白花商陆,干品100g或鲜品150g(鲜品更佳),鲜葱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热,贴敷小腹,冷则妙热又贴,如此反复多次,一般4~6小时即可达目的。 白花商陆对备种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肾炎、尿毒症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用贴敷法,均具有独特而卓著的疗效。而且外用,患者也乐于接受。敷时不要过烫,对皮肤亦无刺激。 需要注意者:赤花商陆苦寒有毒,内服慎用。我只用白花商陆,赤者均不作内服、外用。 白花商陆内服除应掌握剂量外,应注意患者病情及体质。体虚者应从小量用起,或掺入扶正之药,外用则无妨。现尚未发现白花商陆的副作用及毒性反应,故不须畏惧。(刘尚义主编.南方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26~628) 21.蟾附散治水肿(王化文) 蟾附散是流传在民间治疗后期水肿病的经验方。用制附子粉从蟾蜍口内填人,填至蟾蜍之腹结实鼓起为度。外面裹上一层黄泥,文火焙干,将泥去掉,再把药蟾研成细末,分作7包,每天1包,开水送服。服完后如病情不瘥,可继续配制,服至痊愈而止。此方对高度水肿才能显效。方内附子辛热,温阳消阴;蟾蜍含有蟾酥,性味辛温,能开窍启闭,通调水道。阳复阴消,决渎畅利,水肿自退。(孙继芬主编.黄河医话.第1版.北京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气,经常用食醋熏蒸,或用艾叶消毒香焚点,进行空气消毒。长期水肿病人卫表多虚,应参加体育锻炼,常服玉屏风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防止水湿外侵。生活环境潮湿者,宜迁居干燥处,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造成水肿发生。 3.注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克),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水肿病人水液潴留肌肤,皮肤绷紧,容易破损,此外,水肿病人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肤容易生痤疮,故在洗澡时防止擦伤皮肤,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千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水肿期间,应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以了解水肿的进退消长。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水肿患者若已治愈,仍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若脏气已伤,未能治愈,必须长期治疗,以期延缓病情进展,保持相对健康,尽量带病延年。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患者应起居有时,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凋摄情志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 语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治疗方法,阳水应发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为主,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健脾理气等法;阴水当温肾健脾,以扶正为主,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须视证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各种冶法中尤应慎用攻逐法,以免伤正。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由于疮毒内侵及饮食不足所致水肿,治疗得当,水肿可望治愈。若阴水日久,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则难向愈,且常易转变为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等证。
(0)

相关推荐

  • 双下肢水肿——易安X形法临床实践录

    双下肢水肿 易安 1.疏通肺经.脾经.胃经 疏通方法:往左往右各揉三下,遇痛点多揉一会儿. 先胃经从梁丘到厉兑往下揉,再脾经从大脚趾隐白到血海往上揉,再肺经从鱼际穴往上按揉. 2.揪带脉,拨太溪大筋 ...

  • 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资料:肾系病证-水肿考点总结

    水肿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局部或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从中医角度来看,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故水肿的发 ...

  • 一胖百病生,再胖毁所有!喝水也会胖、吃素都长肉,关键就在气!

    一.气虚水肿介绍 水肿的产生,与肺.脾.肾关系最密切. 肾主水液司二便,管膀胱.肛门的开关.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要从脾胃进来. 肺在一呼一吸之间,把水液布散到全身. 这其中有个关键点,气!如果气虚则 ...

  •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治肾小球肾炎(水肿)

    [一诊]龙某,女,46岁.患者慢性肾炎5年,水肿反复发作,发则全身肿甚,卧床不起,按之如泥,凹陷不起,虽经多方治疗,效果不著,症见:心悸气短,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畏风祛寒,脘腹胀满,纳少便溏 ...

  • 肾系病证---急性肾小球肾炎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急性肾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系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广义者则指一组病 ...

  •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肾系病证

    一.水肿 病证歌诀 风水越术毒豆消,水湿皮苓湿热凿, 脾阳实脾瘀水桃,肾阳济生真武好.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朮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 ...

  • 【肾膀胱病证之水肿-辨证论治】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 ...

  • 周仲瑛名中医谈肺系病证辨治总结 (转载学习)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 ...

  • 将军之官:肝系病证灵验药对——朱良春

    肝系病证药对 1.柴胡.白芍 用量:柴胡10g,白芍15g.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肝气郁结不舒或肝气横逆太过之证. 按语:<伤寒论>四逆散.<和剂局方>逍遥散和<景岳 ...

  • 脾系病证---鹅口疮

    鹅口疮 (概述) . 鹅口疮是以口舌粘膜上有散在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其色白似雪片,又称"雪口".本病在西医学上也称鹅口疮,属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

  • 心系病证---心悸

    心悸 可另查心悸 (概述) 心悸是自觉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而不能自主的证候,多见于能诉说自觉症状的较大儿童,在婴幼儿则见心前区明显搏动.甚至其动应衣,脉来数疾急促,或迟涩结代,参伍不调等. 心悸包括 ...

  • 肝系病证---惊风. .

    惊风. . (概述) 惊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耍表现,常伴有神志不清的一种病证.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屑虚者,统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