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十七、 疏肝和胃法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肝胃气滞案
十七、 疏肝和胃法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肝胃气滞案
患者孙某,女,46岁。初诊日期:1989年6月6日。
主诉:胃脘隐痛及于右胁下2年余,加重3月。
病史:患者病起2年,胃脘隐痛及于右胁下,痞胀不适。3月来加重,嗳气频多,得嗳则舒,稍多食则症状尤著,性情易躁,起病与情志不畅有关。1988年2月及1989年5月2次经纤维内镜检查,诊断均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著,症状持续存在。
诊查: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弦。上腹部按之不适,但无固定压痛,肝脾无肿大。
临床分析: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患者情绪易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胃,终成肝胃气滞之证。拟法疏肝和胃。徐老经验方疏肝和胃汤加减治之。
处方:苏梗10g,制香附10g,炒枳壳10g,炒白芍15g,炒陈皮6g,佛手片10g,绿梅花10g,白蒺藜10g,生麦芽30g。每日1剂,2次煎服。
上方服7剂后,诸症均有改善,续服14剂,胃脘痞胀隐痛及嗳气等症状显著减轻。以后隔日服1剂,在盛夏高温时期,汗出、口干,加麦冬15g,蒲公英15g,原方略事加减,调治历半年,症状均消失。于1990年1月20日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随访1年,症未复发。
按语:本例属胃脘痛,痛及右胁下,得嗳则舒,性躁、脉弦,证属肝胃气滞,此例比较单纯,由于肝气失疏,胃气不和,治当疏肝理气和胃,徐老认为,胃病治用疏肝,苏梗优于柴胡,且苏梗色白而其味不辛,药性甚平和,不必因其“温”而虑其耗阴,白蒺藜与麦芽也均有疏肝功用,与制香附、苏梗相伍,并有绿梅花(绿萼梅)、白芍等,疏肝而不耗气。
徐老认为,治病贵在辨证,很多浅表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肝胃气滞证候,运用疏肝和胃方药每可取效,勿囿于脾胃气虚或胃阴不足而一概用健脾、养胃之法。
(徐丹华 徐景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