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毛笔写篆书为什么要“中锋运笔”

学篆刻不得不学书法,学书法就必然要懂得运笔,因此,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在讲完执笔方法之后,紧接着讲的就是运笔。老办法,我们一边发原文,一边做解析:
(《篆刻学》运笔章节书影)
支持物体,必赖重心,然后方无倾侧坠落之虞,盖重心者,力之所在也。作书亦然,一笔有一笔之重心,一字有一字之重心,故古人有云:“一笔失所,如美女之眇一目,一字失所,如壮夫之损一股。”所谓“所”者,重心之谓也。失所者,失其重心也。
任何物体,直立或静止,维持状态,都是“重心”在起作用。重心是指地球对物体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点,物体的每一微小部分都受地心引力作用。写字也一样,每一笔,不管是点、横、竖、撇、捺,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重心,一个字有一个字的重心。
(点画的重心)
这里引用的“古人云”,出自唐代蔡希综的《法书论》,是引用王羲之的话,是打比方。失“所”,就是重心没有控制好。
作书之重心,当于下笔时求之,其第一要义,即笔锋必须在画之中央,毫背圆正,不偏不侧,即所谓中锋笔法是也。中锋笔法有三,曰“逆锋”、曰“藏锋”、曰“回锋”。逆锋、回锋旧统称为“衂锋”。今以直画为譬:
所以,作书法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保证字画的重心,方法是“笔锋必须在画之中央”,就是“中锋笔法”,中锋笔法又分成三个部分,起笔时的“逆锋”,笔画行进时的“藏锋”,以及收笔时的“回锋”。以竖画为例,如图:
(竖画的中锋笔法)
图中,1为起笔处,笔尖倒卧,徐徐上引,至顶点2,笔稍提起,使笔尖垂直,然后全锋下曳至底点3,仍逆锋上引,至终点4而止。由1至2,是为逆锋,由2至3,是为藏锋,因笔锋裹在画中并不外露也。由3至4是为回锋。逆锋为起笔,藏锋为行笔,回锋为收笔。古人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者,即指此。
这一段写得非常清楚,不用解说。但要在书法学习中记住“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句话。
盖如是,则画之重心在1与4之中间,上中下三段笔墨无处不到,前贤法书精到处,映日视之,画中有有浓墨一线,细于丝发,首尾直贯,反视纸背,状如针画,非纯用中锋笔法不能得此。
现在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检验方法,或者再简单些,在书写中,用淡墨书写,检查墨迹线条中央是否有一条墨色稍重的一线,如果居中心位置,就是中锋,如果不在居中位置,则可能是发生侧锋了。
(检验是否中锋)
为什么要中锋运笔呢,除了这里所说的保证重心,使笔画重心稳定外,还会使线条更具立体感、更具力度,因为中锋书写,线条两个边缘所呈现的线质特征是相同的。因为书写方法会影响到墨色的变化。
笔锋有阴阳两面,在外曰阳,在内曰阴。常人作书,不解阴阳之理,但侧锋任笔,仅以阴面着纸,夫笔尖之长不过一二寸,蓄墨有限,作小字尚无问题,至盈寸以上字,则一画未终,所蓄之墨,已半途枯竭矣。用中锋作书者,起笔锋逆,所消耗者为阳面之墨,至顶点转入行笔,是笔锋已由阳面反至阴面,所消耗者为阴面之墨,至底点又反阳面,回锋上引,则所消耗者为阳面之余墨矣。假定笔锋蓄墨十分,阴阳各得其半,起笔逆锋,耗墨二分半,行笔藏锋倍之,耗墨五分,至回锋收笔,又耗余墨二分半,如是则所蓄之墨,尽入入纸,自无笔枯墨燥之病矣。
实际上,这是一段墨量分配的描述,中锋行笔,一个笔画写下来,笔锋发生了两次翻转,使笔头所蓄之墨,全部派上了用场。推而广之到行书、草书,也有实践价值。
(行书书写中的中锋运笔)
真书之结体,由点而画,有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等诸势,称为“永字八法”。这是楷书经典的笔法原理,它的笔画种类至少有八种之多,如图:
(“永字八法”示意图)
篆书则不然,无论古籀,其原始字体,皆属于符号,至为简单。篆书的笔画种类要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复杂,早期的汉字,不管是哪种字体,都是符号文字。
至后世大小篆递兴,亦仅由独体变为合体,虽其笔画由简而繁,然其字形之构成,仍不失为各种符号,剖析之仅得直画、横画、左弧、右弧及圆形四种。远古文字之后,是大小篆(这里的大小篆应当是广义的大小篆),文字渐渐复杂化,笔画由简而繁,但这种复杂,是文字构字部件的组合更加复杂了,但仔细分析,篆书的笔画,只有四种:直画、横画、左弧、右弧以及圆形(实际上,圆形也是由左、右弧组成的)。前面已经说过直画,其他三种笔法示意如图:
(篆书其他三种笔画笔法示意图)
横画,左右弧及圆形之起笔、行笔、收笔,与直画同,皆起于1终于4。惟篆书之圆形,为左右两弧所合成,故为两笔书,而非一笔书。
不管是哪一种笔画,写起来都是逆锋、藏锋、回锋,最后写成需要的笔画。
最后,邓先生强调书写篆书的状态:
(蔡邕像)
作篆运笔,宜迟不宜疾,一毫苟且不得,一笔不能偏倚,宜端坐正视,平心静气为之,切忌草率从事。蔡邕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又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实践)
早期的篆隶体书法创作,调整好书写状态格外重要,相对于笔画种类较多的楷书,一旦掌握了基本笔画的书写,只要平心静气,掌握好笔法,一笔一画地书写,反倒容易入门,篆书的学习难点在于字形的记忆,并不在基本笔画的书写。
(0)

相关推荐

  • 练字十年成效不大,这就是原因:

    临帖,到底临习古人什么呢?答曰笔法.字法.气息.核心是笔法 一.什么是笔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笔方法,又可称之为"用笔"."运笔". 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点,&q ...

  • 细读《篆刻学》:篆书的结体

    书法技法有两大块:1.笔法:2.结体. 前面说完写篆书的执笔方法.也讲了运笔方法,<篆刻学>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篆书的结体. (<篆刻学>第三节书影) <篆刻学>讲到篆 ...

  • 细读《篆刻学》:篆书的演变

    有了"六书",人们用文字代表语言的功能已经完备了.古人造字时可能没有成型的"六书"理论,所谓的"六书"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古人确实是依&qu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