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草木之美 —我的自然写作定位和基本进路初探

:这是一次演讲的录音整理稿,在这个演讲之中,小山第一次从自然写作的角度,系统回顾了自己草木写作的定位和基本特色。在此要特别感谢青朴写作营晚晴老师的热情邀请和南瓜老师的辛苦整理。预警!本文超长,对小山草木记前世今生没有强烈探究兴趣的朋友,慎入! 

各位晚上好。非常感谢晚晴老师的邀请,让我在青朴写作营做一个分享。说句老实话,在写作营做分享,我有点诚惶诚恐,因为我并不是很懂写作,也没研究过写作,更不是中文或者文学科班出身,只不过因为平时喜欢植物,有些感想会很勤快地写出来,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而已。所以特别感谢晚晴老师不嫌我鄙陋,邀请我来群里和大家一起聊聊天,谈一谈自己在植物世界的一些体悟。另外,就植物来说,我也只是个初学者,而且是业余爱好者,因为我是学法律出身的,现在从事的又是人力资源工作,观察植物只是我业余的爱好,讲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晚上的分享我会分这么几个部分来谈,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公众号的写作定位,会举几个例子做说明;

2.我是怎么成为一个植物爱好者的(这个跟咱们自然写作的主题比较相关)?

3.在草木的世界里能够获得一些什么?

4.个人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

5.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植物达人?

一、小山草木记写作定位

正如今天晚上分享的主题所言,我写作的定位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是发现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二是挖掘身边植物的文化意义。所以我关于植物的一些研究和写作,与那些园艺啊、农学啊、林学啊、植物分类啊等专业人士,都有所不同,我这是个交叉,是把植物和文化、文学甚至历史放在一起来研究,文学性更强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植物和文学的一个交叉。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身边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呢,在植物的世界里,体现得特别明显。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很多植物都有非常值得欣赏的独特之美,但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植物身上,也会承载很多文化内涵。可以说,无论是其他动物也好,人类也好,其实都离不开植物,是植物哺育了我们,让我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种植、医药、贸易和习俗等等许多方面,都会与植物有关,所以它们身上也承载了很多的文化意义。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栀子花,有些人可能是听到何炅老师唱的《栀子花开》,知道了栀子花——这可能是城市里长大的一些人。但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尤其是江南的农村,栀子花是最熟悉不过的植物,这种植物怎么会成为写作对象呢?这里面就涉及到自己的一些写作进路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这篇文章:首先是栀子花跟我自己有些什么勾连?比如我们小时候吸栀子花蜜的童年往事,家乡人如何将栀子花做成一道菜?还有就是自己青春岁月里的一些故事。最后还可以解读一下栀子花名字的来源,因为其果实像古代的一种酒器叫“卮”,所以叫这个名字。后面再加上栀子果实提取素在食品上面的突出作用。如此一来,这篇文章就带有人性的温度,而且比较丰满,有料有趣。有兴趣可点击查阅:栀子花 | 六出吐奇葩 风清香自远

第二个例子是合欢。合欢也是我们身边的常见树种,别的地方不知道,在华东一带,合欢非常常见。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但很多人并不认识。所以对于我这个以草木作为公众号写作主题的作者来讲,科普是第一任务,而且要用让大家感兴趣的叙事方式去科普,这就不能用《植物志》那种干巴巴的写作方法——因为那种写法人家是没兴趣看下去的。平时对于《植物志》,我只是用来查询,真没有耐心读下去,只是在为了要鉴定一些物种的时候,才会反复去研读比较。植物志是科学,草木记是文学,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合欢是豆科含羞草亚科合欢属的一种植物,它从外形来看就是一个放大的含羞草。合欢的名字在古时候是叫“合昏”,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到了黄昏,它的叶子会卷起来,枝叶相交,所以叫“合昏”。合欢的花朵,是十多束细细的粉色花丝放射状排成半个扇面,非常好看,所以我用了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这个名句做标题,用来形容这种美好。

曾经读过几本书之中,也有一些关于合欢的记录。一个是李渔关于合欢的叙述,李渔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闲情偶寄》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一些例子,包括如何吃、如何玩、如何避暑等等,非常有意思。他也写过合欢,而且有点牵强附会,他主要从“合欢”这两个字上面做文章,比如说合欢应该种在寝室外的庭院、应该用夫妻共浴的洗澡水去浇合欢让合欢长得更好等等,这些都是蛮有趣的,有点一本正经说瞎话的味道。

另外,在《红楼梦》当中,合欢也出现过好几次,一次是史湘云请大家吃大闸蟹——其实是薛宝钗出钱史湘云请客,当时林妹妹吃了一点螃蟹肉以后胸口不舒服,宝哥哥就让手下人给她拿来了合欢酒,让她喝一点——合欢酒可以活血、理气、止痛,所以让她喝这个酒。另外《本草纲目》也说合欢酒可以安神助眠,所以应该是有比较好的保健效果。在《红楼梦》当中,史湘云林黛玉在凹晶馆联诗的时候也讲到合欢。把这些素材都编织整理在一篇文章当中,这篇文章就比较有意思而且让人印象深刻了。有兴趣请点击参阅:合欢 | 自在飞花轻似梦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小山草木记”的写作,主要是针对身边的常见植物,一方面是通过摄影来展示植物的花、叶和果实的自然之美。另外再通过一些典籍记载、一些民间传说、一些文学故事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这个是我小山草木记主要的一个定位。为什么会这么定位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的工薪阶层、职场中人,平时有家庭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出去的机会也比较少。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去不了远方,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事物。你对一个事物进行“凝视”——比如持续关注一种植物,长时间的关注,您慢慢就会发现它身上很多非凡的特质,包括它的芽、它的枝、它的叶、它的花,甚至它身上发生的很多细微变化,都会让你觉得很有趣,所以要从身边开始观察起来。

二、成为植物爱好者的缘起

1、自幼和大自然亲近;

2、老爸的草药书;

3、两本书:《人间草木》和《闲情偶寄》。

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植物爱好者,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好奇心。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会感到好奇,只不过大家好奇心发挥的方向不一样。对于我来说,以前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是近十年来,慢慢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集中在草木上面。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我本人生长在农村、生长在大山里面,从小就和大自然非常亲近。对农村人来说,我们那个年代,物资不是很丰富,也没有那么多零食,不过,大山就是我们的零食铺——山里有很多山花野果,可以供我们吃。我们小时候没零花钱用,但山里面有很多山货,我们可以去采摘并拿去售卖,比如我栀子花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黄栀子就可以卖,我们江西(我老家是江西的)和湖南的黄栀子是中国质量最好的,所以每到栀子成熟的季节,我们就会到山上去采摘栀子,在家里将它晒干,然后送到药材铺,换一些零钱自己用。还比如说油茶,还有山苍子——我们植物志上叫山鸡椒,这些都可以去卖。所以我从小就和大自然非常亲近,吃穿用度都在草木里。

第二个方面是跟我老爸的一本书有关。我老爸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他很懂中草药,在我们家里有一本《江西中草药手册》,这上面有药物的名字,拉丁文也有,还有很多药方。但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里面的彩色手绘植物图画。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什么书看,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翻我老爸这本草药书,就当图画书来看,很喜欢看那些精美的手绘。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长大后看到一些植物时候,脑海里突然会跳出这个植物的名字,很神奇。后来想起来,其实是小时候在这本书上看到的,这就是童子功夫——了不得的功夫!当然这两点是比较久远的,也就是说,触发我爱好植物的一些非常久远的心底里潜意识的因素。这也是我近几年回想往事的时候才想起来的。

当然,最近触发我走上植物写作这条路的,是两本书,一本书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是从汪老文章里挑出来的一些跟草木虫鱼相关文字汇集成册,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我是这个版本),汪老文章冲淡平和,言简意深,或长或短,读起来都非常有趣。比如说我在栀子花里面引用了他关于栀子花的一段很让人捧腹的记叙,大家有兴趣可以到文章里面去看看。

另外一本书,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当时我看这本书,本意是想看里面一些戏曲理论的叙述,但是翻到后面,这本书还有器玩部、饮馔部、颐养部等等很多部分,这里面还有种植部,写了几十种植物,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很多篇章写起来摇曳多姿,有些甚至比汪老的文章还要有趣。比如他说李花是他们家的花,比如他写绣球,就感叹造物主怎么会把这么一个巧妙的事物创造出来,水平到这个时候真是到达一个极点了。而且他还把植物跟儒家伦理给联系起来,他把植物分成木本、藤本、草本,联系做人的道理进行叙述,比如说木本植物为什么能长那么高,他觉得主要是因为它根扎得深,这个“根”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德”——品德。人要走得远、走得更好,必须培植自己的德本,你德本深厚了,你这个人在社会上才会走得好走得远。李渔看植物的视角和别人截然不同,他经常会发现植物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美好,他把这些发现写出来以后,偶尔还会洋洋自得,然后跟大家一起分享,非常有趣。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这两本书读一读。

三.在草木的世界里能够收获些什么?

1享受大自然之美。

2感受季节之变幻。

3多一份博物的情怀。

4生活充满期待。

5、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草木的世界里能够收获什么?这个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这里谈的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体悟。观察草木对我们职场中人来讲,相对比较方便一些,比如说你去观鸟,那要到山里去,而且这鸟飞来飞去的,虽然也有些观鸟点,但是要长时间守候,十分不方便,昆虫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对地质感兴趣,还要经常去户外,我们没这么多时间。所以呢,我们就观察比较方便接触的植物,我们身边就有树、有藤、有灌木、有草本,甚至有苔藓,它们也不会走,而且一年四季都在那里,很方便我们持续观察。

我觉得第一个收获首先是享受自然之美。造物主在创造每一个事物的时候,或者反过来说,每一样植物在长长的进化过程当中,都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独特之美,我们只要花一些心思去关注它,就能发现它们身上的这种美好。对我自己来说,每认识一种植物就好像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能见到一个新朋友这种高兴之情——尤其是一些特别难得一见的植物,其实跟炒股票得了一个涨停板的感觉是一样的。认识的植物越多,你就会有朋友遍天下之感。只要您在植物方面倾注精力持续关注,就可以发现一个以前未曾发现的世界:比如说乔木的世界,比如说园林花木的世界,还有一些林下小草的世界,都很美好。

有些植物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一种植物叫夏天无,还有一种植物叫夏枯草。这几个名字啥意思呢?其实名字就预示了它们的特点和命运,也就是说它们必须要在春天到来之后、夏日到来之前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自己生命的一个轮回——它们要赶紧把叶子长出来、把花开出来,然后要及时授粉,并让种子长出来,这样的话,它们就能完成繁殖后代的重任了。作为柔弱小草,它们只能在林荫下生长,等到六七月份骄阳似火的时候,它们是度不过去的,于是就消失了,但是到了明年,它们又会出现。你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对这些小草心生敬意。我前一段时间刚刚观察的野老鹳草,到现在基本上看不见了,前一段时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像小火箭一样的果实到处都是,那个样子非常可爱。有兴趣请点击参阅:野老鹳草 | 自带发射器的小火箭

第二个收获,我觉得是可以感受到季节的变换。以前在农村的时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尤其是看着农作物在田野里变绿变黄,我门能很敏锐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但自从进入城市以后,每天在钢筋森林水泥里穿行,城市里面似乎没有四季,只有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每天忙于上班下班、家庭小孩等等,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看花、去观察树木、去观察草本,其实只要我们跟着草木走过四季,观察它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即使在城市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四季的美丽——因为草木其实是最言而有信的,每一年都是它们不变的一个生命轮回就像我们前面讲到夏天无夏枯草一样。如果你对草木关注久了、关注多了,你也能预测这个季节开什么花,什么花开的时候该干什么事。

我们稍微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春天最早的是玉兰和樱花(当然是讲的是我们华东的植物),然后到春末的时候是蔷薇花、楝花,到现在是夏天了,是广玉兰、栀子花、紫薇花和凌霄花等的天下。到了秋天,我们就可以期待“秋风万里芙蓉国”的木芙蓉,还可以期待“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木犀,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桂花。还有山里面的各种菊科植物,在秋天的时候也会开得漫山遍野。冬天,主要是观果、观叶,比如说冬天的银杏叶子金黄可爱,鹅掌楸马褂一样的叶子也会变黄。冬天我们还可以看腊梅。山上还有很多观果植物,比如说柿子。还有很多卫矛属的植物,它们的果实比花还好看。其实我们多了解一些植物,多关注一些植物,我们就能在植物的身上,很敏锐地看到四季的变化。

就我们对植物爱好者来说,我们一年四季都很忙。尤其是春天时候,百花盛开,争先恐后,我们就忙得要死——一边工作很忙,一边想着这个花开了那个花开了,这个也想去看那个也想去看,但又没有时间去,心里会特别痒痒。如果长期关注小山草木记,会发现每到春天的时候,草木记记录的植物也特别多,想写的东西会特别多,比如说我今年春天就记录了江南春季野花一百种——这还只是我观察记录的一部分。有兴趣可点击参阅:不负春光 | 江南春季野花一百种⑤

第三个收获,我觉得是多了一份博物的情怀。我也非常钦佩青朴写作营各位老师的自然生态意识和做出的各种努力。英国有一个自然主义者,叫彼特·斯考特。他曾经说过:要拯救面临威胁和毁灭的自然界,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重新爱上自然的真和美。所以爱上植物也是一份博物的情怀,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欣赏和尊重。你平时不欣赏一种生命,可能很难对它们产生热爱之情。我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公众号的写作,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植物的美好。平时我也会通过一些自然课堂——比如说走进中小学或者带孩子们去公园看花看草,让他们认识更多的草木虫鱼,了解更多的植物智慧,他们就会对植物肃然起敬,然后开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我们平时组织活动的时候,也会特别强调纪律,只看花拍花,但是不能攀折,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在感受自然美好的同时,明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今天把它的枝条折断了,那它就少了一部分营养制造器官,你把它的花折掉了,那它就有一部分果实不能形成,其实这些都是在点点滴滴中对孩子们进行自然生态教育。

在草木的世界里收获,还有一点就是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比如我们刚才说到,不是春天才有花开,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花会开,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去看花。我一直主张,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持久的、深入的、健康的爱好,因为古人也曾经说过,一个人无癖好是不值得交往的,一个人没有癖好,就没有深情,没有深情的人当然不值得交往。这个是就外部社交来讲的,其实对我们自己内心世界来说,有一个这样的爱好,也可以调节舒缓一下我们紧张的工作和家庭压力。在工作之余,可以把工作抛到脑后,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的世界——或者说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让我们每个人在世俗和精神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平衡,也可以让生活更加有趣更加充满期待。

举个例子讲,像我平时不论是出差还是旅行,因为有了对草木的爱好,比别人就会收获更多一些。出差的时候,我有空就会去看当地的公园,如果有多一点的时间,还会去看植物园,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看看酒店周边的一些植物。因为植物地域性都很强,华南的植物跟我们华东的植物就差别很大,作为异乡人,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别样的收获。因而不管多苦多累的差事,我对出去外面都是很期待的——主要是想到了在工作之余还可以观花拍花。比如说我去深圳好多次,就拍深圳的花,去年陪我老爸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就拍东南亚的花,前一段时间去了一次北美——加拿大和美国,也拍了很多当地的花草。走的地方多了,视野得到了开阔,见识到了很多没见过的植物,虽然旅途比较劳顿,但是翻看照片的时候还是欢乐更多。现在我最想去的地方,一个是横断山脉,一个是秦岭,因为两个地方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植物最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

在草木世界最后的一个收获,我觉得是加深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每个人了解人类社会,可以有很多切入口,比如说文学家从文学的角度,历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商人呢从商业的角度,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还有经济学家,他们用经济学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对我们爱好植物的人来讲,也可以从植物学的视角切入这个世界。我一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仅仅是就植物谈植物,后来观察久了,研究比较多了,会发现植物和地理、气候、地质、生态、民族等都很有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植物的背后其实就是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等因素。

我读了中国现代植物学之父胡先骕先生的传记,就发现我们国家的现代植物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很快在世界植物学上有一定的地位。还曾看过一部纪录片《中国威尔逊》,讲诉的是一个英国植物猎人,把我们中国西南很多的珍稀植物比如绿绒蒿、珙桐等引种到英国、美国等很多地方。再比如说杜鹃花——中国是杜鹃花的故乡,但是后来杜鹃培育做得最好的是英国和美国,我们反而要从他们那里进口杜鹃。

还比如说鸦片战争,其实是两种植物的战争。大家知道吗?这两种植物,一种是茶叶,一种是罂粟。这两种植物把我们中国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茶叶的世界市场当时是被中国垄断的,中国茶叶占了90%以上,而英国人特别喜欢中国的茶叶,大量购买,在贸易当中我们顺差很大,而我们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的工业品也没什么需要,所以英国的大量白银就流入到我们中国来了。英国人想怎么改变这个面貌?一开始是跟我们谈判,但是我们那时候闭关锁国,根本就不理他们,所以英国人对我们实在没办法,就想起了使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

第一,他们派遣了一个植物猎人叫福琼,到我们中国来盗取茶叶种子、寻找制茶叶的熟练工人。他先后到安徽的休宁、福建的武夷山,到休宁是盗取绿茶的种子,到武夷山呢是盗取红茶的种子。因为他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我们中国最优质的茶种引种到喜马拉雅山南麓,也就是印度的差不多这种地理条件的地方,后来制茶业就在印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因为印度茶叶的崛起,我们中国丧失了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据说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中国在茶叶市场的90%多的垄断到后来大约只有20%左右,所以英国人就不用再依赖我们中国的茶叶了,中国的国势一落千丈。

另一个手段是走私鸦片到中国。大家都知道,鸦片是从罂粟的果实当中提取熬制的,英国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取得白银,实现中英贸易之间的平衡,我们中国一禁烟,打断了他们白银回流的循环链条,他们就派出军舰、坚船利炮把我们中国的国门轰开,让我们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植物的背后也是国家命运的折射。另外,佛教和莲花呀、六道木、菩提树、无忧花等等只有都有一些联系,深入了解也会很有意思。

四、如何提升写作水平?

1多读书。

2多观察。心在当下。到处随拍。

3勤动笔。勤于动笔,多写文章,收获最大的肯定是我们自己。

如何提升写作水平?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很难讲的话题。我自己列的这三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多读书、多观察、勤动笔三条,我觉得读书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植物学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自洽的世界,有自己的术语、有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原则、也有自己的逻辑,所以如果真的对植物感兴趣,还是要广泛阅读,打好基础。我自己就有这么一个特点,一旦对某一方面问题着迷,就会开始搜集这方面的书籍资料,而且是广泛占有,现在我自己家里的植物书超过80本,有的是植物图鉴类的、有些是文学类的、有些是博物史类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典籍。如果要对一种植物进行创作,有这么多的资料可以查询,有这么多角度可以观察,就可以从植物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学等各个角度做一些分析,写作的角度和视角,自然就会和别人完全不一样。我的一个书单,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2016草木书单 .

第二个提高的方法,就是多观察。其实是两句话——一个是心在当下,细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不论写什么,都要对该种草木有一个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够写得比较顺畅,如果说你自己都对这个事情一知半解,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能动人。另外一句话是到处随拍,有机会出去外面的时候,可以广泛观察、多比较,你的视野会更开阔,以后有比较、有鉴别,才能把一件事物说得更清晰。

第三个方面,要勤动笔。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好写,但是我觉得如果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肯定会有很多灵感迸发,有很多素材值得书写。而且多写文章、勤于动笔,收获最大的也是我们自己。因为你要写作,就得查资料,你要写清楚,你就要弄懂弄通。有些构思可能在脑海里的时候想得很好,但是在从脑海到文章这个过程当中,你所想不一定能够得到完全表达,只有多练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地步。

我当时是先从写博客开始的,大约是2006年博客兴起的时候,模仿《人间草木》、《闲情偶寄》写了身边的一些植物,但那时候进步比较慢,大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弄,虽然有论坛,但请教也不方便,后来微博兴起的时候,博客就慢慢不写了,就荒废了。重新在草木方面提起浓厚兴趣,主要是交互性更强的社交媒体微信和公众号的出现。一开始我是在朋友圈随拍随写宁波的草木,后来有些朋友就建议我开一个公众号,说公众号编辑排版更漂亮,查找方便,交流也方便,而且可以以此为阵地和全国的同行做交流。所以这个时候小山草木记才开始做起来。

我的公众号是2015年11月11号开通的,到现在有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这里面所有图文都是我一个人包办,所以跟有些公众号团队运营集体创作不一样,是我个人的一个后花园,我几乎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放在这上面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推广,这个公众号主要是靠内容来吸引粉丝的。做到现在,反响还不错,粉丝量已经突破了6000,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但是对我来讲,一想到有这么多同好跟自己一起交流草木方面的话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让我坚持不懈的写下去。

写的多了,慢慢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平时在户外行走的过程当中,不时地会有一些写作灵感闪现,因为积累越多,越能触类旁通,有时候看到一种植物,就会思考怎样的视角拍摄会比较美丽,从哪些方面去表达它们会比较有意思,只是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去做,因为工作实在太忙了。到目前为止,我这个公众号记录的植物应该也超过了一千种,自己认识的植物应该有两三千种,所以慢慢有一些窍门摸出来了,比如说看到一些植物的叶子,或者是花、果,也有些大致能判断什么科什么属了,这个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五、成为一个植物爱好者,您也可以

1有心人。

2随手拍。

3、多读书。

4纪录片。

5公众号和微信群。

6掌握工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植物达人,主要做到下面几点就可以了。

第一做个有心人。平时慢下我们匆忙的脚步,从身边的世界、身边的社区开始观察,做一个经常发现美好的人。

第二要经常拍照。你看到感兴趣的植物,不管认识不认识,要多拍一些照片,多积累一些素材,不懂的可以问别人。

第三个方面还是多读书。因为你总不能只靠问别人来学习植物,一定程度上来讲,从书里面得来的知识肯定更加系统更加扎实,你问别人的知识,永远只是一些零敲碎打的东西,自己进步也不会太大,还是得靠系统读书。

第四个方面,可以去看一些纪录片。比如说英国BBC的《植物私生活》、《植物王国》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好的纪录片,通过声、光、电、化等手段,非常形象地让我们发现植物世界里一些隐秘的智慧,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第五个方面的话可以关注一些优秀的公众号。比如说“植物图鉴”、“植物星球”,再比如说我的这个“小山草木记”,我们华东的人可以多关注,我会将我们当地当季的植物做同步的描述推送。另外可以加入一些植物群。现在植物群也非常多,我们这边就有一个“拈花惹草部落”,这里面有500人,这已经到达上限了,全国各地的达人、大咖、植物爱好者都有,每天都非常热闹,大家讨论一些植物问题、昆虫问题很方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