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著述中的宁古塔旧城驿传

宁古塔最早的一条驿路,是始创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时期的宁古塔旧城——鹦哥关——盛京驿路。《清史稿》载:“太祖、太宗力征经营,奄有东土,首定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及宁古塔诸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后金开国大将额亦都(1562-1621),受命“抚渥集(窝集)部那木都鲁、绥分、宁古塔、尼玛察四路”;天聪五年(1631年),昂邦章京(将军)、正黄旗人吴巴海驻宁古塔,并崇德元年(1636年)筑城,即今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至康熙五年(1666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新城(今宁安市老城),宁古塔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绵延五十余载。

宁古塔旧城驿传遗产稀缺,相关史载、史图寥寥,或语焉未详,或存有疑点。本文从流人著述视角,梳理与鹦哥关驿路相关的历史地名,并以此描点,勾画驿路走向。引用史籍包括方拱乾《绝域纪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和吴兆骞《秋笳集》,等等。方拱乾和吴兆骞顺治十五年(1658年)闰三月,同徙宁古塔,张缙彦晚三年到达,他们本人正是鹦哥关驿路的匆匆过客,最早在海兰河(海浪河)落脚,居住旧城,用笔可信。我们庆幸流人士子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有这些旧城驿路、驿站的细节文字,否则宁古塔早期驿传,势必湮没于史,成为无法填补的空白。

石 城——喧闹的大帅公署  石城,宁古塔旧城,垒石成垣,因名石城。《盛京通志》记:“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南岸,有石城高丈余,周围一里,东西各一门。城外边墙周围五里余,四面四门,昂邦章京巴哈图监造。”又记:“内城北正中,为昂邦章京衙署正堂,草坯房五间。东西为左右司草厢房各三间。”这里隐含的驿传信息,是内城东厢房所在的左司衙署,清制,左司又名兵司,掌管兵刑吏及驿传诸事。

《宁古塔山水记》“石城”一节,写内城场景,出现驿传细节描写:“凡钱粮听断,皆出于其中,朝廷有诏旨及军令,皆于是宣读,府部公移,调发工匠,及遣发迁谪者,皆于是稽察,解进参貂,或远夷朝贡,并于是奏报。”文中诏旨及军令、府部公移和解进参貂等项,盖属驿传常例。由此可知,宁古塔旧城署驿,是在城驿,涵盖于将军衙门左司三间草厢房中。

官道山——抱官道而西向 官道山,今长汀镇满城村南山,满城旧称蛮子城,以流人聚落得名。《宁古塔山水记》“官道山”一节,有一段驿传延续记载:“石城西南五、六里,有山,在官道之南,故曰官道山。自城中望之,圆如乳头,既视之,则蜿蜒如长蛇,抱官道而西向。”写的是鹦哥关驿路初段走向,地理环境。站在山顶鸟瞰,可以看见与海林——长汀公路呈缠绕状的一条沙土路,从旧城屈曲而来,在山前甩出一个圆弧,转向西南,恰似臂弯,凸显“抱”字意蕴。文中官道一词,是民俗语汇,驿路称官道,驿站称官房,至今口口相传。于是我们知道,驿路出宁古塔旧城,向西延伸至官道山、杨木林子,再转南到西马场。这个走向,也与“东旧街西旧街,杨木林子哈达湾”民谣,及“军旅牧马之地”相合。这里另有一条康熙六年辟建的宁古塔新城——西马场官道,与鹦哥关驿路叠印,据《宁古塔山水记》于康熙三年之前成书,和作者康熙五年随迁新城等情,其官道当指鹦哥关驿路。

株 龙——大窝集苍林万仞  株龙,全称株龙多洪,今敦化市额穆镇珠尔多河村意气松自然屯。满语多洪,汉译渡口之意。行至株龙,已进入张广才岭窝集,《扈从东巡日录》:“窝集者,汉言大林也”。塞齐窝集,俗称大窝集,六十里;纳穆窝集,俗称小窝集,四十里。《绝域纪略》以出关为序,记云:“自鹦哥关,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中惟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龙。多洪屯各庐,屋不满十行,差卒换马之地。多山,多水,多虾荡(烂泥塘)。”这一段是专写鹦哥关驿路的,文字简约,但唯独仅有,东北古代交通史专著,凡涉及鹦哥关驿路者,没有不引用这段话的。文中一千八百里之遥,差卒换马之地只有三个村屯,寓驿于寨,是宁古塔早期驿传特征。其中多洪和株龙两屯,即深掩于张广才岭窝集道中。

多 洪——张广才岭古道  多洪,满语昂邦多洪,今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张广才岭标志地名。可证鹦哥关驿路中段,归于张广才岭传统古道。著名的张广才岭陉口——塞齐窝集和纳穆窝集,是古代从牡丹江流域进入松嫩平原惟一孔道,上溯渤海国营州道、契丹道,元代西祥州至永明城,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而至清代宁古塔旧线新线,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交汇、叠印,时空跨越千余载。道中一字排开的高句丽、渤海、辽金古城遗址,地名的世袭罔替,铭记着古道的沧桑。株龙过后,又联袂出现两个带多洪字样的地名,昂邦多洪——蛟河(又名嘎呀河)渡口,拉法多洪——拉法河渡口。据吴兆骞诗使用朵洪(《七夕次喇伐朵洪》)、多洪两个地名,和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李文信《辽海丛书批注》“多洪,本作昂邦多紅,此謂大渡口也,又名退屯站,今作退摶”确地。

灰 扒——茶青色的河  灰扒,同名音译灰泊、辉发,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辉发城镇光辉村“辉发古城遗址”,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辉发部都会。满语辉发,汉译茶青色,喻松花江支流辉发河。古城轮廓犹存,依山面水,城垣三重,自成险寨。吴兆骞《过灰扒故城》诗:“空碛风云当日尽,战场杨柳至今生”。

鹦哥关——柳条边以隔中外 鹦哥关,今辽宁省清原县英额门镇,又有英锷峪(乡土名)、阴沟关(吴兆骞诗)、英莪关(乾隆诗)诸称。这一组汉译地名,鹦哥,是爱禽鹦鹉雅号,显然是最符合民俗取向的谐音缀词了。其关,崇德三年(1638年)始建,柳条边老边十六边门之一,处威远堡、兴京两边门之间。关门楼上悬“英莪边门”匾额,面阔三间,中门列宽,通车马、行人。两侧耳房,一囚人犯,一住巡差。有防御衙门、八旗披甲守护。鹦哥关关守统于盛京兵部,同时也是盛京、宁古塔两将军辖地边界,因成驿路标志地名。鹦哥关还是额亦都祖居之地,镶黄旗大本营,据《清史稿·额亦都传》,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丁未九月,从征辉发”,三年后抚东海窝集四部,鹦哥关正是额亦都挥师东进的起点,驿路成因系此。

盛 京——东北最大都会 盛京,今沈阳市老城,盛京将军衙门驻地。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驿路入鹦哥关,径直西行,历萨尔浒(抚顺市大伙房水库“萨尔浒古城遗址”)、噶布花林(抚顺市顺城区戈布新村),而至盛京,这一路段,与清廷盛京——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祭祖御道重叠,已非寻常可比。吴兆骞在沈阳、萨尔浒多有吟咏之作。及多尔衮、顺治入关,鹦哥关驿路实际延伸到北京,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宁古塔(新城)大站道取代,改从威远堡入柳条边。抚顺是人们熟知的地名,对鹦哥关驿路路线描点明晰,从牡丹江流域到沈阳,最早也是最贴近直线距离的交通线,是经由抚顺的这条鹦哥关驿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