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的人迎寸口古脉法

2016年05月18日

在《灵枢·终始第九》中有一段文字:“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而在其他篇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其他类似的说法在内经中不下四五处,有说“脉口”“气口”,有言“寸口”,实为异名同处,故依常言以“寸口”代之!

到底在哪

人迎寸口的说法在内经中出现多次,且以大量篇幅论述,说明人迎寸口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人迎寸口具体在哪?历代医家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左人迎,右寸口”理论,此论出自于王叔和《脉经》中的《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此论述在临床中也有大量应用,据说效果也不错。

那么在内经中是如何定位的呢?

《灵枢·本输第二》:“任脉之侧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搏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

寸口,又称气口。

《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灵枢·经脉第十》所说:“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也就是手腕内侧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的脉动处。

“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搏动处。

倍、盛之意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中用的“倍”,《灵枢·终始第九》中用的是“盛”,“倍”“盛”两个字其实是一个意思,代表人迎与寸口的力度大小!说到这里,有的人就说了,颈动脉的搏动一定大于桡动脉啊!还用比较吗?呵呵,其实古人摸的不是脉管的宽度而是力度,只要仔细摸一定能够知道里面的区别!

盛、倍的比较

到底什么是一盛,怎么样才是二盛、三盛呢?

如何操作呢?以摸病人的左侧脉为例!医家左手摸其寸口脉,右手摸人迎脉,取最强脉位的脉度来比较盛、倍!如何判断呢?一盛:人迎与寸口能感觉出区别;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二盛:介于一盛与三盛之间!

如何应用

《灵枢·终始第九》:“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补泻的穴位数为三个(单侧),即: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2、因为太阴、阳明“大富于谷气”,它们是多气多血之经,所以一天扎两次,厥阴、少阳一日一次,太阳、少阴两日一次!

如何取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此处的荥输,应该指的是五输穴(井、荥、输、经、合),而不仅仅是荥穴和输穴!因为临床中的疾病千变万化,单靠荥输两个穴位是无法通调外经的。只有把五输穴完全弄明白了,才能实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大数”),所以,调人迎寸口是通过选用适当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的!

先后顺序

《灵枢·终始第九》:“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当阴盛阳虚的时候,先补阳后泻阴;当阴虚而阳盛的时候,先补其阴后泻阳!所以,调人迎寸口脉时的先后顺序是:先补后泻。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另有一文讲述人迎寸口脉的图片解析及从背后诊人迎脉的图示,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摘要,请有兴趣的朋友关注查阅。

(0)

相关推荐

  • 遍诊全身

    ​从<内经>"遍诊全身" 到<脉诀>"独取寸口" 这样演变 是好是坏 <黄帝内经>,被奉为,医之始祖 为后世所推崇,但书中, ...

  • 黄帝密码|人迎寸口脉法

    昨天 (四)人迎寸口脉法 <出窍系列32>.水墨.本然绘 人迎寸口脉法见于<素问>中只在<六节藏象论篇>中篇尾出现了一次,原文为: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 ...

  • 《灵枢经脉篇第十》经脉之是动则病……

    黄贵生老师笔课: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q ...

  •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

    本文转自<拔开迷雾学中医>作者王伟 中医诊脉玄妙而神奇,关于治病用药的医书那是不计其数,但关于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的医书却为数不多,今天小编将把人迎气口脉法详细介绍给大家,一睹中医诊脉的精髓 ...

  • 如何正确理解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脉法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一.如何理解"终"和"始" ...

  • 古脉法寻踪之十六

    第十六讲:病例分析及答疑 一.病历分析 女:41岁 右:尺:沉弦洪,关:弦细,关尺间弦细长,寸:弦细,入鱼 左:尺:沉稍细,关:浮取洪,重取细涩,寸:沉,软 时间:7月7日诊的脉. 生日:1966年1 ...

  • 如何辨明六经病?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学会了必有大用处

    只做中医精品阅读 中医诊脉玄妙而神奇,关于治病用药的医书那是不计其数,但关于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的医书却为数不多,今天小编将把人迎气口脉法详细介绍给大家,一睹中医诊脉的精髓. "太阳病,头痛发 ...

  •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丹医秘授古脉法> 前言 ...

  •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编辑/小谢)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作 ...

  • 古脉法

    ​人迎寸口脉法 "人迎寸口脉"理论来源于 <黄帝内经·灵枢·始终>: 持其 脉口人迎 以知阴阳 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天道毕矣 平人不病 脉口人迎 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 而 ...

  • 人迎气口诊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中医诊脉 玄妙神奇 治病用药 种种医书 不计其数 明确辨明 六经病的 种种医书 为数不多 今把人迎 气口脉法 详细介绍 一睹中医 诊脉精髓 太阳病: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

  •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读经典是否真的有用?无数的中医大师以他们达到的高度告诉后人学习中医一定要学经典.但如何能从经典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呢?<拨开迷雾学中医>的作者王伟在本书中分享了他学习四大经典的体会,我们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