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的问题
一位道家高人张至顺老道长说:
“不口渴为什么要喝水?”。
在纪录闽南中医世家白家母子的这几天,我发现他们母子俩从来不喝水,至少没有像地道闽南人一样见面先泡茶待客。一起吃饭的时候更不得了了,我发现白医生连菜汤都不喝!“我从小不喝水的,更不要说喝茶了。”为什么啊?白医生没有说为什么,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所有卖茶的人都说喝茶有这个好那个好,没有一个说它有什么不好,这就不对了吧?”
在道观辟谷的时候,萧道长最常问的一句就是:“口水怎么样?”他认为辟谷期间最好把水谷也辟了,如果可以忍受最好不要喝水,因为一喝水你的口就更渴了。辟谷时身体对外获取能量依赖消失了,自身的元神开始启动“天一生水”......越喝越渴,一个似乎很悖论的建议,事实上果真如此。我是在辟谷第三天开始饮水的,先是用矿泉水的盖子来一口,之后我明白了,真的是越饮越渴,除了口,还有心。辟谷之后,至少我知道:人体是不需要那么多水的,口不渴不要喝,或者少喝,听身体的没错。
“茶喝多了对骨头有影响,会引起骨质疏松,而且增加肾脏的负担”,看我还在追问,白医生说:“如果别人泡好了茶你就喝两杯,但是不要每天都拎着一罐茶到处溜达啦。”
北京中医界名医徐文斌:
“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 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喝冻水、冻饮料,牲口不如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 .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 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
孙中山先生长期受胃病折磨,看遍他所能接触到的中西名医一直看不好,直到有一次一位日本老人(还是一位医生记不大清了)劝导他让他改掉喜欢吃粥的习惯改为只吃干饭类的干性食物(好象早上也是吃的炒饭等),终于彻底治好了几十年的老胃病。
为何强调不渴不喝和不要饭水同食,清朝名医黄元御著的《四圣心源》(李玉宾主校)早已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水榖(“谷”的繁体字)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榖(第10页)。大意是水和粮食进入胃中,需要依靠脾阳予以消化,但脾胃对水的消化较难于对粮食的消化。饭水同食势必影响甚至抵消脾阳的运化能力,所以要分开摄入。即便如此饮用也要有前提,那就是不渴不喝,同样依据该书所述“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见第10页),意思是当脾胃处于火气、阳气畅旺的时候,水进入胃里很快就会被汽化蒸腾(接下来是“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这时喝就不会给身体造成负担,这就是身体自动发出的口渴的信号(当然饮汤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但西方式直观理论却恰恰相反,强调:每天要保证摄入充足水分,因为若等身体发出口渴信号,说明身体严重缺水。这当然是非常谬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