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灌:徐霞客笔下美丽的应龙桥去哪里了?
下灌有有座应龙桥,明清时期在全宁远所有桥梁中,那是数一数二的。明末徐霞客来宁远旅游时,就把这座桥写进了他的游记:“下观之西,有溪自南绕下观而东,有石梁锁其下流,水由桥下出,东与箫韶水合。其西一溪,又自应龙桥来会,三水合而胜舟,过下观,始与萧韶水别,路转东南向。南望下观之后,千峰耸翠,其中有最高而锐者,名吴尖山。山下有岩,窈窕如斜岩云,其内有尤村洞,其外有东角潭,皆此中绝胜处。盖峰尽干羽之遗,石俱率舞之兽,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东南二里,有大溪南自尤村洞来,桥亭横跨其上,是为应龙桥,又名通济桥。”
(下灌东江上的应龙亭,亭前便是已经被冲毁的的应龙桥,亭桥的《应龙桥碑记》依然矗立于亭前)
从徐霞客的日记来看,文中明显记录了两处应龙桥。一处在西江上:“其西又一溪,自应龙桥来汇”。这一处与迎仙桥相距很近。第二处是:“大溪自尤溪(东江)洞来,桥亭横跨其上,是为应龙桥。”从徐霞客的日记中明显看出,西江上的应龙桥靠迎仙桥很近,再从嘉庆县志中“雍正间移建与迎仙桥并”的记录可以看出,是把西江上的应龙桥移到今址,称广文桥。
一般来说,一个村有两座同名称的桥不太可能,如果不是徐霞客日记将名称记错,移建的应龙桥应该是广文桥,不然县志会记录为“移建改名”。当然,也存在一桥多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徐霞客记错桥名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霞客仅仅路过一次,比如他将下灌就写成了“下观”。
下灌为什么要移建这座桥呢?现场考察便能明白其原因:今址桥下为天然生石,建桥礅坚固不易被洪水冲跨,而原址河床尽为泥沙,易被冲跨。现场去考察,移建前的桥礅还存,距今广文桥约80米左右。
(航拍下的广文桥,桥下的天然生石看到了吗?)
二、明朝“中纪委副主任”雷复雨夜赏应龙桥,灌溪八景之一的“灌溪夜雨”诞生。
徐霞客经由的应龙桥又建于何时?没有具体文献载录,但是,可以从雷复的诗作中作出推断。
雷复,宁远明朝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官员,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正统元年(1436)年中进士,同年被皇帝派回宁远祭舜,过下灌,写下了千古名篇《灌溪夜雨》,后为灌溪八景之一。雷复是宁远有明一朝在《明史》有传记的惟一人物。官居右都副御史(约等于今天的中纪委副主任),巡抚山西,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其《灌溪夜雨》写道:
月晕连霄蚀,去堆向晚塞。暮空风吹雨,醮破灌溪色。
虹桥卧波心,波面昏如黑。秋意酿微凉,溟蒙水气逼。
泼涳细点匀,烟绡漠漠织。淅沥柳岸喧,四围起沈默。
何当飞松涛,天外秦未息。恰趁对床听,不知枕欹侧。
泾萤暗无光,早恐歇啾唧。孤唳音凄凄,苍茫附雁翼。
书声杂雨声,青灯出深黑。潇潇鸡鸣夜,伊人时记忆。
(广文桥上的建文帝传说标牌)
从雷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这首诗时,是在灌溪有桥有亭的地方,桥上还有床,这与至今还遗存的广文桥相同。据此可以说,雷复诗中所反映的桥在雷复生活时期已建立,也应该是徐霞客所经由的应龙桥(或说广文桥)。
三、龙回寺的重建僧名叫广文
1.龙回寺的核人僧人名叫广文
过今广文桥北向东约200米,有龙回寺,又称应龙寺。其创建人为广文。龙回寺建成当日所立的《龙回寺记》记得真真切切(见下图)。
(龙回寺)
(《龙回寺记》明确载明:其寺重建于明宣德壬子【1432】,其核心人物为僧人广文。天顺四年【1460】建成。参照灌溪李氏族谱其它诗文,其僧名应为“广文”。)
2.雷复与广文相识且关系密切。
前文提到,雷复在应龙桥上创作诗歌《灌溪夜雨》,最后两句是:“潇潇鸡鸣夜,伊人时记忆。”这里的伊人是谁呢?光绪版《宁远县志》给出了答案:“回龙寺,在县南灌溪宅右,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侍郎雷复有记。”
(光绪县志中的龙回寺记录)
这一记录,不仅反映了雷复给龙回寺写了碑记,还体现了雷复与寺僧广文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还反映了雷复之记在光绪年间时还立于龙回寺内(据查,龙回寺毁于1958年)。
雷复写在应龙桥上写《灌溪夜雨》“伊人时记忆”,又给龙回寺写《龙回寺记》他与僧人广文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他在桥上所要忆的伊人也只能是龙回寺僧人广文了。桥既名广文,当然可说广文是此桥的倡建人。
结论:根据上述考证,原应龙桥又称广文桥实系龙回寺僧人广文所倡建,由于没有具体时间,我们推算,广文桥应在1436年前后建成。
(蒋少军书,李治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