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桥军团造出世界超级工程

刚通车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讯员 罗京新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张静 刘佩娅

12月26日9时43分,福建平潭站首列动车发出,从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上疾驰而过,奔向福州。这标志着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正式通车。

全长16.34公里的平潭大桥位于福建海坛海峡北口,这里与百慕大、好望角一起被称作世界三大风口海域,常年风急浪高,被视为建桥禁区。

2013年11月,以中铁大桥局为代表的湖北建桥军团进驻海坛海峡北口,挑战这一世界在建难度最大的海峡大桥。5000多名建设者奋战7年,一座由在鄂央企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新的世界超级工程诞生在碧波万顷的海峡上,意味着我国建桥技术攀上新阶段。

风急浪高,岩石比铁硬

桥上车流滚滚,动车飞驰;桥下万吨巨轮穿行。20多层楼高的平潭大桥气势磅礴,伸向海湾,一眼看不到头。

脚下惊涛拍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桥下观景平台时,大风刮得人几乎站不稳。

“惊涛骇浪,曾经让我们两年愁眉不展。”建桥30年的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张红心如此感慨。

难!风大,浪高,水深,流急。

这里,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其中200天是7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台风正面登陆3次到4次。海水最大流速达每秒3.09米,海浪波流力超过内河的10倍以上。

开工以来,建设者遭遇数十次台风,2015年13号超强台风‘苏迪罗’风力更是达到14级。

不单是风。“这里的岩石比铁还硬。”中铁大桥局项目总工王东辉回忆,第一根钢管桩打进岩床,结果钢桩被挤压致严重变形。经过长年风浪洗刷,海床的光板岩、孤石比铁还硬,大桥桩基一时难以安放。

“小板凳”搭出“人工岛”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经过数月测算,大桥局工程师在国内首创出“深水裸岩区埋植式海上平台”技术,即根据海底岩面地形,定制4根长短不一的钢管桩,快速联结,形成临时“板凳”。随后,下放预制的圆柱形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让钢管桩“黏”在海底岩石上。

从“小板凳”起步,施工平台扩大到6万平方米。高峰期,600余名建设者在“人工岛”上生活、施工,一干就是6年。

为在硬岩上打桩,中铁大桥局启用了世界先进的海上巨型打桩设备——多功能全回旋式起重兼打桩船“海力801”,还自主研发出世界最先进的KTY5000型液压动力头钻机,其钻孔桩直径达4.9米,为国内桥梁直径最大的钻孔桩。

这些钻孔设备,让未来的大桥在激流暗涌中,增加了一根根“定海神针”。

在钢桁梁架设阶段,中铁大桥局历时3年、耗资数亿打造出“大桥海鸥号”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起重能力达3600吨,主钩起升高度达110米——相当于39层楼高。这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能将3400吨的钢桁梁稳稳“抓”到墩顶,刷新世界桥梁整孔钢桁梁架设的重量纪录。

引领中国铁路跨越海峡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也是合福铁路、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I级铁路,起于长乐,终于平潭,将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串联到一起。

随着福平铁路同步开通,平潭岛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钟可达。

更重要的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成为我国复杂海域建桥的开拓性工程。

“这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大桥。”张红心介绍,湖北建设者勇于创新,大量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攻克了恶劣、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系列建桥难题,已获专利73项,将引领中国铁路今后继续跨越海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