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报国寺 【北京】
卢沟桥是国一,是列在革命遗址中而非古建筑类的桥,在名录中,年代栏空缺,但备注栏中有这样不痛不痒的说明:包括宛平县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的纪念地,桥始建于金代。其实不必这么啰嗦,简明扼要,金、清。
“卢沟晨曦”也是很美的。卢沟桥既是景区,也是依然在使用的交通桥,东西两岸的居民凭通行证进出。
我去时还不到7点,顺着电动车的方位,稀里糊涂的就进了景区,出来卖票的都还没上班呢,是为免费一游。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上,永定河即桑干河,海河的五大支流之一,金代称卢沟,清代改名永定河。
桥建成于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后元明清不断修缮,是一座金-清的大石桥。卢沟桥似弯月,静卧河波。河桥加两端引桥总长266米,桥孔11个,是北京最老的联拱石桥。
桥的南北两侧有望柱280多根,柱头装饰有石狮,柱柱之间嵌有护栏板,上面镌刻有如意宝瓶。
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有好事者统计为501个,单狮、母子狮、3狮等表情万幻,神采各异,均为蹲狮,它们也是卢沟桥的最大看点之一。
石狮中有的为旧物,有的为新补,不必在乎,岁月的更迭、战争的戕害,能让石桥残存就已难能可贵,石狮只是个装饰物而已。
桥东桥西配置相同,均为一趺碑、一龙柱亭碑和一华表。碑文为重修记、诗作等,均为康乾爷孙御笔。
细读一下康熙8年(1669年)的满汉双语碑文,上面写着:历元与明,屡溃屡修,御极七年,秋霖泛溢,东北而圮十有二丈……它只是一片平淡的记叙文。
而桥西的乾隆51年(1786年)御笔的《重葺卢沟桥记》碑,如有耐心通读一下这700多字的文章,会让人佩服这个技术型同学。
他讲文字语法、讲古建保护、讲施工技术、讲质量、讲回扣,也像是给今天留下的一篇醒文。
大概翻译一下中心思想:人家金朝建的桥是高质量的、是获鲁班奖的,数百年都屹立不塌,今天桥面弊坏了,历朝历代不都是去补修嘛,而你们却说桥洞不行,是要拆了重建,你敢保证你建的一定比金朝的好吗?你们夸大其事,多骗点工程款,是不是图有所侵?赶紧给我新石面复旧观,不同意的也别辩解。文后强调:“不得不扬其旧过去之善,而防其新将来之弊,是为记。”可惜今天依然善未扬、弊续流。
卢沟桥今天依旧保留着一段坑坑洼洼的桥面,它是古桥过往的痕迹。“七七事变”让桥承载了国家伤痛,它是全面抗战的起始点,托尼盔、灰衣、长枪、大朴刀、29军将士,这些固定的标签已成记忆。
桥依旧是桥,哪怕它变成永定河中的一个废石,它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屈辱的过去。
卢沟桥的东边就是宛平城,1952年废县,西边有蜿蜒的城墙和高大的门洞,当年的弹痕依旧历历在目。城内井然清爽,建筑多为复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在城里,是卢沟桥实体外的补充,我去太早,不开门,有机会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