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寒还是凉?

原创 王蓄之 天下无疾 昨天

药材是什么味道,我们尝尝就知道了。但它的性质,是寒是热,我们怎么能知道呢?热性的附子上面不会着火,寒性的大黄身上,也不会结冰。那四气该怎么判断呢?
判断的方法,是去体验。我们连续吃几天辣椒,会有明显的上火表现,嗓子又疼又肿,说不出话,嘴唇、鼻子周围会长大红疙瘩;舌头通红,舌苔黄,一派热象,说明什么?说明辣椒的性质是热的呀。再喝几天大黄试试,大便一天好几次,完全没有形状了,身上越来越怕冷,食欲越来越差,全是虚寒表现,就说明大黄这个药是寒性的。
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是由人吃过之后的感觉来判断的。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人的感觉,都是主观的。同样的一杯水,你摸上去是凉的,我摸着觉得挺温和的呀;房间里同样的温度,你在里面觉得热的不行,我可是已经有点冷飕飕的感觉了。这样的话,药性的寒热,还能有客观标准吗?
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我们翻看古代的中药书,你会发现,对一个药的寒热,大家的认识有时候确实不一样。举个例子,比如生石膏,有人说是微寒的,也有人说是寒,或者大寒。那到底是微寒还是大寒呀?还有麦冬,有人说性平,也有人说微寒,或者微温。那到底是什么呀?这就涉及到上面的问题,药性的寒热,是由人的感觉来评价的,而感觉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严格的说,药性很难找到客观标准。
不过,这倒不是说,药性寒热,可以信口开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人对药性的判断,还是比较一致的。因为每个人的感觉虽然会有差别,但大方向基本还是一致的。比如到了夏天,就算阳气再虚的人,也能感觉到热;到冬天,阳气再盛的人,也会觉得寒冷。到了五六月份,大多数人感到的,都是天气越来越暖和;九十月份呢,越来越凉快。也就是说,按常理、常识来判断,做定性的判断,还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我们可以直接参考呀?有,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就是目前最大范围内能接受的,对药性的认识了。不过《药典》找起来不太方便,直接看统编的《中药学》教材也可以。因为教材基本也是依据《药典》来编写的。

以上内容,选自《无疾学社精品课·中医入门100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