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教区的欧克澜为何被称为“担架主教”?民国时期天主教会的辰州往事
沅陵有一条千米古巷道,人称宗教一条街,聚集了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白圆寺、道教道观等五大教派,近百年来却能和睦相处,形成了中外罕见、耐人寻味的宗教文化奇观。
二,天主教年初传湖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北京已慕道好久的官员姜修仁出任湘潭知县,上任后修建教堂,并邀耶稣会传教士来湘潭传教,姜修仁正式入教,洗名“方济各”。
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间,第一个来湖南长沙从事传教活动的,是耶稣会教士陆若瑟。康熙三十八年(1699),陆若瑟在长沙修建了一座临时教堂。
三,天主教于1901年传入沅陵
1856年4月,罗马教廷在湖南设立湖南代牧区。1879年9月,湖南代牧区分为湖南南境代牧区和湖南北境代牧区,湖南北境代牧区首任宗座代牧主教为方类思,由菲律宾省的奥斯定会管理。
1924年12月,湖南北境代牧区以主教驻地更名为常德代牧区,1925年从常德代牧区分设辰州监牧区,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传入沅陵,教堂由沅陵天主教会西班牙奥斯汀建立,1925年,辰州教区划归由来华已四年的美国苦难会神父管理,首任主教蓝坚牧 。
苦难会,是天主教的一个著名修会,亦译“受苦派”。全称“赤脚教士至圣十字架及吾主耶稣基督苦难会”,1725年由十字保禄创建,1770年经教宗克雷芒十四世认可创立女会,强调静思默想,并突出对基督苦难的记忆,会服为黑色,上佩有一颗白色之心代表基督受难。1921年传入中国湘西沅陵等地。
在二十世纪20年代,教宗向全世界发出了到中国传教的号召,而美国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天主教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内也进入了海外传教运动的高潮,继美国玛利诺会选择进入中国广东广西传教之后,美国苦难会也进入中国传教。
当时在湘西的来自菲律宾的西班牙奥斯定会,因为经济窘迫已无力支撑,经过协商苦难会传教的主要地点就选择了地处湖南偏远西部地区的湘西。
美国苦难会在此形势下,响应教宗的号召,接受了传教的使命,接手沅陵教区,并将天主教传教重心向乡村转移,使天主教会在湘西有了较快的发展。
继任主教欧克澜
1934年辰州监牧区升格为沅陵代牧区,1946年4月升格为沅陵教区,继任主教欧克澜 ( 1930年)。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加入了辰州的传教活动。
四,抗战时期,欧克澜被称为“担架主教”
抗战时期,沅陵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成为湖南战时省府,形成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在湖南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特别在1938年11月,湖南省政府以及重要工业企业,大批难民相继撤退至湘西地区。
1939年8月—10月,阮陵被日本飞机轰炸六次,欧主教带领神父修女抢救伤员,欧克澜遂利用沅陵教区的力量,相继在沅陵教区内的沅陵、芷江、辰溪、泸溪开设难民所,收容难民5000多人,由教会负担食宿。
欧克澜常常亲自前往工作,督办难民所经常通宵达旦,为安置难民而奔波,欧克澜被当地群众称为“担架主教”。
同时,在凉水井、吕公坪开设学校,招收难民儿童免费入学,在县城则进入尚智小学。同年,欧克澜于沅陵县城下南门开始建立公教医院。
同时在各堂口分设诊所、诊疗室,统一归沅陵公教医院管理,医护人员因陋就简,全力以赴地抢救病人,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百姓服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战争规模的扩大给了沅陵教区工作以极大的困难;同月,欧克澜主教在巡视教区中,被日本军队捕获;不久,日本占领当局以“敌国侨民”的身份将其劫持至香港,关入集中营软禁。
1952年,美国传教士翁明德、欧克澜、武平舆等被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