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3000公里,追寻笔迹墨踪
周作人在他的小品文中道,“人磨墨,墨磨人”,谈起自己珍藏的墨,其中有一锭为明代徽派制墨大家邵格之所制。史书称其墨“玄文如犀,质如玉”。四百年后的周作人,在谈及此锭墨时,依然用“黑亮如漆”赞之。
一锭墨,就是一部文化史的浓缩。
从婺源,前往绩溪,古徽州一府六县中,绩溪、歙县、婺源均是传统徽墨制造中心。
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人工制墨则始于汉代。至南唐,李廷珪创制出徽墨,其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为后主李煜赏识,之后历代匠人不断精研,推陈出新,直至清代,先后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墨家,遂成大观。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如高级漆烟墨之配方,乃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混合制成,细微之处全靠经验拿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各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自我探索,非苦功钻研无以谈继承。
点烟房
通过燃烧桐油来收集而得的烟颗粒,是制作徽墨的重要原材料,点烟时,房内气温极高。
墨泥
调入骨胶,热蒸搅拌,使烟和胶充分融合成墨泥。
捶打成坯
以铁锤捶打成坯,之后经烘蒸使墨变软,再次捶打。
称重,压模,定型
墨的制作计有30余道主体工序,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极为高昂的原料成本与精妙的制作技术,寒熬暑蒸,千锤百炼,万般辛苦。“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亲手掂量一锭墨,这些以“两”做计量单位的作物,重若千钧。
从绩溪转道歙县,拜访遗风堂制墨人考宏栋先生。考氏数十年来一直固执地用最地道的方法亲手作墨,手不释卷参悟古制,记录心得体会,树立起苛刻的标准,积攒下许多独门心法。
“会把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吗”?我们问道。
“这要看他的自身造化。如果文化跟心性达不到要求,宁愿断了,也不传”。
这句回答,让我们反复咀嚼到现在。
时间并不宽裕,先生执意要带我们走一遍老街,晌午烈日下,我们穿过这些古旧街巷、深远门廊和静寂庭院,青苔沿着砖缝攀爬,白墙斑驳,我们如同走在一个漫长文脉的呼吸之中——它鲜活,并且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