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吧!今冬最强寒潮来袭,“棉裤预警”拉响

这两天,今冬以来最强寒潮侵袭我国。

此次,寒潮将使部分地区气温创今冬新低。

今年冬天到底有多冷,

不是妈妈觉得你冷,而是真冷!

受强冷空气影响,

多地进入“速冻模式”,

一夜之间,大家纷纷拿出棉裤护体,

希望能扛过这个寒潮大boss!

这次寒潮将从12月28日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

12月3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12月份以来,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此次,寒潮的到来将使部分地区迎来最寒冷的天气,尤其南方地区最高气温下降更为明显。

一般来说,体感温度和气温、相对湿度以及风速都有明显的关系,温湿效应和风寒效应使人的体感温度要较正常情况下偏低,如冬季“湿冷”要比“干冷”体感更冷骤冷要比缓冷体感更冷有风比无风体感更冷。

受此次寒潮影响,南方地区气温骤降,且空气湿度较大,外加大风的影响,公众对寒冷的感受可能会更为突出。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根据国家标准《冷空气等级》的定义,当某一地区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时,可认为是一次寒潮天气。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地方上对寒潮的界定也稍有差异。气象台会通过对温度及其变化幅度以及风力强度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寒潮预警信息。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级别越高,过程性的大风降温幅度就越大。

寒潮发威,要留神健康隐患

温度的短时间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寒潮天气会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哮喘(特别是儿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哪怕是寒潮蓝色预警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寒潮是过程性的,可能会持续几天至十几天,在这期间,公众应注意加强室内和自身的保暖防护,尽量避免与冷空气直接接触,降低气温骤降带来的健康危害。

低温天气,御寒宝典要收好

个人防护方面,应注意更换厚衣物,比如棉裤,以及穿戴防护用品,如帽子、口罩、围巾、手套等。同时,减少户外活动,降低室内外的巨大温差对身体的危害。

室内供暖是寒潮天气时保护人群健康的最佳措施。寒潮天气来临时,应关闭门窗、使用供暖设备、降低低温暴露。但长期保持门窗紧闭,缺乏室内外空气交换,也有可能引起室内空气污染水平升高,因此还应注意居室的合理开窗通风,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发生。

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热食,少吃凉食,多补充水分。

寒潮的健康影响和防护也有地域差异。

北方冬季有集中供暖,室内干燥,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容易诱发疾病。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护,应注重室内的增湿和通风,少出门,防寒保暖措施要做好。

南方由于没有集中供暖,冬季室内冷,尤其是阴雨天气,湿冷也是诱发感冒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护除了少出门,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更应注重采取一些安全的室内增温保暖措施,改善居室内温度。

敏感人群,防寒保暖记心间

冬季气温骤降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影响最大、最明显。相比普通人群,上述人群是容易受寒潮影响的敏感人群,应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保暖,尽量减少外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温度调节系统难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因此他们是寒潮的敏感人群。

敏感人群更应注意对寒潮天气的健康防护:添加棉衣棉裤保暖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头部、胸背、脖子和四肢的保暖;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做好保暖措施。

此外,寒潮天气时,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关注天气预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  王情

中国气象局气象公共服务中心 柳艳香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研究员  李湉湉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