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把教师放在眼里”,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组的饭局,席间,一位自称孩子上初中的学生家长历数孩子老师的各种不是,还炫耀了自己多次到校对教师发脾气的经历。他说:“我从不把那些老师放在眼里!”
这位家长与老师有什么“过节”我们暂不谈,毕竟我们不知道其中的细节。但其带着“不把教师放在眼里”的态度,多次到校与孩子的任课教师发生冲突,肯定是不合适的。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对老师态度的优劣不会对他们自身产生实质影响,可孩子不一样,他(她)们天天与老师、学生打交道,父母对学校和老师态度,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家长“不把教师放在眼里”没什么,但孩子遭殃了。
首先,孩子在学生群体中的处境将变得尴尬
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他们的人际关系基本都在班级里。如果与班上同学的关系比较融洽,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很多,情感状态也会偏向积极;如果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他们的情绪就比较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而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双方价值观、世界观接近,且相互认可。显然,若家长不顾孩子感受,高调地炫耀“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就是间接地让孩子孤立于同学,他和他的孩子很可能被其他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家长称为“奇葩”或“异类”。一旦得不到同学的认同,处境就会变得相当尴尬。
我们身边有不少孩子,不被集体接纳,就与他们家长的个性有关。不少人都有过被孤立的痛苦经历,这种痛苦连成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
其次,影响孩子性格,也会造成孩子与老师关系的紧张
“不把教师放在眼里”的家长一般与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关系都不太好。他们几乎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还经常性地站到教师的对立面;他们的个性也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
某位在高中任教的老教师提到一个案例:一位学习不错的高三学生,成绩在年级组排名靠前,不出意外,应该能考上重点大学。不过这位同学性格有些怪癖,同学们敬而远之,老师们也不太愿意跟他交流。他试着联系该学生的家长,一直未能如愿,即便是家长会,这位同学的家长也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出现。
高三年级高考动员会上,这位学生的父亲终于出现了,会后,他抓住机会与该家长沟通,希望其能多跟孩子交流,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多督促、多关心,帮助孩子稳定学习成绩,同时帮助孩子修正情绪,改掉易怒、自以为是的坏毛病。谁知这位家长全程没怎么正眼看班主任,对于班主任老师的提议显得不耐烦,并多次强调自己没时间,孩子学习靠自觉。对话陷入僵局后,就草草结束了。
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家长不仅不在乎老师,也不在乎孩子,他似乎“谁都不放在眼里”,于是孩子孤僻、易怒,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非常紧张。
第三:孩子失去敬畏心,信仰崩塌,从此无所畏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威严,而教师的威严是建立在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职职业敬畏的基础上。有些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要尊敬教师,只有敬畏老师,才能学有所成”;但有些家长却“不把教师放在眼里”。
受家长的影响,孩子可能也会“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就算不是,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给教师看。倘若一个人不懂得敬畏,甚至对教育自己的教师都不敬畏,长大成人后就会成为一个恐怖的个体,很可能彻底失去敬畏心,信仰崩塌,从此无所畏惧,进入到“无法无天”的状态。
其实,在某些必要场合,教师课堂上大声批评学生,既是对这位学生的教育,也是对其他学生的警示,可以及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建立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威信。家长没必要为了显摆自己的“厉害”,到学校以比较恶劣的态度公开与老师对峙。如果真的有意见,私下与老师沟通就好。
总而言之,每个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瞧不起别人。作为千万个普通职业中的一种,教师职业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不能把对老师的“看不起”传递给孩子,而是要从自己做起,帮助孩子建立职业平等的意识,否则等到孩子长大,家长一定会非常后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