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都天庙,感受清江浦——开明少年游
立冬未远,小雪将至。
淮安市开明中学2015级(4)班的少年们,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直处于紧张学习中的少年们,内心期待每学期一次的实践活动,因为那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结伴放松。这一次,少年们不解:寻访淮安的老街?生于斯长于斯,哺育我们的是运河水,陪伴长大的是周恩来童年的故事,我们是淮安人,还需要再去了解淮安的什么?
大多数少年们不知道,包括很多随行的家长们也不了解。就在离他们的学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小巷小街静静伫立了六百年,现在它被称为”都天庙文化街区“。
带领孩子们前往的是淮阴师院的海宁老师。她曾带领很多人走过这片街区,有作家徐则臣,有韩国、日本的学生,有本地人,还有外地来淮访学的学者,出于对淮安历史的热爱与了解,她充满热忱地做了少年们此次活动的引导者。
初冬风寒,烟雨微濛,这正是最适合少年们怀古追昔的氛围吧?!街巷细长宛转,迷宫一般,走近仿若推开历史的一扇窗,只一步,便将踏入岁月之河。
都天庙分前街后巷,前街朝着南大街,后巷通着曲径。小巷三四米宽,淹没在青砖黛瓦云雾间。飞檐瓦当,阴沉如墨;抱鼓石上,雕着莲花。门口有抱鼓石的皆是大户人家。一路数过去,这街巷的名儿特亲切:虹桥里、五福里、进彩巷、张仙楼、花门楼……想想这些街里楼巷,将当年清江浦的九楼十八口点缀得如何气度非凡、风流倜傥?
第一站:毗庐庵
槛内槛外,心需自渡。窄窄地庵门半掩,只容一人进出,孩子们静静伫立,听师太睿智沉静地讲述。年轻的你们,是不是也对神秘的宗教充满探究?
向前走出数十步,一排老房的身后,文渠依然悠悠,河水却不复清澈。回想起碧水青天,大约像前朝的事。老墙像沧桑之面,龟裂着皱纹;爬墙虎绿盈盈的,遮住风雨侵袭;砖缝间苔藓暗绿,斑驳如旧伤疤,诉说着长街古巷昔日的辉煌。
大墙高院,一树金黄夺目,叩开百年之门,那开门之人是白净风雅的书生,还是青袖掩笑的佳人?
花门楼巷13号,老染坊。当年染衣服的地方。染布是一种纯技术活儿。那个时代没有化学染料,只能从植物中找:染蓝布,用蓝草,即是板蓝根;染褐色布,用桑树皮;染豆沙色,用绿茶红茶;染红布,用苜蓿草。美丽的植物成了人们肌肤相近的载体,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遐想与亲近。
大众剧场。许多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里上演过,且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热闹了一个时代。不能想象,这里真的是父母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吗?
如今,这里音韵琴声不绝,只是换成了小巷百姓们自己欢愉的天地。老淮调的声腔依然在这里传唱,唱得咿咿呀呀,情感的陶醉,不须分享,只有自家最享受。
走出剧场,一阵恍惚,好像在时空的维度里转换得让人有些晕眩。
再回到小街,谁能想象:当年清江浦的排场,就数这里大。车马队连成行,能排到都司衙门口。漕官、盐商、江南举子、塞外马帮、贩夫走卒,各色人等,川流不息。就是这个地方的街巷里,卖糖粥的、卖汤圆的、炸油条的、卖豆腐脑的、卖糖葫芦的、卖五香茶叶蛋的,挤满一街筒子。
又转一个弯,这里就是道教宫观都天庙。历史上,这里是拜都天神的。都天庙,昔日辉煌无比,是城中最热闹处。“都天会最盛者清江浦,每年有抬阁一二十架,皆扮演故事……”(《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旧书里常这样描述都天庙。而都天庙这一带的宗教信仰,在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有着儒、释、道、回、基督五教合流的盛况。
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暮鼓晨钟,原来在古代,是这样的作用与意义!
调皮的男孩子这边擂响了鼓,那边撞起了钟。
再度转身穿过两条巷子,走进一条似乎到了尽头的小道,蜚声中外的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故居正座落于此。大师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当年郎家有六个大院子和许多房间,郎静山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郎静山父亲结婚时,专门请来清江浦留云阁照相馆的师傅,拍下结婚照,也就是这张照片启蒙了年幼的郎静山。
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国际上评论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
兜兜转转,走出了街巷,飘散的细雨中,文渠北侧青砖黛瓦的院内,为什么一阙古曲和着丝竹之音随风荡漾入耳?被那乐音带着,少年们走进"麒派"的创始人、京剧大师周信芳故居,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
恍若穿越,曲声萦绕。那对镜梳妆的,是谁?
原来,是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许亚玲老师,带领省淮海剧团的演员们义务演出,为开明的少年们带来的一场文化盛宴。
今天演出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一段。
虽然事先沟通过,孩子们的停留时间也许只是三五分钟,他们仍一丝不苟地做了一切准备,好像是在一个大舞台对着满室的戏迷演出一场大戏。
从未如此近距离接触过传统戏剧的同学们纷纷求合影。
从小出身在梨园世家的许亚玲老师,在剧团大院里长大,深受父母的影响,幼年便耳濡目染,淮海戏的旋律一直萦绕在小亚玲的耳畔。身为艺术名家,许亚玲对淮海戏创作与演出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说,一个作品能体现出一个演员的功力和文化素养,淮海戏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谈及淮海戏她总是津津乐道。
从艺四十多年,当初是淮海戏给许亚玲指明人生的道路,而如今,许亚玲肩负淮海戏传承的重任。梅花因她而开,她带梅花开遍现在与未来。
面对少年们的好奇与提问,许老师诚恳地说:大家对淮海戏不够了解,是我们的错!我们应该走进更多的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淮海戏,了解淮海戏,只要我们有机会表演给你们看,我就保证一定让大家爱上淮海戏!
半天的时光,意犹未尽的少年们走完了这一段淮安的前尘往事。六百年的都天庙,是苍颜皓首的面孔,是旧书摊上陈旧的残页,是清江浦昨天的缩影,是落漠沧桑、却温情脉脉的家园。
从今后,少年们在介绍家乡时,口中心中不仅是运河两岸,淮水安澜。它还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漕运之冲,五教合流。我的家乡不仅仅有吴承恩、周恩来,这里还有韩信、关天培、郎静山、周信芳、王瑶卿、赛珍珠……这一趟短短的旅程,定会给多少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的名字叫:淮安。
寻访回来的少年们,这样记录:
陈帅
今天的徒步旅行让我这个生长在淮安的少年大开眼界:毗庐庵、大众剧场、都天庙文化街、郎静山故居、周信芳故居。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让我震惊,原来我们淮安历史文化遗产是那么的丰富。特别是许老师给我讲解了淮海剧的由来,让我为我是淮安人而感到骄傲!
刘展瑄
小时候,我常随着妈妈和海宁老师到这一带来走一走。我最喜欢都天庙附近纵横交错的老巷子。
走在巷子里,仿佛像是走进了妈妈的童年。似乎连那里的天都更蓝了些。巷子里有很多老人,路上很安静,这个季节去,天井里有一排排的萝卜干架子和晾衣绳横过巷子上方的天空。这里大多数房屋已经很上了年纪了,在这个城市的别的地方也不容易看见这样的老屋了,也许爸爸妈妈只能在这里找到童年回忆的寄托吧,所以我也爱这里。从巷子的另一头钻进去,还是四通八达的小街,好像是同一片天空下,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的宁静与繁华。等曲曲折折地从巷子口出来的时候,总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巷子的尽头还有一个文会庵,里面有一位常瑞法师,她很老很慈祥,好像也挺孤独。有一次去看她,她给我一串绿色的佛珠,我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床头,总觉得那珠子好像有灵性一样。
今天,我们还有幸观看了许亚玲老师和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她们的妆容真好看呐!我不禁想,过去深宅大院的小姐们都是这样的装扮么?听了许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淮海戏的历史和她们练功的不容易,让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经过坚韧和努力就可以做到啊!
这次出行的许多地方同学们甚至家长们都并不了解,可见我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没有足够的探究与寻访,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家乡的方方面面,做一个真正的淮安人。
我喜欢这个文化街区,淮安是我的家,这里,是我的根。
王馨健
今天参加了“寻访都天庙,感受清江浦”活动,使我感触颇深。老师带着我们寻访了老淮安的历史,对毗庐庵、都天庙、郎静山故居及周信芳故居做了生动的讲解,还有美丽的淮海剧老师让我们了解淮安的戏曲文化。参观中,有个男同学说,快来看呀,这是申报馆,不正是我们“小故事、大历史”中提到的呀。还有的女同学拿着笔记本,每走到一处,都要仔细地询问,把了解到的历史故事记录下来。看着同学们认真的模样,我的内心也是感慨万千,作为老淮安人,对本土的历史文化也要加强学习,为更好地宣传家乡做出努力,同时也为作为淮安人而感到骄傲。
沈玮琦
今天参加班级活动,感受颇多。领悟到了淮海剧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淮安的地方剧团在世界上的地位。此外,还多认识了一位天神--都天教主,明白了他的伟大。
万子秋:
今天,走在清江浦古老的街道上,才知道清江浦原来有那般瑰丽的、炫彩的古老文化。时至今日,在只有所剩不几的几个寺庙中,我却似乎还能看到那曾经五十多个不同宗教的寺庙,在这里的一场盛大的文化碰撞。一个街道的旁边,一个拐角后面,有一个佛教的寺庙。海宁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位天津人几年前来到这里,独自一人支撑起起这寺庙,这么多年从未放弃。一片片黑砖白瓦上空,一缕缕青烟直上,试问,这是多大的信仰,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独自那么多年建立起,至今这么一个香火旺盛的寺庙。内心的一次次碰撞,都让我由衷地敬佩起这位师傅。今日欣赏的这一场清江浦文化盛宴,虽不会有曾经那般的繁华盛大,但仍触动人心,难以忘却。
高子涵
今天我们去了都天庙,走在花门楼巷如同时光倒流,从中看到了淮阴城以前繁华的景象,了解了淮阴厚重的历史都在这些小巷和淮海戏中一点点地体现出来!
朱昱瑾
这次的旅程让我更加了解淮安的历史文化,还了解了一些宗教信仰,对戏剧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吴鹏宇
今天游了淮安这座古城的几处故地。来到这几处地方,第一感觉就是大写的懵,接着是不相信,不相信淮安竟有如此宁静、古老之地,还培养出那么多天骄人杰。一水贯穿街道,带来无尽的专属于水的厚实,街道两边青砖黛瓦,无不洋溢着一股源于内心的宁静祥和。
现在回想,那淮海戏的唱腔至今还在耳边萦绕,那抑扬顿挫,带着浓浓淮海口音的唱腔韵味,体现出那淮海之风,更体现了那悠悠淮安古城带来的内心之静。
此行,真正感悟到那淮海之韵,淮安古城之情,在我们的脑海中撒下了"淮安,故乡"那颗颗种子。
洪芊然
怀着对淮海戏的种种疑问,我代表小组对许老师进行了一次采访。因为母亲杨秀英是杨派的创始人,许老师几乎从小就与淮海戏结下了密不可分的缘分,因为对范派的好奇与热爱,许老师在演唱时,情不自禁地会将范派与杨派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效果。当提到练功的经历时,许老师的眼神中透露着心酸,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效果最好的淮海戏,每一位戏曲演员在年幼时都吃了不少苦,将腿翘到180度甚至更大的角度都是家常便饭,许老师回忆起小时候,将腿当枕头睡,半夜下床时“找腿”的闹剧,将腿搬回正位时撕心裂肺的疼痛,有时还要忍受身体被折叠的痛苦,至今许老师依然无法忘记。当提起年轻人对淮海戏的了解并不多时,许老师希望淮海戏能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此许老师表示,希望淮海戏能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淮海戏——淮安的本土文化。
章子娴
当我走近那青砖黛瓦所筑的古屋,时空好像早已轮回,历史的剧目似正上演,一切都显得原始而又自然,恍惚中,我耳边又传来梅园的戏曲声,久久地回响在耳畔。
于梦莹
这一次的活动蕴含着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过去的我们对淮安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可通过这一活动,我们领略了淮安的历史沉淀,也加深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我设想,这群可爱的少年,当未来有一天他们踏上更遥远的求学之路,无论隔着多少重山水,再回望家乡淮安,目光落到六百年历经尘埃的清江浦,他们一定不会忘记今天这一段旅程。
本文标注红底色的文字转引自杨江淮老师相关文章,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