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辽城乡,梯上村
梯上 深山村落自胜景2019-04-11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作者:张昆明
梯上,是河北涉县一个位处太行深处的行政村,由梯上、常闯、北洼、大西沟、南架上、大南峧、臭水圪道等7个自然村组成。梯上的7个自然村,就分布在这方圆二三十里的深山内。据村中碑文记载,村人是由清朝乾隆、道光年间,相继从河南林县、涉县更乐村等地迁来定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正因为“村僻而少人至,山深而少人扰”,如今的梯上村庄,依然保留了粗犷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简约古朴的山村面貌,成为远近一些“驴友”喜欢探寻的地方。古朴的小村庄偶得闲,应一位文友之邀,我们一行三人,从涉县来到梯上,首先到达的是常闯村。常闯村(https://v.qq.com/x/page/x3143vp74ry.html)坐落于半山腰,上下坡上,由十来座房屋组成。此时,房前的桃花、杏花已经盛开,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想起了东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怕也是与眼前一样的境地。与平常所见中规中矩、铺设青瓦的房屋不同,这里的大多数房顶均是就地取材,用一块块石片铺成,没有讲究造型,却看上去结实耐用。
常闯村 图村里还保留着石碾、石磨,一些房屋也是倚岩而建,石岩下可以遮风避雨,放着不少薪柴。村里有两口石坑,坑中岩壁上渗出的水,汇集到一起,会被村民舀到桶里担回家,作为人畜饮水之用。村旁一座陡崖根,有一个麻池,池中有水,还游动着一群鲫鱼。听文友说,这是他以前来玩时,放进去的几尾小鱼,慢慢就繁衍出了这么多。而鱼的存在,也给这个麻池、池边的山崖、附近的房屋、树木、梯田,增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距麻池十几步远,有一个半封闭的水窖,这是当地政府组织修建的,为的就是存放山中雨水,供常闯的村民生活、生产所用。此地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差,遇到山洪暴发时,还会把山沟里的地冲毁。多年前,梯上7个自然村的人已经全部搬迁到20多里外的一个兵工厂旧址居住。不过,因村中山坡上还种植着花椒、核桃、软枣等经济树木,有的村民也舍不得丢地,还种着少许庄稼和蔬菜,因此,一些人也会时常回村住上几天,照看一下田地和作物。因原始而真实,因质朴而亲切,这就是山村给人的第一印象。登羊大垴之乐羊大垴是涉县与山西黎城、左权两县的界山,也是涉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近1600米。羊大垴附近还有两座山峰,分别叫朱道岩、牛屁岩。相传很早以前,有杨、朱、牛三姓人,分别在三座山上隐居修炼,只有这个叫杨歧山的人修行较高,得道成仙,故杨氏所在山峰得名“杨道垴”,又因三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进而慢慢衍化为“羊大垴”之名。而另两座山头便得名“朱道岩”和“牛屁岩”。羊大垴与常闯村隔着一座山。下午,不到两点钟时,我们去爬山。这里的山坡有一个特色,漫山遍野间,生长着一丛丛的野药材连翘,此时,黄色的连翘花已经盛开,给青山增添了几分妩媚。山坡上、崖壁间,还生长着杏树、桃树,白色的杏花、粉红色的桃花,连上那一簇簇金黄色的连翘花,组成了这座大山中一道独有的美丽盛景。一边爬山,一边赏景,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乐趣。赏花,花美怡心,观山,山峻慑神。初时,我们沿着山坡上梯田旁的小道行走,尚且容易,但到后来,山高坡陡,就变得需要万分小心。而正是“路愈艰,山愈险”,我们才体验到山的陡峻秀美。行走在峡谷处,抬头望去,顶上只透露出一片狭小的天空,让人能感受到山夹之势的阴沉和可畏;爬到开阔地带,附近高崖耸立,如斧砍刀削,远处层峦叠嶂,壮观雄伟,又让人不禁豪气顿生,诗情勃发。行进中,细观那一峰、一石、一木、一草,也是别有情致。一座山崖处,当中有个缺口,阳光透射而过,就宛如两个崖头在对语;崖壁上,处处可见一棵棵的小柏树,随风张扬和摇摆着,吐露一股灵动之气,仿佛一个个顽童在惊奇地看着游人;有的石崖,如一层层岩石堆砌而成,紫、白、青、灰各色掺杂,仿佛是大自然随手雕凿的一件艺术品;而山上盛开的桃花、杏花,让冷峻枯燥的山谷蓦然间变得媚气曼妙,生机盎然。翻过山顶,下行数百米,便来到通往羊大垴山顶的曲折小道上。在半山中,有一座寺庙,名曰圣水寺,缘因寺旁一股清泉流出而得名,这里已是山西黎城县境内。而今,圣泉仍在,只是改建成了一口圣水井,并被一个小屋遮挡起来。据说,喝此地的圣泉水,可驱邪治病,延年益寿,因此,我们将随身带的杯子、瓶子均灌满泉水,一来解路上之渴,二来品圣泉之味。离开圣泉寺,沿着山道,继续盘旋而上,一路上到羊大垴峰顶。这里已是附近这片山脉的最高峰。站在山顶,放眼四周,远近风景可以一览无余。当地老百姓流传:“登上羊大垴,离天一的脑”(“的脑”为涉县方言,“脑袋”之意),以此夸张地比喻羊大垴之高。考虑到时间不早,山道也不好走,我们在山上逗留片刻,即决定原路返回常闯村。赏景,花美、山险、石趣、景秀,处处感受大山自然之美;爬山,炼身、休憩、笑谈、修心,时时体验外出游玩之乐。这就是游览羊大垴一带山峰,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淳朴厚道的乡情晚上,在常闯村一户人家居住。这家男女主人均是60来岁,我们称之为“大哥”“大嫂”。我们来这儿,也是恰巧撞上了主人在。除了这家,还有一对70多岁的老人住在村里。他们均是为了照看田地庄稼,而暂时回村居住的。来常闯村前,我们在市场上购买了鱼、蔬菜、水果、点心等物品,准备来此借用老乡的锅和柴,自己动手做饭。而这家房东恰在,我们就把水果、点心送给房东,晚饭“合锅”,大家一块儿做。大嫂非常热情,见我们带来的蔬菜不多,便去村前的地里,从一个储藏蔬菜的土坑里,刨出几根红萝卜,回来洗干净,炒进了锅里。虽然没有电饭锅、煤气,全是柴火做饭,可这顿饭菜却吃得分外香甜,炖鱼、拉面、炒北瓜和萝卜⋯⋯锅碗里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稀罕,但对来深山游玩,又累又乏的我们来说,却是一顿难得的盛宴和美餐。此情、此景、此感、此味,并不是在吃喝便利、快捷的城市里所能体会到的。这里空房子、空床都有不少。晚上吃饭时房东大哥说,这儿的山里有野猪,经常糟蹋庄稼,好在并不惹人,不会上门来捣乱。这户人家没有院门,晚睡时,我们为保安全,还是用木棍和绳子,将屋门牢牢拴了。第二天一大早,听到屋外小鸟啁啾,我们便到村中、村外转悠,呼吸大山里新鲜空气,观赏村外大山美景。回来时,房东大嫂已为我们熬了一锅米粥,煎了几个油饼,吃完早饭,准备出发,去梯上的其他几个自然村子看看。临走时,大嫂再三劝我们,多带几个饼,饿了好在路上吃。我们经不住劝说,也不想违拗大嫂的好意,便带走了一张饼。山里的人家都很朴实、善良、真诚、热情,而这份温暖、亲切的待客之情,直到离开梯上,仍包裹在心底,让我们满怀感激。等待赏识的“画中村”在梯上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沿着山中小路,先后步行20多里路,探访了几个小村。来到一面山坡上,只见这里坐落着二三十栋房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在青山、梯田、绿树、桃花的映衬下,透露着一种朴素自然之美。这个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放着一些小木箱,走近一看,才知道这里养着蜜蜂。而在桃花、杏花丛中,一群群蜜蜂正嗡嗡作响,可谓是“蜂伴花舞别样美,青山古村又一景”。我的文友介绍说,有一个画家,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在这里住上几天写生。不过,在整个探访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并不禁惋惜,因村民整体搬迁,留下来的房屋和院子,绝大部分都是空的,偶尔见到住有一两户人家,要么是为了耕种那点儿薄田,回来暂住几天,要么是住久习惯了,不愿意离开村子。而且,有些村子不少房屋已经裂缝变形,成为危房,不适合居住,甚至有的倒塌了。在一块田地旁,遇到一位在花椒树下躬身锄草的老人,歇息中与我们闲聊,他感慨地说:“要是有人进来,承包了这里就好了,不论给的钱多钱少,只要别让房子塌了就行。”对老人来说,他们土生土长在这里,已经与大山、土地和村庄有着很深的感情,自然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儿薄产能够安安稳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也知道,过去曾有人来此考察,想开发旅游业,只因为投资风险太大,退出了,不能不说是村里的一份遗憾。为了赶下午一点半的公交车,无暇将梯上所有的小村都转上一遍,只能适可而止。将近中午时,我们顺着出村的水泥路,踏上返城之程。离开梯上村前,再次回头遥望,只见脚下踩的这条细长、弯曲的水泥路,越过山坡,绕过山崖,穿过一个小村子,大山、村落、绿树、道路,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国画,在画中,山色原始而不失壮美,小村简朴而不失可爱,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村落深山亦胜境”的感慨。而村子也像一位久居深山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希望大山外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近它,细细品味它的风貌,聆听与它有关的故事,并记录下这里更多的历史。我也相信,随着“驴友”和探访者的口口相传,梯上村一定会迎来越来越多人的踏访,借助游人的口述、摄影、文字、绘画,它也会向外界充分展示出它独有的品质和风采。中国农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