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青春期绝望呐喊
你与我之间
希梅内斯 (西班牙)
你与我之间,爱情竟
如此淡薄、冷静而又纯洁,
象透明的空气,
象清澈的流水,在那
天上月
和水中月之间奔涌。
林之木 译
蒙克的青春期绝望呐喊
很少有人读懂蒙克画中的绝望痛苦,读人远比读书更难,因为浮躁如斯,停下来读懂自己浮世难耐的心,都不可能。
与艺术相关的死亡,从来没有放弃在蒙克身边徘徊,抑或死亡的气息最终促成了蒙克压抑愤懑的情绪,以至于倾诉笔端的线条,粗粝苍茫,仿佛灵魂怦然的另番模样。就像《呐喊》使他感知到大自然的尖叫,接着便是画之外那些颜色对我们的咆哮。
色是一种泛境界,“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梵高最喜欢黄色和蓝色,除了太阳,没有比向日葵更加浓烈灿烂的了。当白内障的莫奈从暗色转而浅色,他甚至避免用到黑色,以及他去世,朋友拒绝用黑色的布覆盖棺材。
《呐喊》的诸多一切喷薄而出,蒙克的宣泄直接刺激了观者的印象。没有谁知道桥上呐喊的人,惶惶于血与火浸染天际的恐惧,到底来自哪里?他为了什么尖叫?即便从凹陷面颊仿如骷髅中读出了生之战栗,依然抵挡不住蒙克传递的不安。
毕加索曾经用蓝色比喻放纵的爱情,因为那个时期混匿在巴黎,他在情人之间如鱼得水,稍纵即逝的困惑就是那副蓝色调的《生命》,爱情总是在真实里痛苦感受着甜蜜,而后于沧桑的生活面前土崩瓦解。
蒙克遭遇的死亡先是五岁时失去母亲,十四岁失去姐姐,而此时的妹妹已经陷入深深的精神疾患不能自拔。这种阴影直至蒙克在巴黎获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死亡终于在弟弟去世之后注入他绘画的内心世界。
关于《呐喊》,蒙克自己有一段记述: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
“莫兰迪色”是以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一系列静物作品命名的色调,比之蒙克给予的惶恐,其实眼睛还是那双眼睛,欲望仍是属于自己,只是颜色调换出了灵魂的一面又一面。类似达利总是给你错觉,莫兰迪这三家漠不关心的性冷淡。
所以陈丹青说莫兰迪是一个与社会、时代没有关系的人,如何知晓的呢?他的画。简而言之,他的静物画,没有悲喜哀愁。有人言及李叔同对妻儿的绝情,几乎是鱼之乐、吾之乐、人之乐的迷惘。实际上蒙克画的是当下,莫兰迪画的就是未来,不动声色的未来,无论如何都要来的未来。
未来是不需要说服任何人,画家通过绘画浸透时间岁月,颜色便是他们语言的堆砌。实际上莫兰迪的冷寂更为颓废,当爱情依赖语言辩白的时候,不言而喻的毁灭随时可能降临,这种爆裂毁灭的滋味,微小博大,于人于物,沙漏般相似,殊途同归。
越过青春期的蒙克有着对生命爱情的纠结,他在《生命之舞》油画中刻意表现了恋爱中女人的情绪变幻。说起来艺术家的放纵,就算是对艺术的诠释,艺术之外,仍逃脱不了红尘男女的肉欲追逐与情感痛楚。
海边聚会的狂欢,画面的三个女性,白色长裙的处女对爱情充满了期冀,热恋中的红衣女,就算是吧,有时候互相取暖好过一个人单着,不知不觉欢喜沉溺欲望的缭绕,至于最右边黯然憔悴的黑衣女,爱情火焰渐渐熄灭,疯狂后的灰烬,大抵如此吧。
类似蒙克自己的爱情,辗转数人,垂垂老矣,一直没有摒弃失望、嫉妒、怨恨,或仇恨的主题。
【 绘画:蒙克 】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