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医学:天人合一道解阳陵泉穴第二十七
阳陵泉,出自《灵枢经本输第二》:“胆出于窍阴,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中者也,为合,伸而取之。”
解穴之性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五腧穴之合穴,五行为土。少阳胆经为木,阳陵泉为土,故为木中土。以其属土,故为胆经兼治胃经病的常用穴位。
子午流注中阳陵泉于丁壬日甲辰时开穴。天干化合中丁壬化合木,时辰上甲为阳木为胆,辰为阳土为胃,甲辰正合木中土,故为阳陵泉开穴主用之时。
《伤寒论》中少阳病欲解时为东方寅卯辰,为正月二月三月,三月为辰,是为东方木中之土。又辰者,震也,震为少阳,故辰时又含少阳之气。总的来说,此穴甲辰之性,与东方之胆木与胃土(辰土为东方胃土)相关,临床上其主治功效亦多与胆胃二经相关。
此穴所秉为东方辰土之气,东方为木,辰为胃土,十二消息卦应夬卦,夬卦上兑下乾,兑为雨泽,乾为天,是为天之雨泽也。然雨泽与少阳胆经之阳陵泉何干?答曰:辰位十二生肖应青龙,青龙其用,正为云行雨施,主雨泽之神物也!况辰位为东南方位,先天八卦应兑卦,而兑为雨泽也。辰为农历三月,三月之节气为清明与谷雨,正是春雨纷纷的月份,亦与青龙与夬卦相合。
解穴之名
阳之陵泉与足太阴脾经阴之陵泉穴名、位置相对。阳者,此处特指胆木春生之少阳;陵者,《灵枢本输》言:“膝下为陵”,陵一指山丘,一指大阜,阜者,土厚累积而为山,是为土山,大阜者,大土山也,形容此穴为地气积而厚者也。然阴陵泉所积为阴土之气,阳陵泉所积为阳土之气,而此穴在少阳胆经五腧穴中,五行为土是为木中土,与足阳明阳土之气相通。阳明八卦应艮卦,艮为山,亦与山陵相应,此穴位于膝外侧两骨之间,亦有山相。泉者,《说文》水源也,一般特指山陵下所出之水为泉。
故阳之陵泉者,为少阳胆经阳气升发(胆为少阳,其气温),进而温阳利水穴,如用补法,则其效如桂枝,有升阳化水蒸腾于天之功,一如东方之青龙,秉少阳旭日东升之气,日升则能行云布雨,蒸腾地气与水气上升化为云气;如用泻法,则可于胆胃二经清热利湿,或治疗温病学之湿温证,天之湿热者,亦出于天之云雨湿气。
此穴补则温升而润从少阳,泻之则凉降而燥从阳明。
《千金方》:“阳陵泉主遗尿失禁不自知。”此遗尿失禁为阳虚不化水饮也,阳陵泉有温阳化水之功。
解穴之用
1
五腧穴之合,善和胃利胆、降胃止呕
阳陵泉为少阳胆经五腧穴之合穴,五行为土,与胃土相通,为木中土。
阳陵泉取泻法可以清热利湿。木主温,土主湿,故泻之可以治疗胆经湿温、湿热。临床上可以治疗湿热黄疸之口苦咽干、小便金黄、双目以及皮肤金黄之阳黄黄疸证;可以配伍胃经陷谷穴同用,陷谷者,土中木穴,有和胃利胆之功效。
泻法亦可和胃而止呕,凡呕,《伤寒论》多归于少阳证,少阳证有心烦喜呕,其喜呕为少阳之主症。凡呕,多为胆胃经气热而上冲,此穴木中土,泻之故能泻胆胃上冲之热,而能和胃止呕。
《甲乙经》:“肋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肋下支满者,肝郁不舒,气机郁滞而胀满;呕吐逆,呕为少阳气逆太过,吐为阳明气逆太过,总体上来说为胆胃不降而肝气不舒,当疏肝和胃而利胆,可以泻阳陵泉和胃利胆止呕吐,而补期门穴疏肝理气疗肋下支满。
凡泻此穴,其脉人迎一盛或三盛,脉口弦细,舌苔黄腻为宜。
2
胆腑下合穴,善治胆腑疾病
阳陵泉为六腑下合穴之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黄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胆合入于阳陵泉”。
所谓内腑,即六腑之脏器。凡六腑本腑出现疾病症状,可以取六腑下合穴治疗,故阳陵泉善治胆本腑之病。比如右肋胆区疼痛或胀满不适;又如西医学之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其寒热者,取之阳陵泉。”
“胆病者”,而不言足少阳,以其病在胆腑;
“善太息”,胆与肝互为阴阳表里,胆气不降而导致肝气不升也,肝气不升而郁结则善太息,以太息之叹气来疏肝气;
“口苦”,胆汁不能正常下降疏泄于小肠,少阳相火上炎,故口苦,苦为火之味,胆火上炎故;
“呕宿汁”,胆相火不降,容易心烦喜呕;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为胆气不降肝气不升,导致肝虚生心火不及,出现心中神气不足而忐忑不安、恐惧害怕;
“嗌中吤吤然,数唾”,咽部如有物哽,少阳胆为三阳之枢机,胆所主之枢,口、咽、目是也,胆之气机升降失常,枢机开阖不利,故咽部哽塞,唾者,咳唾也,咽部痰气交阻,故哽塞而咳唾;
“其寒热者”,为少阳病之往来寒热。
凡以上诸症,皆以胆气不降肝气不舒为主,其治疗当疏肝利胆,当泻胆经而补肝经,可取胆经阳陵泉泻之,可配伍肝经结穴玉英,用补法以疏发肝气。
急性胆囊炎疼痛,可以直刺取泻法行针,一般可当即止痛,六腑有疾取其合也,也可以配伍胆囊穴同用。
胆结石绞痛,亦可独取阳陵泉深刺,以泻法行针,大幅度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如果针感上达胆区疗效更好。
喜呕,亦少阳病主证之一,临床凡发热喜呕、或喜呕口苦并见,皆可泻阳陵泉。
3
筋会于阳陵泉。善柔筋养筋、舒筋止痉。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此说出自《难经》八会穴:“筋会阳陵泉”。阳陵泉有舒筋、养筋、温筋之功效。膝为筋之府,阳陵泉正位于膝下外侧骨间,为少阳阳气升发之穴,少阳气升于膝部筋府,可以充养经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生筋”。人之筋如东方春季之木,初生之木生气充沛,生气涵养草木则柔韧,故历来有“筋喜柔不喜刚”之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柔则养筋。”所谓阳气之柔者,春生少阳之气也,以少阳气温,性柔和。肝生筋之体,以肝血生筋,但胆经温和之生气亦健行于筋内而舒筋、温筋、养筋。筋所喜者,春生温柔之气,所恶者,秋杀刚劲之气。
凡与筋相关的病症都可选用筋会阳陵泉治疗。凡筋脉拘急或弛缓不收、痉挛者,皆可辨证使用。拘急不舒以补法或温灸法为宜。
如果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腰膝疼痛,酸软无力,骨髓空虚,脊柱失养,导致的腰椎、颈椎疼痛、或筋骨无力下肢痿痹,可取肾经原穴太溪填补肾精,肾主骨也;取肝经原穴太冲滋养肝中阴血,肝主筋也;配伍筋会阳陵泉,其气温和,秉春生之阳气柔以养筋;再配伍膀胱经之骨会大杼穴壮骨,太冲、太溪、阳陵泉、大杼四穴可为天作之合,并且肾经太溪穴与膀胱经大杼穴表里相配,肝经太冲与胆经阳陵泉表里相合。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急者,多寒邪为患,取阳陵泉温补法柔筋缓急,可配伍肝经原穴太冲穴同用。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临床上我常以太冲、阳陵泉、环跳配伍使用,主上诉病症。不能举、起、坐、卧者,筋失养也,太冲滋养肝经阴血而润筋,阳陵泉温阳舒筋,环跳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交会穴,可以舒筋祛风止痛,温阳强健腰膝。
如果以阳陵泉配伍足太阳膀胱经的承筋穴,可以治疗下肢小腿后腓肠肌转筋疼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偏风瘫痪者,多肝旺而胆虚,需要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以平肝升胆为主,可以太冲配阳陵泉、风市或风池同用。
《甲乙经》:“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可配伍环跳穴同用。
阳陵泉配伍太冲还善于熄风止痉,治疗肝风内动导致的痉挛,如面肌痉挛、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癫痫抽搐(癫痫抽搐可加天柱穴)。
4
补之温升少阳,祛诸风邪
《千金方》:治诸风,灸阳陵泉二处各七壮。
阳陵泉补之,可以温表阳祛外风,其功用与桂枝相同。此穴与十二月消息卦三月之夬卦相应,夬者,决也,刚决柔也,阳气升发出表而盛大,阳长而阴消,阳升而阴降。
凡人迎脉弱,肩颈恶风自汗,可以取阳陵泉配伍风市穴或风池穴。
阳陵泉升阳祛风之功,又善治肩部关节疾病,以胆经上行于肩部肩井穴,如果胆气不升,容易导致肩部阳气不足,风寒外袭从而局部寒凉恶风,导致经筋拘急不舒而举臂抬肩疼痛,依然可以配伍太冲同用,肝气降则胆气升也,临床可以在阳陵泉处边行针边让患者活动肩部关节。
落枕偏少阳经之肩颈部牵引不舒疼痛,也可以取阳陵泉舒筋止痛,针刺后同时左右活动颈部。
5
阳陵泉善治胆咳
《千金翼方》:“胆咳,刺阳陵泉。”
胆咳之状,出于《素问咳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言胆咳,而不言少阳经咳,可见为腑证,咳呕胆汁为明证也。六腑有疾取其合,故取阳陵泉治疗。
如汤药处方,可以小柴胡汤主治,小柴胡汤之兼证,便有“若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个人临床总结阳陵泉诸证,泻之有小柴胡汤之功效,补之有桂枝汤之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