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小学衔接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被称为“幼小衔接”,以往主要由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和家长完成,以讲授小学知识,训练幼儿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学习节奏。随着教育政策的相继出台,更多的衔接任务落在了小学。就小学衔接教育而言,如何使“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让儿童兴趣盎然、自然有序地开始小学生活是关键。
学校本位的衔接教育,是一种错位的小学衔接教育。让儿童与设计好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相对接,本质是学校本位的、看不见儿童的教育,这是衔接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个问题长期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衔接成了一个教育问题。缺失儿童立场,这些设计好的小学教育制度和模式独立于儿童存在,对于儿童来讲是外在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然后以道德的名义把它们从外面注入儿童行为之中,唯一的目的是维持学校运转,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儿童本位,才是小学衔接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应该具有连贯性,因此衔接教育更多的应该由小学来承担,称为“小幼衔接”更为合适,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衔接教育要让小学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对接儿童,尊重儿童在幼儿阶段的成长经验,以符合儿童成长的方式进行。目标是让儿童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参与构建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关键点着手突破现有教育模式。
第一,与儿童讨论“我为什么要上学”,养成儿童哲思的习惯。
每个人都要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读书,这固然是国家的制度安排。但儿童是好奇的,“我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是儿童面对变化的本能发问,也是儿童在探寻自己当下生活的意义。教育需要关照和回应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儿童一起阅读相关内容的绘本,讨论这个带有哲思性质的问题并不是要得到一个确定性的和知识性的答案,而是将儿童与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促进儿童心灵的成长,因为童年是人类心灵成长、精神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二,建立有情有爱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儿童安全、自在的生活。
进入小学后的儿童需要认识和维系自己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儿童是有充沛情感的,喜欢结交新朋友的。教师要让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在教育过程中多开展团体小游戏,与同学逐步建立、融洽关系。教师也要用有趣的方式介绍自己,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真挚情感,并喜欢上自己,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自由的、尊重的和信任的学习生活空间。
第三,初步制定集体学习规则,进行班集体建设,让儿童学习自我管理。
儿童在经历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后,对规则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让儿童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规则,是儿童自我管理的开始。这需要教师用关于规则的一些小故事、小诗歌,或者根据儿童进入小学之后的生活现实自己去发现。由儿童自己构建的生活规则,他更愿意遵守和执行。
第四,课堂教学与衔接教育有机整合,让儿童有趣味地开始学习。
课堂教学是开展衔接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议教师根据第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内容与衔接教育目标相结合。儿童精力充沛、好动,要在游戏和活动中完成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这些特点。比如数学课可以让儿童走出教室,认识校园,了解新的生活环境,数数校园中各种事物的个数;美术课可以让儿童画一画我喜欢的校园,或者我新认识的小朋友;语文课可以让儿童来讲故事等。
作者:赵澜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