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想念《弟子规》
10月7日,欧洲10位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一个我们能够信靠的欧洲》,媒体称为《巴黎宣言》,中文译本第二天即在朋友圈刷屏。我转发时加了一句按语:“莫扎特想念《弟子规》!”
这是套用了一部小资电影的台词,虽然张冠李戴,意思是一样,有人在呼唤回归到固有的传统道德中,以挽救乱象丛生的欧洲文明。
宣言在欧洲遇冷,却在中国被热议,评论里有赞有弹。因此,需要回顾,欧洲究竟是怎样在丧失其传统的伦理道德。
白左、圣母是网络热词,在流行文化圈泛滥多年。其观念有:平等、自由、福利、女权、同性婚姻等。观念的支撑并非科学、理性,而是“政治正确”。推销的工具不是讨论、实证,而是煽情的文艺作品。
白左思潮渊源深长,关键点是两位思想家,一是启蒙思想家卢梭,其二是萨特,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存在主义哲学风靡一时,萨特被媒体称为“世界良心”。
但在具备常识的人看来,这样的“人类良心”在生活中无疑是人渣。卢梭是玩弄女性的浪子,是丢弃五个亲骨肉的“好父亲”。只是,他将“抛弃孩子”的行为,粉饰为“挣脱人性的枷锁”。而萨特则将自己的嗜毒和诱奸女学生称之为对“存在与虚无”的自由探索。
伦理道德的本质是责任,责任需要长期付出。父亲之慈,是养育儿女。子女之责,在于善待父母。与传统道德相比,白左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换作对自由和名利的追求。安吉丽娜·朱莉对需要自己关爱的父亲极为冷漠,而热衷于收养难民孤儿。
杀人、放火是触犯法律,白左道德则可能摧毁道德和文明本身。因此,荀子写下“孔子诛少正卯”的寓言:孔子认为,少正卯以恶言善,败坏世风,非杀不可。
如果以为,这样的思潮是法国人民的自由选择,就太天真了,媒体称“和平演变”,俗话是忽悠。举例说,2004年,中国一位80后作家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令人想起50多年前的法国少女萨冈,她17岁写出自传体《你好!忧愁》,迅速成为媒体宠儿。小说里,她勾引父亲的朋友、陷害父亲的情人使其自杀。生活中,她“双性恋、吸毒、飚车、漠视家庭”等性格被奉为新人类的典范。随着大量的以萨冈为代表的文化明星成为宠儿,虚无主义取代了传统深厚的天主教伦理。
此时,试图抑制英美、重振法兰西文化的强人总统戴高乐,已被跨国集团的媒体指为“独裁”而黯然退场。临终前,戴高乐拒绝进入卢梭等人所在的“先贤祠”。
中国并不在世界之外,中国知识界一样存在“政治正确”。在一些教育专家眼中,《弟子规》是糟粕早已不容讨论。
前不久的教育研讨会上,本刊发言指出,这些年屡屡出现孩子跳楼,教育工作者还是要教做人,在人伦中立人极,立即遭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嘲笑,诸如“尊重孩子的个性,以儿童为本位”之类的“正确真理”铺天盖地而来。
但基层教师和家长们认同这些真理吗?因为千百年来,“家里有老人在,怎么可能以儿童为本”。
同样,北大教授沈艳批评“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报告》”太炫技之后。清华附小以“教育创新”为回应,显得虚弱无力。因为,小学阶段离开“立德树人”、教做人的启蒙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很危险,所谓“蒙,山下有险”(参看本期讲座《易经的教育智慧》(下))。
本刊主编 文迪
新教育家
报道新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微店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