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直隶与河南用水有纠纷,雍正派老十三:把河南一个州划给直隶
如果有人对比明清两朝直隶(明朝北直隶)南部的广平府地图,会发现两者有些不同,清朝比明朝明显要多出一个磁州。而在地图上,磁州在明朝时属于河南省彰德府(府治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而清朝则属于直隶广平府(府治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个变化呢?
明清直隶广平府的对比,可见清朝比明朝多了一个磁州
磁州由河南省彰德府划归直隶广平府,其准确的时间是在清朝雍正初期。对于雍正朝,近年来的影视剧反映的也比较多了,在这些艺术作品里,除了能让大家了解到清朝雍正发生过的一系列事件之外,在剧中人物里除了皇帝雍正之外,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对雍正忠心耿耿、能文能武,既能打仗又能理政的康熙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十三弟,“老十三”胤祥。
康熙、乾隆年间的广平府对比
在大多数电视剧里,“老十三”是以帮助雍正皇帝夺权的角色来展现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十三胤祥不仅可以管理武将和军队,还能在雍正取得政权后治理水利和营田。像本文开篇所说的磁州从河南省彰德府划归直隶广平府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实现的。
为何他要求把这个州从河南划到直隶呢?
这一切皆源于一条河滏阳河,滏阳河源于磁州鼓山(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西侧的滏水亭下,向东经磁州,入邯郸、永年、曲周、鸡泽,而水利纠纷主要是在位于上游的河南彰德府磁州与河下游直隶广平府邯郸、永年。
1859年的广平府图,可见滏阳河(此图上为南)
磁州居滏阳河上游,沿河居民为了灌溉便利,拦坝建闸蓄水抬高水位,在明代建有东西二闸的基础上,到了清朝雍正二年又在滏阳河出县的位置闫家浅建了一座闸,这也成为雍正初年争水的矛盾集中所在。磁州往下就是邯郸县,由于磁州水闸截水滏阳河水有限,遇上丰年还好,若遇上干旱之年灌溉用水所剩无几,为此也是建了多个蓄水闸:罗城头闸、柳林闸和苏里横闸。永年又位于邯郸的下游,为了储存更多的水资源,在府城西侧也先后建了广仁、普惠、便民、益民、济民、润民、惠民、阜民等八闸。
清康熙年间磁州水渠图
清朝广平府城附近水闸图
由此可见,那个时候上下游各州县之间、农田灌溉与商业航运之间,发生争水矛盾是必然的,每每有水务诉讼至官府,屡见不鲜。
由于建立大量建立水闸蓄水,除了影响各处的的灌溉之外,还容易造成部分田地成为盐碱地,并且由于经常需要诉诸官府影响农时还造成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作物减产。此外建设的诸多河闸也容易造成河道不通,如遇河水泛滥反而使河水冲破堤岸闸坝,淹没村庄和农田。水利争端还影响了滏阳河航运,食盐、粮食、煤炭、石灰、瓷器以及日用百货运输受阻。
1933年时的磁县、邯郸县、永年县图
雍正初年,广平知府张廷鉴于永年境内的河水断流,商船不能行、稻田不能插秧,农民心急如焚,奏报直隶总督:广郡地临滏河,旧建八闸,而数千亩之田,均受其益。自河南彰德府磁州据河上流,筑拦河三闸,水不下行。夫水利于流行,筑堤壅水,使邻民为壑,固所不可;设闸阻水,使邻田受旱,亦不可也;况商船载货,由滏河以抵津卫、通州等处,常为三闸阻滞,商民未便。
光绪广平府图
为此,他建议要均平水利,户部下文命两省勘议。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四月怡贤亲王允(雍正登基之后,为避讳,胤改为允)祥主持直隶水利营田,分析了磁州属河南对邯、永用水的弊端,结合滏阳河出自上游河南彰德府磁州、其下为直隶广平府邯郸、永年的实际,为了管理协调的便利,把滏阳河流域各州县统一隶属于直隶广平府管辖,即把磁州改归直隶广平府。
《广平府志》有关怡亲王建议磁州划入直隶的记载
不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调整,在滏阳河上各水闸,也进行了统筹的规定:
每年从三月至八月,以五日为间隔,轮流灌溉磁州和永年等州县的农田,即磁州一月得水十五日,邯、永等五县一月得水十五日。
这样一改,几年后就有了显著的成果,据《畿辅通志》磁州水利志条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近因磁人,缘地居上游,闭闸筑坝,鬻水网利,下流不获沾勺水之润,经贤王奏请改归直隶统辖,遣员分定水限,均利息争,又劝州民种稻以重本计,艺至十万余亩,兼如期启闭,用资邻邑。
清朝末年的广平府图,红圈内为涉及到的磁州、永年两县
磁州改归直隶之后,种稻面积已达到10多万亩。并且各水闸也按照约定定时启闭,惠及了周边各县。
而原来用水困难的永年县则也有了极大变化:今磁州改归广平,闸水分时启放,濒河数邑均沾其润,而永年先受之,滏水汤汤,良苗翼翼,一时顿复其旧云。
经过怡亲王的均平水利,滏阳河上的水利争夺暂告一段落,水利得到了充分利用,水田种植倍增。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