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天生桥
第二天一早,从武当山镇出发,经G209过房县不久,就进入神农架。这是房县与神农架接壤处的野人洞。
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苦,教民稼穑而得名。神农架林区,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5镇3乡和1个林业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人口8万人。
神农架,作为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奇迹而备受关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成为“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12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神农架林区旅游景点众多,我们从北向南穿过林区后,来到林区南大门——木鱼镇,首先参观了天生桥景区。
天生桥景区,位于神农架南部老君山脚下的彩旗村,景区海拔1800米,总面积2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奇洞、奇桥、奇瀑为一体的休闲健身、探险揽胜的生态旅游区。
进入景区,沿黄岩河朔溪而上,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过一水桥,左边两道岩隙飞瀑自峭壁倾盆而下,似银河泻地,玉珠飞溅。这是天生桥暗河水流出后,在陡崖上呈水帘状飞泻而下形成的。瀑布宽6米,高30米,倾泻而下,扬起濛濛水雾。
岩隙飞瀑旁,就是一座高高的天生桥。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特有的景观,是可溶性的岩石的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这座天生桥孔洞呈葫芦状,约17高米,10米深,洞上方宽4米,下方宽5米。
天生桥,横贯东西,呈天桥飞渡之状,桥面距水面约120米,在夏季多雨的季节,天生桥飞瀑自峭壁疾奔而下,如花飞溅,交融两岸的鸟语声,宛如一部峡谷奏鸣曲,展现出万种风情。
桥下鹰潭,清澈见底,潭中奇石千姿百态,结伴成群的鱼儿自由穿梭。
关于天生桥,有一个传说:当年太上老君炼丹在此取水时,正是山洪瀑发之时,黄岩河石步子全部被淹没,行人无法通过。这时,太上老君将手中的拂尘架于黄岩河两岸,立即变成了一座石桥,这里的山民从此不再受山洪瀑发时河水的阻挡,人们高兴的称它为“幸福桥”。
沿着长约300米、宽约80公分的石壁栈道蜿蜒而上,穿过桥洞之后,地势豁然开朗,两岸黛山壁立千仞,周围绿树成荫,丛林鸟语花香。
夹岸青山之间,一条溪流回环宛转,或淙淙流淌,轻言细语;或跳跃飞泻,流珠泻玉;或汹涌澎湃,势若蛟龙。
这是退思桥旁的一泓天泉,是一典型的上升泉,泉口水流四季常涌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可口。传说,这口天泉就是太上老君当年炼丹取水的地方,清凉的泉水是天然冰冻的山泉水,可随取随饮。
再往前,是羊潭,也叫阳潭,潭中有神农架地区的多种鱼类,如黄骨头、红尾巴、石鱼,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过观音桥、牵山桥,看虎潭、虎跳溪,慢慢来到景区的最北端——明月潭。
这是天生桥景区内一个著名的景点——心舟石,溪流中的这块石头看上去就像是一艘小船和一颗心脏。传说,当年溪边的巨石山体即将倒塌之时,是太上老君掰掉自己手上的一片指甲卡在那里,才稳住了山体。因为是太上老君的一番心血,故此命名为心舟石。
过心舟石后,游道通向山林深处。据介绍,过去在天生桥两岸,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山民,他们的生活,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一样。
据了解,神农架是原始巴人的发祥地之一。巴山因巴人而得名,神农架就是巴山的东端,所以,这里曾生活着巴人亦属自然。天生桥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便在景区东南面建起了巴人部落,让游人在这里感受巴人的文明遗迹。
巴人部落里的建筑,都是竹木架构、茅草覆面,既有反映巴人贵族豪宅的土司王府,也有寻常百姓居住的茅屋寮舍;既有灶屋、堂屋,也有榨坊、面坊;既有酒肆,也有戏台。可以说,整个部落就是神农架原始巴人生产生活的缩影。
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神农架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堂戏表演,还可以走进巴人最原始的食物加工作坊,寻觅神农架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甚至还可以品尝巴人用原始方法制作的美食和酿制的美酒。好酒的朋友买来两坛包谷酒,喝完之后,说是醇香润喉,口感纯正,堪称“神农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