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是人生的一种向往,一份企慕,却不可得
2020-12-21 14:04
华人号:中国文化
《诗经》305篇,数国风最接地气。每一篇国风,都是一个地方特色的展示,王风的典雅端庄,郑卫的缠绵悱恻,秦风的彪悍激越……从这些国风中,可以瞥见地域的风格。而在出产激昂壮烈的秦风里,有一篇诗,却有着郑卫之音的缠绵悱恻,它就是——《蒹葭》。
《蒹葭》简说
《蒹葭》一诗出自《诗经·秦风》,全诗一共有三章,每章为八句话,摘录于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章只有部分字做了更换,全部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这种改变,让整首诗有一种音律回环反复的感觉,全诗在整齐中有着一种变化,并不死板。
《蒹葭》简析
由于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所以,我们只要了解了第一首诗,后面的也就明白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首先交代了时间。这是深秋时节,白色的芦苇长得很茂盛,上面还停留着露水凝结而成的白霜。天气很冷啊,白霜还没有消融,应该是早上。
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在这么一个很冷的早上,诗里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来到长满芦苇的河边呢?且往下看。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读到这句,我们明白了原来是诗人在寻找他的“伊人”。这个“伊人”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高高在上的秦襄公,可能是深知自己的一位朋友,可能是故国的哪位遗臣,还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我们并不知道。
总之,这是诗人很想很想见到的一个人。
这个人在哪里呢?他在水的那边。自己和“伊人”仅仅只有一河之隔,却见不到。相见却不可得,这是人生的无奈。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是,隔着一条河就不相见了吗?不是的。诗人仍然在努力寻找,只是,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这个人始终见不到。苦苦追求了,却得不到,这是人生的痛苦。
《蒹葭》内涵
关于《蒹葭》一诗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也有认为是秦襄公想要招引隐居的贤能之士而不可得的,还有认为此诗是一首爱情诗的……于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此,陈子展曾在《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诗歌正因为它的多解的可能性,才让诗歌变得有味道。每个人大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对诗进行一番别具一格的解说。这些解说,扩展了诗歌的内涵。
钱钟书认为此诗是企慕的象征,我觉得很有道理。
人生在世,总是有一种追求,追求一种美好。此诗中的“伊人”,正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是我们追寻的对象。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但是却可以明确那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人是一个充满七情六欲的存在,欲望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努力;我们想要衣食无忧,所以我们努力;我们想要拥有感情,所以我们努力……我们就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而存在。
但这种很想要的企慕之情,却往往“在一方”隔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牵牛,想要相聚的愿望何其强烈,却抵不过一条浅浅的银河。
“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曾几何时,孟浩然也想一展抱负,却苦于无路可投。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意气风发的李太白,也有失落苦闷的时候。
企慕的愿望越是强烈,不可得后的痛苦就越是深刻。
也许,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最后得到了什么,而是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