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村的石牌坊
早年,翟村的石牌坊与宗庙、僧纲寺、土圩子、三拱桥、民居等古建筑同为古老翟村的独特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别具一格。
有资料表明,牌坊在中国建筑史上鲁之最早。相传鲁班祖师过兖,见立坊者无从下手,随从工匠手中接过一碗米饭,将两根竹筷往米饭顶上一放,竹筷两端各插一条炸鱼,便不见踪影,工匠顿悟,倒头便拜。于是屯土立坊,并采取木工的卯榫结构,自上而下严丝合缝,然后清除土方。史书称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史学家定名为国家遗产中的瑰宝,先人的杰作。专家考证,最早以木质结构为主,后几乎全部使用石料,且选料考究,我们这一带多半采用平邑产大理石石料。
兖州石坊闻名全国,代表着兖州境内石牌坊的精美程度,翟村的石坊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其典型的具有鲁文化特色的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用历史故事装饰出的各种图案,蕴含着极深刻的寓意。老人们回忆:翟村石牌坊早年不下十座,到了五十年代,尚存四座,臧家街东首两座,老古集鸡蛋市儿一座,姚家街一木头牌坊。石家街的石守信坊,臧家街西头的麟阁坊,徐家街仪宾府下马坊,贺家老林四柱冲天坊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就不复存在了。
封建社会,牌坊是皇上对忠臣孝子、贞节烈女的最高奖赏。历代君王为推行封建礼教,常赐予文臣武将、忠孝节烈以最高荣誉,使其倍感恩荣,安于效命,更有达官贵人不惜巨资,为族人、科举人才立坊,颂扬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翟村臧家街东首路南路北甬道口两坊六十年代初尚存,有老人记得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南为“三氏守贞坊”,北为“敕褒节孝”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三氏守贞”坊,规格较高,四柱三间三楼,字牌上书“三氏守贞”四字,两边石柱刻有上联为“万古中秋月”,下联是“明如壹庆园”,四个石柱及横梁由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石柱上下两端浮雕有祥云山水及点缀的花鸟草虫,中间为名人真草隶篆四体书,笔法圆劲古雅,自然生动,令人叹为观止,中间二柱基底各立石狮一对,四个石狮威武雄壮,“恩荣”板似有碑文一篇,不少人见过但无记录,许多人见过来拓贴者,都说此坊集精湛的建筑艺术及珍贵的史料价值于一身,十分罕见。
据2008年臧氏族谱编修臧玉垣老先生讲:此坊为明万历初年臧氏六世祖愷公,字守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武举人,擢署都指挥同知,镇守胶南,有倭寇犯边,他激励将士,鼓以忠义,首战歼敌百余,皇帝闻捷大悦,赐玺书褒奖,官拜将佐侍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臧愷领部队又与倭寇战于胶州湾,斩首120人,夺回200余名被掳去的男女老幼,捷报传至京城,朝廷特赐臧愷府库黄金。
愷早孤,读书、娴骑射,其曾祖、祖父、父亲早殇,祖孙三氏教子持家,渐家兴人旺,愷为侍母孝亲,在路南建庆园并立此坊,朝廷感念其孝可风,朝中显要名臣争相挥笔题字,传说有明相张居正手迹,因年旷日久,张阁老误传为张果老,北面的索性被说成吕洞宾写的字,慢慢的不少人信以为真。
不少人难忘的是护村英雄臧彦勋的麟阁坊,此坊为一间两楼单体卷草型明代石坊,字牌上书“保境安民”,两边石柱上联是:“除暴客,驱五鬼,横刀立马,”下联为“村之砥,民之魂,英气长存。”1942年驻兖日军创所谓“治安模范县”,强令拆除,极害怕此坊唤醒人们的抗日斗志。
古集鸡蛋市儿牌坊,因选址空旷,沙化土地,成了翟村人聚集的场所,早年祭祀、赛神、唱戏、开会,放电影及各项重要活动,大都在此举行,包括踩高跷、玩花船,群众多称之为牌坊大广场。至今老年人讲起来眉飞色舞,在解放后的诸多庆祝活动中,他们都曾是主角。
1966——1975年,诸多的碑刻及石坊作为“四旧”被拉倒砸毁,都被搬运到排水沟渠,过路桥涵等工地,成了桥涵的盖板和基石。历史的刻痕,早已沦肌浃髓,自任后人评说。(作者:臧玉凯 臧德武 李绪法)